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找對方向,不如先找到你能承受的創業節奏

沈思通
·
(edited)
·
IPFS
·
創業並不是只有選對產業或精準策略才值得開始,很多時候,能不能走得下去,反而取決於一個人能否找到自己適合的節奏。當創業資源與趨勢資訊變得越來越多,真正難的不是選擇,而是在不確定中穩住自己、看清該往哪邊多走一步。

我一直覺得,創業的起點其實常常不是一個明確的想法,而是一種不明說的焦躁。對工作感到無趣、對生活節奏有點膩、看見別人的品牌做起來就會心癢癢。你知道自己不想再照著眼前這條線繼續走下去,但又說不上來「那我想做什麼」。

這種情況好像比「有清楚目標卻沒資源」的人還要常見。因為當資訊變多、案例變多、甚至連政府補助都有完整教學的時候,我們反而更容易陷入選擇困難。越是了解創業需要什麼,就越是覺得自己什麼都還不夠。然後就卡在「再等等好了」。

但很多人可能一等就是好幾年。不是因為不行,是因為不敢亂走,怕一開始就走錯。

補助很多沒錯,但不一定適合現在的你

現在真的不是資源匱乏的年代了。創業相關的課程、社群、政府補助,其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清楚明確。從經濟部的 SBIR 到地方政府推動的在地創新計畫,大多都有網站、審核條件、成功案例可以查。

不過這些制度還是有它們各自的「期望對象」,也就是你最好已經有一點輪廓、有一點驗證、有一點營運能力。他們想扶持的,是能跑起來、能加速、能放大的東西,而不是從零開始的模糊想像。

所以很多人看到補助就很興奮,但冷靜下來就發現,自己好像連要寫什麼計畫都還沒有方向。這不是資源不好,而是我們可能太快把「補助」當作創業起點。它其實比較像是第二階段的推力,不是第一步的動機。

與其找爆款,不如先知道你能撐多久

現在創業環境的另一個特色是:大家都在找風口。健康、永續、線上教育、個人品牌……這些確實都有潛力,也有案例證明。但我總覺得,找趨勢是後話,能不能撐過第一年才是關鍵。

尤其是現在資訊密度太高,很容易陷入比較焦慮。看到誰又做到幾萬粉絲、誰又拿到募資、誰一個商品賣翻天,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方向。但那種焦慮其實會蠶食掉很多耐心。

所以現在我反而會覺得,一開始不需要去想什麼最大市場、最有潛力的切入點,而是要回頭問:你能承受哪一種節奏?你有沒有辦法持續做一件事至少三個月、半年,不靠外界掌聲也不靠補助的那種做?

這才是比較接近「可持續的創業狀態」。不然就算找對市場,也撐不過那些還沒被看見的時光。

小小試做,也算是創業的一種方式

很多創業故事聽起來都是某一天做了大決定、丟了辭呈、all in,但現實不是這樣的。更多的情況,是慢慢地、邊走邊調整。可能是用下班時間接案、開一個社群帳號、賣一小批手作產品、幫朋友做個 logo。這些都不是正式創業,但也不是「什麼都沒開始」。

這樣的小型實驗,才是比較真實的創業前期。有些人做著做著發現喜歡,才繼續;有些人則是在過程中意識到自己其實不喜歡處理客訴、不適合推銷東西,然後改成別的形式。

這種慢慢來的節奏,不一定被商業世界鼓勵,因為它不夠爆發力。但對個人來說,反而比較安全,也比較符合人的心理與經濟現實。

如果你還不確定,也不代表你不適合

所以現在我比較少問自己「什麼產業最有潛力」,反而比較常問「我能夠持續處理什麼樣的工作節奏?」這個問題聽起來好像比較消極,但其實比較貼近生活現實。

你不一定要馬上做出一個品牌,也不一定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創業不一定是一種身份,它可以是一種練習,一種讓你更靠近你想要的生活方式的實驗。

如果你還沒想清楚,那也沒關係。不一定要等到全都想明白才可以開始。有時候,開始本身就是一種釐清。

關注我的其他Blog平台

udn

方格子

blogger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