论语漫读(4):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是儒家“礼”的必然结果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阳货第十七)。
这句话很有意思!寥寥数字,但信息很大。
“巧言”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乖巧动听,而是不实之辞。如是实话又很动听,那是善言,善于言;如不是实话说得又不动听,那就是赤裸裸的谎言。
“令色”就是善于使脸色。比如刚对权贵满脸堆笑,转过背来,就对下人声色俱厉。或者不知道来人的来头,一脸的倨傲,知道是长官后马上变得低三下四。脸色就像川剧变脸那样瞬息万变。
孔子说:“捡动听的漂亮话,尽说些不实之辞,善于变幻脸色以讨好奉迎他人,少有这样的仁人”。
这里,承上句,孔子从反面来说明什么不是不仁的表现。“巧言令色”就是其一。而上句“其为人也孝弟”,是从正面来说明什么是仁的行为。
这句话还在阳货第十七篇中完全重复出现过一次。在公冶长第五篇中也出现过同样意思的话,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第五)。足见孔子在弟子面前说过多次,让弟子们觉得很重要,所以编排《论语》时,将这句话放在这么前面的位置。
那笨嘴笨舌之人是不是就“多矣仁”呢?孔子还真这么认为,“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第十三)。刚强、果敢、质朴,钝言,就接近于仁了。
这么说,好像孔子自己肯定不巧言令色了。但看《论语》乡党篇中描述的孔子的言谈举止,却不完全是那么回事。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乡党第十)。
孔子在自己乡里显得很温和恭敬,不多说话;而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健谈,但比较谨慎,想好后再说。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乡党第十)。
在上朝等见国君时,同下大夫谈话,很放松自得,很有气势;但同上大夫说话,就变得严肃平和;国君来了,又变得紧张拘束,小心谨慎。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确实并不巧言,但却令色。和不同地位的人相处时,脸上的神情很不一样。
这并不奇怪。儒家讲究“礼”,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区别对待。总体上,对上要恭。不用说,自然上就会对下傲。孔子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能中规中矩地按儒家礼仪行事,不会出格。但就人群总体而言,自律性是个随机分布,多数人就会对上极尽奉迎,对下则肆意欺压。
因而,孔子虽然厌恶巧言令色,认为巧言令色之人不会有仁心,但巧言令色却是孔子主张“礼”的必然结果。儒家的主张往往都是这样,结果与初衷恰好相反。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