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起教育:我的高中老師

過客收藏家
·
·
IPFS
·

看到教育提案的那一刻,腦中就浮現了許多求學時期的回憶。那時候的我們,彷彿失去了名字,老師常會叫錯我們的名字,卻能精準記住每個人的分數。她是英文OO分、他是國文OO分、她是數學OO分、他是歷史OO分,我們身上都有好幾個標籤,分數不只是我們的名字,也是將我們分門別類的工具。

成績至上的班導

高二時期的新班導,是最貫徹成績教育的老師,她很喜歡用成績排位置,只要期中 / 期末考分數一出來,就會窩在辦公室裡做排名表,然後通知大家下禮拜的哪一天要換位置。她會讓學生按照排名選位置,1-10名選完換11-20名,11-20名選完換21-30名,最後10名就由老師安排在最前排,在老師的眼皮底下嚴格控管,一舉一動都能放大檢視。

她知道學生都不想離老師太近,大家喜歡坐中間和最後的位置,所以換位置就變成她跟我們的心理戰,你想要挑好位置坐,就用成績取得這個機會,考不好的人,連選擇的機會都不給。覺得坐第一排很傷自尊心嗎?那就想辦法考到你的選擇權

她的教育宗旨是成績好的人要跟成績好的人在一起,這樣才能讓彼此變得更好,成績不好的人,想要跟成績好的人當朋友,就要自己想辦法考到他們身邊去。有不會的問題就去問老師,不要問成績好的同學,免得佔用他們的讀書時間。

在新的班導來之前,大家都是自己選位置坐,為了讓好朋友都能坐在一起,大家會互相協商,盡可能讓小團體坐在同個區塊內。一個小團體裡,如果有不同的強項科目,就會自然地輪流教對方,有時候是解數學,有時候是解考題,有時候是陪對方背課本的內容。

第一次照排名選座位時,我落在11-20名的區間裡,要好的朋友都在25名之後,除了最後十名沒得選以外,25-30能選的位置,也是大家都不要的爛位置,我們的位置就這樣差了好幾排,讓我有種獨自去了遠方的感覺。因為身邊都是不熟的同學,我只能跟書本相處,同一本課本翻了又翻,背了又背,最後除了數學以外,背科的成績都有提高。

我的成績一直在進步,但我卻離朋友們越來越遠,我的生活只剩下不斷翻閱同一本課本,想辦法把課本內容背下來。有時候讀得心很累,下課去找好朋友聊天,發牢騷說「真想跟你們坐在一起。」朋友就會說「那你考爛一點不就好了?」我很想跟他們坐在一起,但我也不想失去位置的選擇權,內心覺得很委屈,一度很想回「為什麼不是你考好一點?」

照分數選位置這件事,讓高中的同儕關係像在走鋼索,重點不是原本的好朋友被拆散,而是老師用分數分出了階級,她給成績好的人各種優待,給成績不好的人差別待遇,造成雙方心理不平衡,每次成績出來都是凝重的氣氛。最後班上變得很安靜,原本的小團體,開始不找對方說話了,大家不是趴在桌子上睡覺,就是獨自在座位上寫筆記,或是去廁所。

老師不准成績好的學生教成績不好的,成績不好的同學又不想去問老師,因為老師會問「怎麼這題也不會?」最後兩者的距離並沒有縮短,只是在同個排名範圍裡來來回回。

圖片來自 Pexels

寓教於樂的數學老師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高三,成績至上主義已成功植入大家心裡,沒有什麼事比成績更重要了。黑板上也開始寫著距離統測還剩下OOO天,儘管大家都像被吸光精氣一樣憔悴,還是強打起精神苦讀,有時還會滴幾滴眼藥水。

當時每一本課本都快被我翻破,只有數學課本還跟全新的一樣乾淨。因為我早就下定決心要放棄數學這一科,想讓背科考高一點來彌補數學的缺口,但不管怎麼算,只要數學不及格,就是考不上第一志願。內心覺得很焦急,又喜歡不了數學,就這樣糾結到到高三第二學期,來了一位新的數學老師。

新來的數學老師是一位看起來有點兇的女老師,她在第一堂課裡聊了很多自己的事和家人的事,整堂課都很輕鬆,第一次覺得上課時間過好快,好捨不得下課。

到了第二堂課,老師帶了一個籤筒,說要跟我們玩遊戲。對,跟快要畢業的高三生玩遊戲。接著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井字形,開始講解教學方式。

我不在乎你們要考幾分,反正我只是教你們一學期的數學老師,但上我的數學課,就是要動腦。還有,上我的課不可以睡覺,我猜你們也是沒辦法睡覺啦。

大家應該都有玩過OOXX的遊戲吧,三個一樣就連一條線的,我們就是要玩類似那個的遊戲,只是我會修改連線方式。

班上有多少人,籤筒裡就有幾支籤,當我抽出一個數字時,我會給你們一個簡單的算數題,你們要在10秒內算出來,然後照我給的規則站起來,沒有站起來或是站最慢的人就要出來算一題課本的數學題,算不出來的人就要在大家面前做個小體操。

每一個直排算一組,打鐘的那一刻就開始比賽,站對位置的加分,站錯就扣分。但站錯出來解題的人,要是能把題目解出來,我就不扣分。答不出來還願意捨身救團隊做小體操的人也不扣分~出來運動一下也不錯,臉皮厚一點就好(冷笑)
老師真的是這樣畫的XD

舉例:

當老師抽到25,題目為[25+6*7-200=? ],算出來答案是17,座號17的人就會是中心點。

圖1: 中心點是藍X,除了中心點以外,前後左右的人都要站起來。
圖2: 中心點是紅O,包括中心點在內的斜排都要站起來。
圖3: 中心點是紅O,跟中心點同一排的人都要站起來。(直排)
圖4: 中心點是紅O,跟中心點同一排的人都要站起來。(橫排)

類似這種玩法,後來還有很多大魔王等級的變化。

從那一天起,數學課就變成每週最刺激的一堂課。我們整堂都在紙上算術搶答,根本沒時間打瞌睡。因為來不及站或是站錯的人要出去解題,同一排的人不想被扣分,都會在底下幫忙算那一道題,想盡辦法要幫他算出來。真的答不出來的人,也會厚著臉皮在台前運動博大家一笑,畢竟跟扣分比起來,這點程度的懲罰真的不算什麼,只是錯太多次還是會有點丟臉,所以回去會更拼命算數學。

老師利用人類的勝負欲以及學生對成績的敏感度,自然地驅使大家開始算數學,從簡單的生活加減法開始,慢慢增加到有乘除的進階版,最後再代入高中的艱難數學題。乍看之下只是在玩遊戲,實則是讓大家對數學卸下心房的方式。我們有好幾次算到下課還停不下來,一路算到下一堂課,就為了算出剛剛算錯的題目,然後再教同組的人。甚至還有人會自己出題練習速算,就為了下次能算得更快更準確。真的是全班都始料未及的事。

我的數學從小四那年開始就沒及格過,但那一年的統測,我的數學剛好及格,我看著那個成績看了很久,連自己都不敢相信。因為這一科及格,我順利考到了第一志願。

每次跟別人聊到高中時期,我都會想起這位數學老師,想著要是她沒有在最後一學期來到我們班,我可能會在考場裡丟橡皮擦畫卡,然後猜題運很差的我一定會不及格,最後不知道流浪到哪裡去。高中最後一學期,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段會主動拿出數學課本的時光,還體驗到了解題的快樂,對老師有著無限的感謝。

關於成績與教育方式

班導和數學老師,各自用了不同的方式在刺激學生的讀書欲望,只是一個著重在成績,一個著重在理解。

班導採取的個人學習法,就像是叫每個人背一顆很重的石頭爬到山頂,她把水放在山頂上,告訴大家要爬到山頂才有水喝。爬山的過程數度喘不過氣,覺得自己快要暈倒了,很想放棄不走,卻又不甘心就這樣死去,想在死前喝到一口水。她會在我們快要倒下前,一直在旁邊吹哨提醒,告訴妳攻頂後喝到的水有多美好,說服你走下去。

數學老師採取的團體學習法,一樣也是在爬山, 只是她先把水給了大家,讓大家能在路上分著喝。她沒有讓我們背石頭,也沒有說一定要攻頂,她要我們體驗爬山。很多人在爬山之前,常會認為自己體力不夠不想嘗試,或是怕自己無法攻頂會很挫折,因為各式各樣的負面想像而未試先放棄,或是走過一兩次不喜歡就再也不做。她希望我們能再邁出那一步,跟同樣抗拒爬山的人一起走看看,也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兩位老師用的教學方式,都讓我的成績提高了,但在提高成績的過程中,感受卻是非常不同的。亞洲的填鴨式教育的確讓很多人受了不少苦,但也不能說所有人都不能接受這樣的教育,還是有人會喜歡這種教學方式,對太活的教學方式反而很負擔。但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把同學當競爭對手踩著他往上爬,還是當合作對象一起往上爬,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就像數學這一科,困難的點就在於它無法只靠背誦公式得分,它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我們必須在各種變化題型裡找出對的公式套用,思考著其中的變化,再慢慢將它拆解。數學同時也是需要更多互動的科目,它的題目很活,我們也得想辦法活用它。當我迷路的時候,會想向某人問路,同樣地,其他人也會有這種情況。儘管問完路還是要靠自己消化路徑獨自走下去,但要是沒有人為我指路,我就會永遠被困在那裡。

儘管我們與那位數學老師的緣份只有短短一學期,我還是很慶幸自己在求學過程中,能遇到這樣的老師,她在我黯淡的求學生涯裡,留下了一盞燭光。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過客收藏家全職韓中譯者,嗜讀者,影視狂人,資深狗奴。 linktr.ee/passer_collector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那些年我玩過的Internet|Miniworld 迷你窩

2020下半年新書整理+新習慣養成

【2020Matters年度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