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想要的战争

昔光
·
·
IPFS
·

有一件事,无论老少妇幼,都觉得自己能够插上一嘴:仗打得起来吗?在国际形势险恶的时候,这类议论尤其热腾。对这类问题,很难说有谁的判断特别权威,即使政要、专家也未必总有先见之明。不过,历史总不失为一位富有启迪的老师。那么历史上,人类是如何走向战争的呢?“一战”那段历史或许是最值得回顾的。

尚未远去的大战

尽管历史上战争无数,但在短短的三十年(1914—1945)之内,人类就被卷入两次世界大战,让亿万生灵涂炭,那还是史无前例的事情。人们对于二战比较熟悉,今天还在不断播放着有关二战的影视剧呢。对一战的印象就模糊多了。其实,一战也不过是一百余年之前的事,战祸之惨烈也是空前的,只是中国人的卷入微不足道罢了。

如同二战一样,一战也是由日耳曼人——即德奥两国,二战中它们合为一国了——发动的。仅仅这一点,日耳曼人看来就难以洗刷好战的恶名了。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访问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时,被民族主义分子刺杀。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加入奥匈帝国一方,组成同盟国;而英、法、俄、比以及后来的意、美、日则成为战争的另一方,组成协约国。双方在欧洲大陆上展开空前厮杀,后来战火还漫延到世界其他一些地方,卷进许多国家,其中就包括本来完全置身事外的中国。最无由头的是,日德两国竟在青岛打了一仗。那时的中国人之所以知道一战,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那就是当时的北洋政府竟然对同盟国宣战,以致后来也名列战胜国之内!当然,中国军队还上不了欧洲战场,只是派了10万劳工为协约国助阵而已。

一战的主要战线是西线,英法比军队在那里与德军对阵;其次是在东线,俄国与德奥军队展开激战。这种阵势,后来在一定程度上被二战复制。与二战不同的是,一战的主战场西线,长时间地胶着于阵地战。这种战法,今天已经难以想象。例如,在1916年夏季进行的索姆河战役中,在5个月内双方投入百多万军队,在仅仅15英里宽的地段上展开惨烈的消耗战,竟造成100万以上的伤亡。开战的第一天,英军就损失6万人,阵亡近两万人,付出如此惨重代价,也只夺得3平方英里的土地。

一战中,卷入的国家多达30多个,协约国的成员就多达27个;人口超过15亿。双方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 多万人受伤。至于财富、精神的损失,更无法统计。灾难之惨重,绝对史无前例。但若与后来的二战相比,似乎又略逊一筹。这当然与两次大战是在很不同的装备水平下进行有关。虽然一战后期也有空军与坦克参战,但其作用还处于初始阶段。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德皇威廉也随之退位,一战以协约国获胜而告终。战败的同盟国当然损失惨重,丧失了许多权益;英法等战胜国经过4年的战争,也元气大伤,即使从战败国那里索取到若干补偿,也在长时间内难以恢复元气。

无人想要的战争

一战的结局实际上是两败俱伤,而且都伤得很惨。那么为什么还要招来这场战争呢?究竟是谁想要战争?

传统教科书的读者,很可能会立即拿出现成的标准答案:是参战的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海外殖民地、世界市场与资源,已积累下不可克服的矛盾,迟早必有一战,发生在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只不过是为开战提供了一个借口罢了。这种说法,似乎确能言之成理。后来人们知道,任何一方都没有经战争达到预期的目的;即使英法等国,也因战后的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而损失了许多海外利益。但这一事实并不能用来反驳“争夺海外利益导致战争”这种解释,因为不能要求发动战争者预知战争的后果。尽管如此,“教科书答案”还是解释不了战争的发起,因为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是塞尔维亚想要战争吗?这肯定是最无道理的判断。不错,战争的导火索是在塞尔维亚引燃的,杀死奥匈帝国王储的刺客就是一个塞尔维亚大学生。但塞尔维亚当局对于行刺的策划肯定毫不知情;否则,塞尔维亚的当权者就一定是真正的疯子,居然不顾后果地引火烧身。他们岂不知道,面对不可抵挡的报复,那是十足的自杀行为?

奥匈帝国似乎是铁定想开战的一方了,它岂能饶了塞尔维亚?在王储被刺的情况下,不作强硬反应当然无法向国民交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心甘情愿接受一场战争。当奥皇约瑟夫宣战时,公开表示:“我并不希望这件事发生。”人们认为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奥匈帝国的亲密同盟者德国,别无选择,只有紧随奥匈帝国而展开军事行动。但它也根本谈不上蓄意要打这一仗,更不想打一场世界大战。德国皇帝直到最后一刻还在问他的将军们:能不能将战争限制在东欧?将军们还相信可能办得到。没有理由怀疑德皇对自己的将军不吐真言。

至于协约国方面,只是在对手已动手的情况下,起而应战罢了。

总之,虽然不能说各国根本不想打仗,更不能说列强爱好和平;但没有证据表明,有哪个国家——包括德国在内——想打一场全面战争。像希特勒这样的疯子,当时确实还没有出现。于是事情竟然是:

没有任何国家真正想要这场大战。

以上是战争发动时,各国的官方反应。那么民间社会呢?是否在开战之前,各国的民间就已酝酿某种战争的歇斯底里,迫使各国政府欲罢不能呢?如果是这样,岂不是人民盼望战争,政府宣战不过是顺应民意?并非如此。至少,在1914年夏天,从各国媒体看不出社会气氛与以往有什么显著不同,依然是一派太平景象。谈不上什么特别起劲的战争叫嚣,更谈不上战争动员。甚至已经预定于1914年9月在维也纳举行“世界和平会议”。即使已经开战之后,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袖阿德勒还在说:“我不相信会发生全面战争。”

这样,一场无人想要的大战,在人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打起来了。

与人们的战前心态相对应,几乎没有人真正预见到大战的来临。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大战爆发之前27年的1887年,有人却几乎神谕般地预告了大战的来临,他就是拥有绰号“将军”的恩格斯。他写道:

现在除了世界战争以外,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别的战争了。这会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与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那时会有800万到1000万士兵彼此残杀,同时把整个欧洲都吃得干干净净,比任何时候的蝗虫群还要吃得厉害。30年战争所造成的大破坏集中在三四年里重演出来并遍及整个大陆;到处是饥荒、瘟疫,军队和人民群众因极端困苦而普遍野蛮化;我们在商业、工业和信贷方面的人造机构陷入无法收拾的混乱状态,其结局将是普遍的破产;旧的国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国才略一齐崩溃,以致王冠成打地滚滚落地而无人拾取。

你不觉得这很像一篇战后评论吗?

谁是战争祸首?

战争责任问题更加复杂。确认战争责任有两条途径:法律途径与学理的途径。

法律途径依据战后和平会议的裁决。1919年举行的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本身就明确无误地表明了:德国应担负全部战争责任!尽管并未如同二战之后一样,在国际法庭上确认战犯并将其判罪。法律途径当然有赖于法学者的中规中矩的规范表述,但它终究只是贯彻战胜者的意志而已。这一方面不在我们的关注之内。

至于学理途径,又有朝野之别。西方关于一战罪责的官方观点,已经体现于和约的表述中,不必再论。至于东方阵营的官方观点,则已定型于几十年沿袭下来的教科书中,其要旨与西方观点大相径庭,基本思想显然源自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既然一战已被定性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战争,那么谁挑起战争这件事就不重要了。西方列强的当权者都负有战争罪责,胜败双方就不必区别了。这种观点,在逻辑上似乎能言之成理,在厘清罪责等级上却完全没有可操作性。最主要的是,人们无法从这种结论中得到什么启示与教训:战争既然只是某种罪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必然结果,身处此制度中的人,就不必、也不可能考虑什么个人选择了。

除了上述观点之外,余下需要考虑的,就只有非官方学术界的观点了。唯有在这方面,才更有可能吸取已有的人类智慧,并体现人类在战争认识上的进步。但学术界的观点更难统一,人们就只能到多种意见中去各取所需了。

此处当然无法去叙述学术界的各种分析结论。但不妨简述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看法:与其说大战是由某个国家有意挑起的,不如说:

大战是一种愈来愈恶化、逐渐失去控制的国际形势导致的。

简言之,形势导致战争,各国被形势所裹挟,或者无力阻挡形势的发展。这样一来,就没法说战争的具体责任者是谁了。这似乎是非常不能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似乎又难以置辩。

长点见识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战已经十分遥远。但对爱好观察与深思的人来说,一战其实离我们很近,几乎就在眼前。一战前那种高度武装的双方危险对峙的局面,你觉得陌生吗?实在太熟悉了!它也是当今世界的现实。那么,该如何判断当下国际形势的走势呢?我们又处于一次大战的前夜吗?关心这类问题的人,就该温习一下一战的历史了。

我很不愿意使用历史教训这个字眼,因为它被一些从不吸取历史教训的人滥用够了,以致变得令人生厌。但谈到战争,还是不能不考虑历史教训,至少以下几条教训绝不可忽略。

永远不要说什么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尤其不要说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宇宙中真正不可避免的事情本来就不多,否则岂不成了宿命论?对战争这样高度复杂的事物更不要说一定如何如何。“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曾一度成为我们的国家哲学,一直到1980年代中期才开始松动。真的,我一点也不知道未来是否有世界大战;但我确信,断定战争不可避免毫无根据;而且竭力鼓动这种说法,唯有激发备战的狂热,百害而无一利。

也不要说战争一定不会发生。不要以为这是在否定上一条教训,我要说的只是:必定发生与必定不发生都没理由,战争是否发生介于两可之间。永远记住:世事难料!1914年夏季,有几个人看出形势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或许很多军人正准备去休假呢。

永远不要轻启战端,即使对于弱小的对手也是如此。奥匈帝国本来不过是想教训一下弱势的塞尔维亚,但是一旦启动了战争,你就无法控制其规模与走向了,最后自身陷入灭顶之灾,岂不悔之晚矣?1980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91年萨达姆入侵科威特,2015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东部,起初未必不信心满满,志在必得;等到麻烦大了,再想抽身就难了。

务必不要高估自己驾驭战争的能力。战争一旦启动,就会成为一匹脱缰之马。出兵教训塞尔维亚的奥地利,想必认为他国不会介入,战争将很快结束;参与战争的德国,想必可指望英国保持中立,不致出现全面战争;加入同盟国的奥斯曼帝国,想必认为自己还能依形势发展自由决定进退。它们的预判最后都被战争的进程粉碎了。今天,肯定有一些国家指望通过有限的战争达到某些目标;但你真有本事将战争限制在预期的范围之内吗?

战争根本不值得颂扬,无论产生了多少战争英雄。德奥等国就不说了。胸前挂满勋章的英法将军们该颂扬战争吗?这何足以抚慰数百万葬身沙场的英法健儿的魂灵!战胜国值得欢呼胜利吗?等待他们的是堆积如山的国内难题。战争造成的问题远远多于解决的问题,战争的辉煌永远都是浮光掠影,如山的白骨才是冷峻现实!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昔光ancient-ligh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碰瓷奇观

官德传奇

无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