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思通
職涯規劃背後,其實藏著制度化生產焦慮
職涯規劃看似是一套幫助人生前進的步驟,實則隱含著社會期待與績效壓力,將個人選擇包裝成標準流程,讓人在「自主規劃」之名下進行自我監管,最終陷入對未來的焦慮與被定義的職場模板中。

孕吐何時開始?孕吐原因、緩解方法與注意事項一次看懂
對許多剛懷孕的媽媽來說,孕吐幾乎是第一個遇到的考驗。那種說不出的噁心、早上起床就反胃、甚至吃什麼吐什麼的感覺,讓人身心俱疲。但其實,孕吐是一種很常見的生理反應,也有不少方法可以幫助緩解。

與其找對方向,不如先找到你能承受的創業節奏
創業並不是只有選對產業或精準策略才值得開始,很多時候,能不能走得下去,反而取決於一個人能否找到自己適合的節奏。當創業資源與趨勢資訊變得越來越多,真正難的不是選擇,而是在不確定中穩住自己、看清該往哪邊多走一步。

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我們都在同一個辦公室裡
職場上的X、Y、Z世代並非只是年齡差異,更是價值觀與制度期待的錯位。當每一代人都依照自己的理解行事時,衝突與誤解便成了日常。真正的融合不在於要求一致,而是找到容納彼此差異的節奏與結構,讓合作成為可能而非壓力。

挽回一段關係,不只是感情用事的選擇
復合不只是靠情緒與衝動,而是需要冷靜評估分手原因、重新檢視自身狀態並尊重對方意願。透過冷靜期、自我成長與觀察對方反應,才可能找到適當的時機重新接觸。

我們花那麼多力氣經營感情,關係真的就能走得長嗎?
感情是否能長久,關鍵不在努力夠不夠,而在彼此是否還有空間做自己。

有些自卑感其實不是你的錯,只是我們都沒學會怎麼放過自己
探討「自信」其實並不單純是個人特質,而常常是一種社會環境形塑下的結果。作者描述了自己在公開場合容易退縮的情況,進一步帶出許多人都有類似的感受,而這些感受背後,其實有更深的文化與制度因素。

三歲上幼兒園的選擇,其實大人也還沒準備好
本文從家長在孩子三歲是否該上幼兒園的掙扎出發,觀察到其實不只是孩子的準備程度,更反映了大人內心的不安與社會節奏的壓力。透過一位爸爸的經驗,提供孩子真正準備好的訊號,不是來自外在年齡或制度,而是孩子自身的行為與表達。

海底電纜總會斷,但我們總是假裝它不會
馬祖兩條海底電纜全斷,起初不痛不癢,但隨著細節曝光,才驚覺我們對數位網路的依賴早已深不見底,卻從未真正理解這條生命線有多脆弱。台灣現行的備援體系,海纜、微波、衛星各有容量與侷限,尤其海纜仰賴國際修纜船,牽涉排程、天候與政治因素,修復常常是場無法掌控的等待。

孩子會不會想在這裡長大?我看著桃園育兒政策在想的事
桃園市近來推動一系列育兒友善政策,包括托嬰中心擴增、非營利幼兒園設置、共融公園改造與預算支持等

不設排富門檻的補助,是共享還是稀釋?
當前的育兒津貼政策從2023年起取消排富限制,所有家庭都可申請補助,看似實現「0到6歲國家一起養」的口號,但實際上卻引發不少結構性的疑問。

對等關稅震盪下的台股與匯市,我們正經歷的是什麼?
台股因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消息出現崩跌的現象出發,觀察市場對政策風險的高敏感度,以及背後台灣資本市場的結構性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