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閱週報-評價
「不要只聽人說,要自己去嘗試跟感受。」
這是老師,
對我們這群同學所說過的話。
雖然,因為是以文字訊息來表達,
所以其中的語氣,
是語重心長還是積極正向,
其實沒有那麼多的把握。
但其實想想也是,
當每天被工作壓榨過,
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
把一切例行事務處理完,
看著時鐘,
屬於自己的夜晚時光,
卻早已所剩無幾。
這時,
我們自然希望自己的時間,
可以花的有價值。
不要滿心期待的投入,
結果才發現,
自己只是朝著湖面丟石頭。
石頭掉進了湖裡,
卻連一點情緒上的漣漪,
都沒有產生。
為了避免這種慘狀發生,
加上資訊流通的便利。
讓我們逐漸習慣,
在開始之前都要先查評價。
不管是無數的好評,
讓我們有勇氣踏出第一步;
還是爆炸多的負評,
讓我們一邊看著前人英勇犧牲,
一邊告訴自己還好沒試。
而後評分系統的產生,
讓那些好壞的文字評論,
可以藉由分數的統整。
讓人們對於事物的「評價」,
可以更加明瞭。
再搭配文字使用的色彩,
藉由紅、黃和綠底。
讓整體變得更加直覺,
似乎已經連數字也不需要,
只要看顏色就足夠了。
撇除陌生人士的分數,
我們也相信著,
身邊的人先行嘗試後,
所留下的心情。
畢竟,網路上的分數可以洗,
負面言論可以刪除。
大不了關閉評論,
展現出好的那一面就好。
至少身邊這人,
大概不會騙我的吧。
雖然這樣做,
偶爾會有些遺珠之憾。
但其實真的挺管用的,
我們可以錯過,
但至少不會跟錢過不去。
但或許,
作為創作者似乎就不太適合如此,
如果你想做出屬於你的東西,
那麼在有點興趣、有些餘裕,
還有一點時間的情況下。
試著去嘗試跟感受,
才能寫出專屬於你自己的心情。
「不要只聽人說,要自己去嘗試跟感受。」
而這大概就是,
老師所要傳達給我們的意思,
雖然可能有些出入,
但應該相差不遠。
直到某一天,
老師再度提起,
只是這次不是叮嚀或闡述。
而是,
跟我們說著他以前去吃一家咖哩。
那個味道,
讓他難以忘懷,
就算在十幾年後過去,
他還會拿來跟朋友作為賭注。
輸的人要去吃那家咖哩,
而這場賭注,
也讓他去吃了第二次相同的料理,
那味道,
卻未曾改變。
看到這裡,
你對於這盤咖哩的想像會是什麼,
很辣?很淡?還是會吃到肚子痛呢?
跟你說吧,
我也抱持著同樣的疑問。
到底什麼樣的味道,
才會在時間流逝,
卻令人難以就此放下。
於是在得到了商家資訊後,
在某天的中午來到店面。
簡單的桌椅、攤位,
如果不是「慕名而來」,
或許,
這裡從未會讓我停駐。
從店家手中接過瓷盤,
盛滿的白飯上,
被咖哩醬完整的覆蓋著,
馬鈴薯與肉塊在裡頭沉沉浮浮。
手拿湯匙稍微舀起,
「過辣」、「太淡」、「死鹹」等等
雖然已經做好各種心理準備,
但內心還是渴求著真實答案。
「意外的……吃起來蠻普通的。」
雖然一同熬煮的肉類,
並非原型肉塊,
而是使用肉羹的口感,
但帶有的味道,
可以清楚讓你認知到,
咖哩就是咖哩、白飯還是白飯,
它們保持著自己的本份,
並沒有太大的違和感。
「什麼嘛,還好阿。」
正當我想著,
被過於誇大的評價給吸引而來,
雖然不難吃,
但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繼續挖著咖哩放進嘴中,
突然,一股酸味在口中冒出。
讓原本咖哩味,
產生了變化。
原有的香料味被強勢的覆蓋。
但這股酸感,
似乎並不陌生?
仔細看著盤中才發現,
在咖哩之中潛藏著相同色調,
而自然融合其中的醃薑片。
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
我只能再次將咖哩飯放進嘴裡。
香料味、酸味的接踵而來,
雖然奇特,
不過已經沒有一開始的意外。
但是,
一股更加侵略的鹹味襲來,
將原本還在爭奪味覺主導的咖哩跟薑片,
硬生生的掩蓋掉。
持續在口中感受的衝擊,
讓我只能更加注意盤中,
到底加了些什麼東西?
是豆豉!?這咖哩加了豆豉!?
持續的進食,
盤中的內容物也不斷減少,
最後,成為留著些許咖哩的空盤。
或者該說,
殘留的不是咖哩醬,
而是我僅存的認知。
你可能會很想問我一個問題,
而這個問題,
同樣的有許多朋友問過我。
「這咖哩到底是好吃還難吃?」
我想了想,
拍著他們的肩膀笑著說:
「不要只聽人說,要自己去嘗試跟感受。」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