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到假大米?要是放在古代,原來有這麼嚴重的後果

芝士历史
·
·
IPFS
·
中國315晚會

315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如今現代流行網絡購物,消費水平日益上升,伴隨著假貨以及食品安全的問題頻繁發生。因此國內就有了消費者舉報電話,甚至開展315晚會,目的都是傳遞出深入觀察消費領域、叩問市場良知、期望消費生態改善、眺望美好生活前景的寓意。中國古代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因此歷代實施重農抑商政策,從而就形成了士農工商的等級局面,商人地位地下且商業無法在我國展開。其次,商人的本性是逐利益,當國家有難的時候就只會發國難錢,因此被視為不義。商人追逐利益的手段也是“無奸不商”,使用小伎倆和奸詐的手段賺錢,更被人們看不起。回到古代,假如古人碰到假貨會怎麼處理呢?那些不良的商家會受到怎樣的法律制裁呢?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因此,看出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假如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證,必然會導致社會動盪。而中國最早的食品企業安全管理保障制度應該是在上古時期,在《禮記》還記載,人們對吃的東西要求更高,“五穀不時,果實未孰,不鬻於市;木不中伐,不鬻於市;禽獸魚鱉不中沙,不鬻於市。”也就是說,沒有經過完全生長的糧食、沒有成熟的果實不能拿到市場上賣;沒有經過完全生長的木材,不得砍伐,不得拿到市場上賣;禽獸魚鱉等沒經過完全生長或沒有進行必要的雜質清除,也不能拿到市場上賣。當時,人們認為沒有經過完整自然週期生長成熟的動植物,吃了對人身體有害,拿到市場上去賣也是一種造假行為。可以說在此之前,人們就非常重視食品安全。

《禮記》

最早的打假制度

據考證,中國最早關於打假的法律是戰國時期魏國李悝主持制定的《法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的成文法典,內容非常豐富,在其中的《五雜法》中規定經營藥材的人不得售假,要按醫生所開的處方配藥賣藥,如膽敢制假售假,一經發現將受笞刑處罰,因此而造成人員傷亡的要被流放。到了秦朝,相關法律規定更加嚴厲,賣假藥者將會受到墨、劓、刖、宮、大辟等刑罰。因此,對於打假需要法律做震懾,提高造假成本,又往往國家層面的製度是比較有效果。

李悝的塑像

最早的退貨制度

到了唐朝,經濟繁榮,甚至出現盛世。對於打假變得更加專業化和普遍化,對於造假的行為致以更嚴格的懲罰。對於缺斤少兩,商品質量不合格的販者處於六十大棍。除此之外還出現最早的退貨制度,據《唐律疏議》,唐朝法律還為消費者制定了人性化的一些規定,如規定購買商品後3天內發現有質量問題的,可以找賣家要求退貨,如賣家不同意,可向官府舉報,官府一經查實,不僅判令賣家退貨,而且將對賣家處以“笞四十”的刑罰。唐朝法律在打擊制假售假方面的規定十分詳細具體,其中的許多規定被之後的歷代所沿用。因為明確規定任何有問題的食品都必須退貨,吃了任何商家的食物中毒,都要判一年監禁。如果有人死於食物中毒,那麼小販必須被判死刑。

《唐律疏議》

除此問題以外,《唐六典》還明確的規定,“布帛皆闊尺八寸、長四丈為疋,布五丈為端,綿六兩為屯,絲五兩為絢,麻三斤為綟。”也就是說,這裡面我們已經強調了企業所有的物品之間都有自己一個國家標準,如果不達標可以將不使用得上架販賣。

最早的監管部門

到了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到一個歷史高潮。與此對立的就是造假現象頻發,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說“賣買物貨,以偽易真,至以紙為衣,銅鉛為金銀,土木為香藥”。這裡說的是宋朝臨安市場上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奸商比比皆是,有人用紙做衣服、用銅冒充黃金、把鉛塊摻進銀錠裡、用一般樹木冒充檀香,讓消費者防不勝防。宋朝的食品更是重災區。

從前有個叫蘇頃的人,根據他的記載在開封曹門外有個製作豆豉的作坊,這個作坊的老闆收購大量死馬,然後把死馬埋進土裡再重新烹煮,使得死馬肉看起來很新鮮,又掩蓋了死馬的腐爛臭味。最後,再賣進酒館提供給顧客食用。

為了製止市場上的製假售假、尤其是食品領域裡的造假行為,宋朝也進行了較為嚴厲的打擊。宋朝頒布有《關市令》,借鑒唐朝的做法,對商戶使用的秤、天平、布尺等進行定期審驗,同時要求市場管理人員每月抽查一次,檢驗、抽查不合格,或者被人舉報缺斤少兩的,處以“杖六十”的刑罰。對於其他制假售假行為,根據情節以及所造成後果的輕重,分別給以不同的懲罰。甚至還成立了一個監管部門,監管部門主要就是核定稅收,核定價格,監管食品安全。

繁華的宋朝

明清時期的防偽驗證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視法律的製度,還沿襲了唐朝的法律,對造假加大力度打擊。 《大明法》:“知道假貨自動銷毀者,杖十;不銷毀者杖一百;因為假的食物出現問題,輕者充軍,重則斬首,情節惡劣者誅三族,經過商家勸告還不聽者,出現問題不需入獄,但需賠償損失。”

朱元璋的畫像

其次,明朝這時候連打假的技術都高大不少,出現了“防偽驗證”技術。明代,水印聖旨的布料考究、繡法精妙,兩端的銀色巨龍是“防偽”標誌,絹布上印滿了祥雲圖案。就跟我們現在的防偽水印一樣。

清朝的晉商採用了一種漢字代表數字的密碼法,設定一套看似毫無關係的語言,實際可以通過規律識別出日期、數量等隱秘情報,並且隔一段時間,密押還會變更,增加破解的難度。

清朝密押技術

據載,日昇昌票號自1826年至1921年的95年間總共換了300套密押,沒有發生過一起被冒領的現象。

結尾:

總體來說,古代的歷屆君主都十分注重食品安全問題以及造假問題,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打擊措施,甚至出現高科技。一為了保證市場的秩序,二維護消費者的權益。當然,古人是十分重視“誠信”這兩個字,這些仍然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和借鑒的。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