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會談與赴會的澳門代表

馬有史
·
·
IPFS
·

一九六一年,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召開「陽明山會談」,官方解釋此舉是為了回應第八屆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三中全會所通過的「促進海內外反共愛國人士團結合作案」,由於會議地點在陽明山,故稱陽明山會談。時任副總統兼行政院院長陳誠表示會談有四點要旨:一、商討反共復國,二、加速復興基地發展,充實反攻力量,三、加強海內外團結,四、交換對政府意見。原定整個會談分四次進行,分別集中討論財經、文教、政治、綜合,不過後來只進行了兩次會談,便宣告結束。

第一次會談在一九六一年七月一日至七日進行,主要討論財經方面的議題及聽取政府高層的報告。除了官方人士,大部份參加第一次會談的成員皆為商人,包括來自菲律賓、日本、香港、澳門等地的海外工商界人士。李寶田是唯一受到邀請到會的澳門人,不過根據現有資料,他在會中並沒有發言,也沒有給予任何財經方面的意見。

會議期間,與會人士被安排參觀「經濟建設成果展」、「匪情及對敵鬥爭資料展」,以及訪問南部軍事基地與金門前線。訪問金門時,與會人士為表達對前線的敬意,發起勞軍捐獻,每位捐出一百新台幣聊表心意。不過後來決定改為集資興建「陽明亭」,一來可以紀念陽明山會談,二來可以讓金門國軍作休息之地。作為可口可樂澳門區總代理的李寶田捐出五千新台幣(約等同現今三萬六千新台幣),可謂相當大手筆。此外,會議結束後,蔣介石在台中日月潭與李寶田在內的八位海外人士,共進午宴。

第二次會談在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至三十一日進行,除了改為討論文教議題外,整個流程與第一次會議相近。第二次會談亦邀請了香港、美國、西德等海外人士出席,不過澳門並不在這次的名單裡。澳門教育界某些人士與中華民國關係密切,卻沒有受邀出席是次會談,箇中原因並不清楚。

然而陽明山會談召開的原因絕非官方所宣稱的理由,學者薛化元認為陽明山會談是多年來國民黨為表現「團結」而舉行的。自一九五二年來,遷台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了團結海外反共民主人士,不時提倡「反共救國會議」,以商討政策的未來方向。可惜,張君勱等海外反共民主人士堅持「民主憲政」原則,令會議一直未能成功舉辦。最後,只能召開一個沒有約束力、僅有諮詢性質的陽明山會談。

由於陽明山會談不具有政策決定權,再加上蔣介石對於「民主憲政」的理解與海外反共民主人士存有極大差異,於是海外反共民主人一致杯葛會談。結果,能受邀參與會談的海外人士都是和中華民國關係極為友好,被稱為「反共愛國」的人士,使會談只有徒具形式,流於表面的團結。

參考資料:

《陽明山會談實錄》, 陽明山會談籌備處,華僑文化出版社

〈從反共救國會議到陽明山會談(1949–1961):對朝野互動的一個考察〉,薛化元,《法政學報》

原文:https://medium.com/@horsehavehistory/陽明山會談與赴會的澳門代表-698a02fe51dc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