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黃老思想】第二十八篇 大上

主觀意識
·
·
IPFS
·
漢儒竄改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觀點則是由上而下,站在帝王的角度傲視著百姓的仰望;因此,帝王有如天神最好,帝王有如聖賢也好,帝王有如龍虎較差,帝王有如狗畜最差。真可謂倒行逆施,真照著修練,非得逆行經脈走或入魔不可!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快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畜茲;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最好,只知有君;較好,親譽如友;較差,敬畏如父;最差,依賴如母。政輕則民不信,政治啊重信諾,大功成於無為。所以,治道廢,計畫救助;令輕率,下有對策;族不和,謀劃私產;國昏亂,訪求賢能。

 

此文作者應該是夏朝晚期時人,大概在四千一百多年前又發大洪水,由於治道弛廢遂導致洪患氾濫,百姓等著救援、政令難以施行、氏族自私自利、缺乏人才治理,若是在大禹時代豈能如此狼狽?於是總結時弊歸納成此論。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這是基於民本思想,由下而上的視角看政治,優劣順序是按治理程度而定:最好的治理模式如夏朝前期,百姓自由自在也知道有政府治理;較好的治理是勤於維護,百姓視政府就像是好友一般;較差的治理是努力修補繇役不休,百姓視政府就好比嚴父一般;最差的治理是徹底失敗哀鴻遍野,百姓像嬰兒般無助渴望政府救援。

這篇文章雖然出自夏朝,卻洞悉有為政治的演化,因此也可以將之套用於中國歷史,知有之如唐虞夏朝,親譽之如夏后商周,畏之如秦漢隋唐,母之如宋元明清,當父母官充斥林立時,人間世道何其不堪?置身其中又豈能不苦?

漢儒竄改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觀點則是由上而下,站在帝王的角度傲視著百姓的仰望;因此,帝王有如天神最好,帝王有如聖賢也好,帝王有如龍虎較差,帝王有如狗畜最差。真可謂倒行逆施,真照著修練,非得逆行經脈走或入魔不可!

腐儒的改編狗屁不通,但影響後世卻很深遠,因為這是種概念偷換,偷換後人的靈魂記憶,徹底顛覆後人的觀念;然而,偷換概念之所以成功,也是因為文明腐化所致,就好比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助紂為虐的心理變態。

牧民思想應該始於西周初年,至管仲提出時趨勢已然成形,牧民思想視角便是由上而下,將百姓視為牛羊牲口來畜養,漢武帝時更是設立州牧,毫不掩飾其牧民的傲慢,視百姓如羊,視官吏如犬,視古諸侯如狼,只把皇族當人!

西方文明的演化進程,約比中華文明晚兩千年,因此,他們的『漢武帝』應該快出來了,腐熟重生的新中華文明,不應該鄙夷嘲笑坐視不理,更不能任其猖狂宰制世界,所謂「不善人,善人之齎也」,故應自強不息而開導之。

西方文明的『漢武帝』未必是政治家,最有可能是國際資本首腦,所謂「太上,不知有之」躲在幕後操控世界,至於「親而譽之」才是領導者,如政治家、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等,「畏之」是管理者,如司法、機構、幫會、媒體等,「侮之」除了歐美公民皆可侮,妨礙資本發展的皆可辱。

漢儒竄改的《道德經》就是一本「道德假經」,約五百年前傳至歐洲並廣為流傳,何謂「太上」?在食物鏈頂端的頂級消費者?因此,「開導」得從根本認知著手,若按「道德假經」修練,即便功夫境界再高,也會是可怕的瘋子。

治理層次在於無為程度,所以「下知有之」最無為,百姓自由自在,「母之」最有為,百姓處境最糟;因此,看到君王滿世界救援,就代表治理已經失敗,救援雖是仁義之舉,但在道德面前已是不堪,無為之道是無形中做好了一切,而讓百姓自然而然理所當然地享有,但也不是壓榨眾生的自動化,而是依「法自然」的原則和諧共生。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主觀意識這些文章為個人創作,僅用於知識分享,歡迎引用、轉載、刊印、留言、探討,讀者可以自由取用,但請勿斷章取義或擅改內容。謝謝!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