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影评:為什麼要畫呢?

Poissonyu
·
·
IPFS
·
影片《驀然回首》中兩次對於「為什麼要畫」的疑問,體現了作者對創作的思考:創作有何現實意義?持續創作的動力又是什麼?由孤寂探索,到忘我投入,直至豁然開朗,乃是創作者的必經之路,也正是藤野心路歷程的寫照。
根據漫畫改編的動畫电影《蓦然回首》海报

在動畫電影《驀然回首》中,有兩次關於畫畫的疑問。第一次是藤野把京本的死歸咎於自己,認為是當初那幅嘲笑的四格漫畫改變了京本的人生,因此痛苦發問:「為什麼我要畫啊……就算畫了也沒有任何幫助啊……」第二次是藤野在哀悼時,幻想京本在另一種人生裡,躲過校園屠殺,兩人依舊有緣成為朋友並且合作,藤野抱怨畫畫很枯燥又麻煩,京本問道:「那麼,藤野你為什麼要畫呢?」

這兩個問題都體現了作者對創作的思考:創作有何現實意義?持續創作的動力又是什麼?

「為什麼我要畫啊……就算畫了也沒有任何幫助啊……」

京本的死當然與藤野無關。或許藤野認為,京本的人生並沒有因繪畫而變得更好,卻因繪畫而終結,所以她對繪畫的意義產生了懷疑。但藤野可能沒有意識到,京本原本恐懼社交和人群,卻因為與她結識而走出房間,逐漸有了勇氣去追求夢想(想畫得更好,想上大學,想努力克服膽怯)。反觀藤野,她曾一度沉迷畫畫而與親友疏離,甚至被視為異類,卻因為有了京本的崇拜,而不再感覺孤單,可以更加自信和篤定地繼續畫畫。

藤野在京本的房間外畫了一幅四格漫畫,因此與京本結緣

我們無需設想京本沒有走出房間的人生會不會更好,因為任何一種人生都不會只有歡喜平順,也沒有哪一種人生會免除憂傷和眼淚。在作者為我們展現的藤野京世界中,兩個少女因畫相識、合作,互相欣賞又彼此助力。原本單打獨鬥的兩個人因繪畫而產生交集,又各自拓展了自己的生命——繪畫給她們的人生以支點,使她們的心靈有所依託。

在兩人的關係中,藤野一直以為自己是主導者,是較強勢的一方,她把京本視作助手及需要保護的一方,也因此會覺得要對京本的死負責。但直至她收到京本從平行時空傳來的四格漫畫,才意識到長期以來京本對她的包容和無條件的支持。原來,京本一直都懂得藤野驕傲和自負背後的軟弱。外表怯懦的京本其實更有能力愛人,她始終接納著藤野的驕傲,從不介懷。即使因為要考大學被藤野潑了冷水,也不曾抱怨,反而默默收藏著藤野的新作,替她喝彩。藤野在京本的喪禮後來到她的房間,看到這幅漫畫、一本本《鯊魚踢》和房門上掛著的簽名上衣,不覺淚如雨下。或許她也明白了吧?京本對於她們的友情,是無怨無悔的啊。

京本從平行時空傳來的四格漫畫,她看到了藤野背後的傷

「那麼,藤野你為什麼要畫呢?」

第一個問題釋懷後,藤野想像著自己和京本抱怨說,畫畫很枯燥又麻煩,「用看的還比較輕鬆。」然後京本就問:「那麼,藤野你為什麼要畫呢?」

如果第一個問題是思考繪畫對於他人的意義,那麼這第二個問題相當於作者在省思:繪畫對於創作者本身有什麼意義?每個創作者大概都會遇到瓶頸,會經歷孤單、自我懷疑、靈感枯竭等困境。那麼支撐創作者堅持下去的動力又是什麼?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觀點,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目的(Telos)或功能,如果能找到並發揮這種功能,就會感受到至高的滿足和幸福(Eudaimonia)。電影海報上少女畫畫的背影,在影片中有多次類似場景的閃回,彷佛貝多芬四重奏中反覆出現的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藤野寧願放棄社交、犧牲與家人相處的時光,也不願停止畫畫,就像是內心有個聲音在呼喚:「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這就是一個人內在自我實現的需求所帶來的強大動力。很顯然,藤野聽到了內心的召喚,也積極回應了這個召喚。在進入心流狀態的那一刻,她就是幸福的。

王國維曾提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由此可見,由孤寂探索,到忘我投入,直至豁然開朗,乃是創作者的必經之路,也正是藤野心路歷程的寫照。

藤野從京本家回到自己的寓所,把京本的四格漫畫貼在窗上,然後坐下來,打開電腦,開始畫畫——這一系列的動作由藤野的背影呈現,平靜而堅定。至此,藤野已不再懷疑畫畫的意義(其實喜歡本身就是意義,不是嗎?):既然是這一生註定要做的事,那就一直畫下去吧,去做就對了!


提升繪畫能力的捷徑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一直畫!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Poissonyu隨便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