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尋常的社會設計》當自我成為一門大商機
自我紀錄以便自我瞭解,自我瞭解才能夠自我監督,緊密的自我監督是追求自我改善的必要,然後最終從自我負責中通過自我超越走到實現自我。
這種現代自我的啟蒙理想潛藏著無限的商機,當中的資料本質和技術內涵,一旦在數位科技所構造的世界中展開,進到了現代人穿戴量化紀錄器(Apple Watch, Fitbit)的各個日常生活角落。用文化研究者切利亞。魯芮(Ceira Lury)考察數位攝影的應用而發展出來的概念,一種「實驗性個人主義」(Experimental individualism)的時代終於降臨。
自我實現這個概念相較之下甚至變得笨重陳舊,「自我擺佈(self- manipulation)與「自我模塑」(Self Modeling)才是發揚數位時代個體性的全新王道!
人們進行廣泛的「自我追蹤」(Self tracking)出於各種理由:有的人為了健康、有的人被迫於疾病治療需要、有的人為了追求工作表現於任何生活項目「自我最佳化」(Self optimization)的效率概念,有的出於對自我知識的好奇:「原來我的睡眠深度那麼短」、有的為了沒有白活的踏實感(想想沒拍照留念的某趟旅行)。
這都還是自動選擇的自我追蹤。
有更多的自我測量不需要任何穿戴裝置,甚至不需要意識到我正被自我追蹤,譬如:正在打字的此刻,電腦軟件也緊密跟著紀錄我的選字以建立專屬於我的詞庫,因為它的反應如此如此迅速貼心,讓我可以心無旁貸的飛速書寫,完全忘了心思與螢幕之間還有一堆技術物件的存在。我們在社交媒體上說過的每句話、按下的每個讚每個分享,幾乎所有的動作都是餵養AI 學習的珍貴資料,讓它可以最佳化成最準確提供「你需要知道」的資訊「雲端」。
想想你有多少事情如今可以在手中的超級電腦手機上完成?又為資料經濟添了多少柴薪?
現代自我乃是社會/ 物件秩序的客觀產物,我們必須放棄人文科學的地心說走出抽象個體,除了「由內而外」行為心理學的管窺之外,還要「從外而內」仔細觀察「自我」如何浮現的系統位置,方能看清啟蒙當下的機會與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