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飢餓之間的關係

大風
·
·
IPFS
·
乍看之下,修行是磨練精神,與飢餓好像沒關聯,但是,雙方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談到修行,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就是一個留著白鬍鬚的長者,盤腿坐在瀑布前,雙手合十,閉上眼冥想,這個景象對東方華人非常熟悉,然而浮現的畫面更多的是取決於每個人的精神境界,你腦中的畫面和我的不盡相同,這些往往是高度個人化的,心之所向,畫面油然而生。

修行的目的,除了追求長生不老、擺脫輪迴之外,不外乎提高自我精神力量、讓身體更健康,更是鍛鍊自己的心,修正自我的貪嗔癡種種不良惡習,最後明心見性,立地成佛。

只是修行的過程很艱辛,這是一場心靈修練的馬拉松,沒有相當的毅力、耐力及精神力,無法長久持續,但是,能夠藉由修行鍛練自己的自律能力,克服困難與磨難,堅持到底,雖然辛苦,卻一切都是值得的。

許多大師時常教導芸芸眾生要利用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的光陰,好好修行,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意識,加深對宇宙和人生在世的理解,寄望強大的內心力量,讓自己的這一世及來世得到晉升。

但是,不管修行的段數多高,地位多麼令人崇拜,只要是人,就要進食;人就是需要吃進食物,轉化後汲取能量,以維持身體機能順利運轉,尤其是均衡的飲食,有效保持身體健康,讓這個軀體完成我們想做的事。

俗話說「飽暖思淫慾」,意思人人都懂,意為生活富足,能吃飽穿暖,滿足了基本需求後,內心很容易產生暗黑想法,做出不該做的事。

而另一句「飢寒起盜心」,意義也淺顯易懂,當人吃不飽穿不暖之時,為了生存,貪婪、掠奪之心油然而生,別說掠奪食物,任何令人髮指的事都做得出來,還會自我合理化這個行為。

再來,如果處於半飢餓狀態,會有那些症狀?如果吃不飽容易產生沒力氣、掉髮、不易懷孕、 睡眠困擾、易怒、便秘等等困擾,更容易染上大大小小的病,苦不堪言。

綜合上述3點,「吃太飽、吃不飽、沒得吃」,都會對人體身心及行為產生嚴重的影響,所以,吃飯難不難,只能說,真的很難。

飢餓是人體發出需要進食獲取能量的訊息,要怎麼吃、如何吃、吃什麼,也是大大考驗人性,這時就顯現出修行的重要性。

近年來,大家最貼身的感受就是「萬物皆漲,只有薪水不漲」,再加上通膨影響,每個人花錢時一定會精打細算,尤其「吃飯」是剛需,這筆錢一定要花,只是要如何花、花多少,就值得考慮;也因為如此就產生新名詞「消費降級」。以前都吃雞腿便當,現在吃便當都不要主菜,就可以少花一點,同樣都是吃便當,菜色不重要,能飽(省錢)就行。

生命會渴求活下去,就要吃飯,在基本條件具備,能夠活下去之後,就會進階要求享樂,也就是大吃大喝,一旦這個念頭產生,就像輪迴一樣,永無止盡循環下去,直到生命結束。許多人都聽大師入定時,可以幾年不進食,這種情形違反人體自然定律,很難想像,假設為真,也只有修行許久,境界很高的大師級人物才能做到。

飢餓時吃飯、情人約會時吃大餐、跨年時和朋友慶祝大吃大喝,換個角度來說就是「享樂」,此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讓人感到快樂,而要克制這種情緒,就需要用強大的自制力戰勝自己,降伏自己的心。而修行,簡單說就是藉由鍛鍊心智對抗人體的各種需求,過程相當辛苦,要忍人所不能忍,普通人一下子就放棄,「未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只有意志堅定,不間斷堅持的人,才會變成大師。

當我們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會追求提升農業種植技術、發明有效率的耕種工具,連帶推動科技發展,在漸漸邁向富足之後,逐漸忘了對土地心存感恩,為求發展隨意破壞環境,沒有土地可以耕種,如何餵飽眾生,因此對大地心存感謝,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除了滿足生理需求之外,更重要的事情還是回到追求心靈富足;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期刊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在基本的生理需求滿足後,一個階段邁向下一個階段,依次由低層次往高層次移動,最後追求自我實現。

而我認為,人生在世七情六慾是不能被消滅的,只能靠提升自我道德、精進自我修行來抑制,將慾望壓至最低;因為慾望無法被消滅,一旦被慾望蒙蔽,行為就會失控,而透過修行,就是要和自己的心戰鬥,以期有效深化自己的心靈,沉靜身心,對萬事萬物存有感恩之心,莫忘初衷。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大風寫作是夢想,提筆只為了留下自己的想法,單純享受寫作的快樂。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科幻故事|太陽的秘密|第五章 君怡的決定

科幻故事|太陽的秘密|第四章 我看到的事

七日書
56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