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航》觀後:他們用塑膠味的普通話,說著自由民主
有在台北(附近)的馬特市市民,強烈推薦大家看明天加映的TIDF紀錄片《迷航》嗚嗚!
大四那一年,我曾經自不量力,因聽了博社村的故事,想跑到陸豐去做毒品問題的田野研究(當然最後是沒有,老老實實呆在廣州蒐集問卷)。衝勁十足地,便透過層層關聯找到本地同學帶路,到汕尾市和陸豐甲子鎮「踩點」了一趟。
兩三天的行程走馬觀花,新鮮發現如散珠落玉。但最令我難忘的是,當我們走進汕尾市區幾乎唯一的公園,我忽然想起汕頭數年前才停止公園收費,便隨口問道:欸,你們的公園是一直免費開放嗎?同學一副不可置信的神情:
「他敢收?我們一定投訴!喂,這可是我們汕尾人自己的地方。」
雖然汕頭的公園大都建設完善、維護得當,比起眼下一片顯然缺乏維護而光禿慘淡的草地更有收費資格,但他這份理所應當的本土底氣,還是使我非常震撼。
在看《迷航》的時候,這一幕記憶又重新跳到我的腦海中。似乎這些俗語中「天上雷公、底下海陸豐」的人民,真的更加生猛勇武,緊緊抓著自己的鄉土對抗「上頭」統治者。我看著那些熟悉的古舊傳統的祠堂巷弄,佈置的竟是土地抗爭和競選村委的標語;聽著那些熟悉的磕磕絆絆、一句三頓的夾生普通話,說出的竟是「我們當務之急是重新選舉村委會」「健康不是最重要的,自由才是」這樣的話語。
熟悉與陌生的巨大反差,一時間竟令我感到非常魔幻,難以消化。
長久以來,我所經驗的潮汕祠堂都與傳統習俗、觀念綁定;而那種生澀、阻滯的普通話所吐露的,要不是畏懼權威、遠離政治的小市民話語,便是虛偽空泛、粉飾太平的官腔官話。而如今,這種深植於身體記憶的視覺聽覺經驗,正在被新的圖像聲音撕裂、擾亂。但,在這驟然的裂縫中,我暗懷欣喜地期待一種嶄新的、富含可能性的鄉土印象,或將在我身體中潛移默化地生成。
這是《迷航》於我的,私人的,最重要的意義。
而在行動者刷著吉他、唱起那些我也極為熟悉的香港歌曲時,我更是恍然感受到這些青年與我的距離,其實有多麼地近。當他們一面詞不達意,窘迫地說,唉、講不出啦,一面卻唱起明顯帶有抗爭意味和理想主義的歌謠,我頓然領悟到五條人這樣的樂團是如何從這片土地上生長出來。
張建興一定也愛聽五條人吧,看著片尾他背著包穿梭在深圳音樂節的身影,我忍不住這麼想。
數次作為現場音樂播放、兩度被(扯著喉嚨)唱的《國際歌》自然有獨特的象徵意義,但最讓我覺得貼切的,卻是另一首、只被唱出兩句的歌:Beyond的《誰伴我闖蕩》。歌詞與紀錄片下半部的挫折、失望、消磨、分化參照對看,實在太過貼合。
前面是哪方 誰伴我闖蕩
沿路沒有指引 若我走上又是窄巷
尋夢像撲火 誰共我瘋狂
長夜漸覺冰凍 但我只有盡量去躲
幾多天真的理想 幾多找到是頹喪
沈默去迎失望 幾多心中創傷
只有淡忘 從前話說要如何
其實你與昨日的我 活到今天變化甚多
只有頑強 明日路縱會更徬徨
疲倦慣了再沒感覺 別在可惜計較什麼 (始終上路過)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