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不能沒有教會歷史
IPFS
在還未讀神學之前,神學院老師已經向筆者強調教會歷史的重要。所以讀神學的時候,筆者格外留心用功,並且鑽研一些課本沒有詳細交代的歷史片段,就好像中世紀的伊斯蘭教神學與基督教神學的互動,多特會議前後荷蘭的政教關係,以豐富自己的思維和對信仰的認識。後來筆者擔任教會歷史科導師一段時間,越來越察覺教會歷史對教會發展的重要,更確信教會歷史是否學得好,對神學生們──這些未來教牧、堂會領袖的神學觀念之建立,影響可能非常深遠。
讀教會歷史即是讀甚麼?五點
筆者嘗試歸納數點,盼望讓教會歷史的學習者好好留意。
- 學習教會歷史就是學習教會思維
教會歷史必然包括個人、地區教會,以致整個大公教會的信仰表達和信仰抉擇,每個年代各有不同的發展和重點。例如,早期教會掙扎於確立正統信仰、分辨異端,中世紀集中修道和哲學玄思。這些發展和演變與當代的思潮、信徒對信仰的理解,以致社會文化都息息相關。思考如何以信仰回應某些事情,教會歷史就是最好的原始資料。了解自己信仰的根源(如宗派史),亦有助教會向前實踐上主賦予的使命。 - 學習教會歷史就是學習彼此尊重
誠然教會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許多分裂,甚至掀起或捲入戰爭,既充滿正面、亦有負面的事情。正正就因為教會歷史記載的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我們才能從中學習何時堅持、何時妥協的藝術;甚麼事情寸步不讓,甚麼事情可以放下以避免紛爭。即或是異端、極端教派的出現,亦有其歷史背景因素和可欣賞學習之處。 - 學習教會歷史就是學習公共神學
由教父時期開始,大公教會就面對公共空間中的談論、辯論,以致逼害。到了中世紀政教關係、與異教互動(十字軍與伊斯蘭教)也與教會有密切的關係。教會如何面向不信的世界,這問題在歷史中從來都不缺席。 - 學習教會歷史就是學習以古鑑今
學習歷史必須朝向以古鑑今的方向前進。除了可以印證「日光之下無新事」之外,許多教會面對的難題,諸如政教關係、靈恩運動、判辨異端等等,都在不同的時期出現在教會歷史之中,而教會的進進退退正能幫助現今的教會多一個向度去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提供亮光予時下的教會。 - 學習教會歷史就是放下個人信念
學習歷史的第一步是學習建立史觀,基本上就是建立好自己對歷史的詮釋和分析的個人向度。這是一個複雜、動態和漫長的過程,斷不能三言兩語便說得清楚。在建立的過程,太早將個人的信念和偏見置入其中,往往未能客觀和持平地還原當代的歷史背景,最後只會導致固步自封,彷彿千年以來發生的事只是個人信念的佐證。
唯獨聖經不等於去歷史化
最後以一個真實例子作結。有一位神學生撰寫教會歷史的功課,題目是要處理初期教會三一論教義的建立過程。他指初期教會就三一論之討論是錯誤的,理由好簡單:因為聖經沒有「三位一體」一字。這位神學生或許是神學界的明日之星,因為他在論文中絲毫沒有評論過初期教父的原典,卻提出「次位論」(聖靈次於子,子次於父)來取代三位一體的教義,而他的論據有二:一、他自己讀聖經,聖經是支持「次位論」的;二、「三位一體」是哲學,於信仰無益。筆者同意作為一份功課,多一些創意和個人思考是值得鼓勵的,但這位神學生的論證是創意的表現嗎?
- 從聖經的角度,聖父、聖子、聖靈是同等,還是分階層、有主次?
- 初期教會對三位一體的理解,是否有排除了「次位」的觀念?
- 歷代信徒如何理解支持「次位論」的經文,正統的教會曾否接納「次位論」?
- 歷世歷代的教會如何應對世俗哲學?神學與釋經又如何與哲學互動?
神學生的論調,正好應驗了華人教會傳統式「唯獨聖經」的觀點,排除歷世歷代對教義、聖經的理解和詮釋、護教及公共神學等等的發展和眾聖徒的努力,更不好談聖靈如何在世界和教會作工的聖靈論問題。在個別篇章或細微的經文處理上或許問題不大,但到了基要教義的討論上,以個人見解忽略整個教會歷史的向度,是極之危險的事:教會歷史的教訓,此乃異端的起源。
筆者不知道這名神學生能否在畢業前學好教會歷史,那是神學院如何教好學生、為教會把關的問題了。
本文原於二零一四年以題目〈讀好教會歷史〉刊載到信仰百川,經過編修後刊於Matters。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