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道「不想要什麼」到知道「想要什麼」是一趟旅程

Lam Chan
·
·
IPFS
·
「所以,你那時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現在當你從籠子裏被釋放了,你要開始自己去發現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就突然感覺不那麼明確了。」

開始在家自學的生活半年後,有一次我和兒子一起外出,等車期間我問他:

「Unschool半年了,你感覺如何?」

「很好,但我有時感到有點迷失。」

「為什麼呢?」

「你知道,人總是需要有一些想做的事才有滿足感。」他說。

我同意,人確實有創造和管理的本性,總是想要尋求意義,像Andy Crouch 在 “Culture Making:Recovering Our Creative Calling” 一書中所說的:“We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by making something of the world”。

「嗯,是的。所以,你是說現在有點迷失的感覺,那麼,在學校的時候,你不覺得迷失嗎?」我問,我好奇,因為他曾經形容自己在學校好像被困在籠子裏,又像zombie一樣遊走於課室之間。

「是的,但在學校時,我很清楚知道我想要什麼,那時我想要的就是 “no school”!」

「所以,你那時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現在當你從籠子裏被釋放了,你要開始自己去發現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就突然感覺不那麼明確了。」

「就是這樣!」

作為家長,我得承認有那麼一秒鐘,我心裏浮現一絲擔憂,但因為嘗試了範式轉移已經一段時間,在多數情況下,我在與孩子的互動中若發現自己有負面情緒(諸如擔憂、焦慮、憤怒、恐懼等等),都會先覺察自己的內在,而每一次這樣做,都會讓我有足夠的心靈空間,以比較遼闊的視界去看清狀況,重新肯定什麼才是寶貴的和值得珍惜的。這種「覺察」越做得多,需要的時間就越短。

於是,我停頓了幾秒鐘,我從這少年的臉上看見一個正在被形塑的、成長中的靈魂,是他的創造者賜予他的寶貴禮物,我看見他現階段所面對的不肯定,不是值得擔憂的事情,反而是一件好事呢!這是形成內在力量必要的場景。所以我對他說:

「這正是朝著我們unschooling的方向走自然會產生的現象,這就是『自由』起初的感覺,這是好現象啊!這會是一個旅程,需要你不斷地在你所能接觸到的人、事、物當中去探索和發現。放心繼續探索吧!」

從知道「不想要什麼」到知道「想要什麼」是一趟「朝聖」之旅,孩子,你慢慢來。

我當時想說,孩子,你的創造主必定會在這旅程中與你相遇,但我沒有說出口,因為我不想「劇透」,你要自己去看,去經歷,到時,你如果想告訴我你的故事,我會非常樂意聆聽。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am Chan透過閱讀、思考、寫作和實踐,反思兒童觀、教育理念和為人父母之道,回歸作為「人」的本質。以喜樂為激進的行動,在強權的世界活出溫柔。 Facebook Page: Tell It Slant https://www.Lfacebook.com/lamchan22/ Instagram: joy_is_a_radical_ac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靈性導師——浮雲

傷痕

讀書有感
13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