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衛轉型指南
戍衛/數位
每年都要畫一張地圖,便於自己判斷自己身處何方。去年的獲得不少各國朋友好評,也被放在 Vitalik 的部落格裡,今年的部分便是「戍衛轉型指南」了。
核心精神是我們該如何應用「數位」進行「戍衛」,這勢必需要盤點不少好案例,才能真的轉型。唐鳳說「數位」兩個字在中文意義上不只是 Digital,也有 Plural (多元)的意思(結果我所服務的單位也改名了,多元宇宙常在我心),喜歡玩諧音梗不嫌晚的台灣人,應該也要考慮一下「戍衛」,以因應四面八方的威脅。
去年九月寫了篇文章「數位時代的意識形態光譜」。這篇文章反響還不錯,後來刊上了閱讀誌,又轉載至香港藝文媒體「虛詞」,個人實在佩服虛詞編輯群的勇氣,畢竟裡頭寫了許多中共的數位極權案例。
戍衛/反霸權
文章簡要一句話,就是在討論如何「反霸權」。義大利人葛蘭西因為搞無產運動被法西斯政權被關在監獄裡時,發展了霸權理論(法西斯檢察官說,我們必須阻止這個人的頭腦繼續運作20年!)。葛蘭西認為除了暴力之外,文化與意識形態也是掌握權力的重要途徑。我認為在數位時代,將資源集中起來發展,將不可避免的左傾或右傾,兩者看似遙遠,實則非常相似。
而且許多網民們早已崇拜權力集中者,包含成功的科技業領袖,或者監控網民自身的政治領袖,他們更情願讓資源、技術、統治的權力為權力者所用。而這推論正巧也扣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塞默魯的著作《權力與進步》論點;此外 Vitalik 在《我心目中的科技樂觀主義》所揭示的去中心加速主義(d/acc),也持相似的論調。
結果不約而同的是 Vitalik 在上週的新文章「一年後再論 d/acc」,強化了 D = defensive 的論述,我們真的事先沒說好,defensive 只好就地翻譯為「戍衛」了。
此次更新的「戍衛轉型指南」便是「數位時代的意識形態」的加強版。上一篇文章公開後,我一直在想「然後呢?」,有沒有更佳具體的案例可以證明,除了不可避免的極權監控系統與雲端封建時代之外,真的有一些科技發展的取徑是在「反霸權」?是否有些科技或制度試圖在資源分散的邊陲艱困發展,一直沒什麼錢但是很重要?一盤之下還真的很多,索性製成了一張圖。
戍衛/無政府主義者的龐克史詩
戍衛的技術核心便是密碼學,尤其是非對稱加密演算法,讓人類在數位時代裡,終於有言論自由與秘密結社的機會。因此我將 1990 年代的密碼龐克運動(CypherPunk)置於正中央,堪稱反霸權的經典案例。戍衛的蝴蝶從密碼龐克開始,一路沿著時間軸向上發展,同時也有不少科技與制度同步發展,隨著時代匯流進「反霸權」的科技樹。
數位意識形態以傳統左右派為光譜,加上了科技加減速發展的軸線。左方為「政治權力凌駕市場」的分配制度,極端為數位極權主義,右方為「市場權力凌駕於政治」的分配制度,極端為雲端封建主義。正中央為政治與市場都管不到的地方,密碼龐克在此成長。密碼龐克是抵抗「霸權」的絕佳位置,
無論是數位極權還是雲端封建,都是中心化(霸權)的一種形式,如何有效發展「去中心加速主義」,便是密碼龐克在這個時代的核心議題。
「web3 尚未到來,現在充其量只是後 web2 時代」
2020 年代是加密社會的年代,自主與團結的精神建構在密碼學之上。此刻值得回顧1990年代的密碼龐克運動。不如這樣說吧,密碼龐克運動的時代精神與民間技術,開啟了接下來 30 年的數位發展,同時也是戍衛運動。
只要是抵抗集權的技術事件,便一定會有密碼龐克的影子。密碼龐克精神為世人給嚴重低估,非對稱式密碼學自政府手上的軍火禁運清單自由化之後,成為言論自由的星星之火。
憲法保證了人民集會與結社的自由,但有了密碼學技術,我們才能自我保證我們真正擁有自由。人民在數位世界自此有了隱私自主權,秘密集會與秘密結社成為可能。有了「密碼學」,「網際網路」完整了,網路社會運動蓬勃發展,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公民記者、比特幣、智慧合約、零知識證明等,密碼龐克正在為自由民主的星星之火,持續添加薪柴。
「作為未來的代言人,我代表未來,要求過去的你們別管我們。在我們這裡,你們並不受歡迎。在我們聚集的地方,你們沒有主權。」 —— 約翰·佩里·巴洛,《網絡獨立宣言》
1997 年約翰.巴洛發表《網路空間獨立宣言》,密碼學成為社會變革工具,無論是滲入右派的自由主義精神,讓全球數位資產脫離「資本政權複合體」,還是強化左派的社會民主精神,讓「公共意志」更不容易被領袖劫持,讓公共資源的分配更具正義與效率。
許多人認為 web3 就是加密貨幣或區塊鏈,是一個花裡胡哨的集合名詞,當然也有人認為 AI 才是 web3。此刻的我們不妨以「密碼龐克史觀」為核心,重塑以密碼學發展為軸線的文明史。
如今的數位社會,充其量也只能稱為「後 web2 時代」。1990 年代,因為有巨型的「政府電信複合體」,才有了「密碼龐克運動」(cypherpunk),這是後 web1 時代;2010 至2020 年代,因為有巨型的「雲端封建體系」,才有了「加密社群」(Crypto Community),這是後 web2 時代;
web1 與 web2 時代都曾發生去中心傾向的運動。在前web3 時代,我們正在面對下一波危險的網路霸權發展。因此 web3 時代,無論是數位極權還是雲端封建,都是因為有了巨型的「金融—技術—法規—文化霸權」再次復辟,去中心的路徑同樣重要。而抵抗霸權的工具,勢必是有效掌握密碼學工具的未來社群。
戍衛/數位共生
如果繼承 1990 年代密碼龐克思想的是 2010 年代的加密社群,那 2030 年代是什麼?姑且先稱之為數位共生社會,其代表性的工具已經正在快速發展,如零知識證明、同態加密、差分隱私等;但相關的技術哲學,同時也正在重塑社會文化,如秘密通訊、秘密集會與結社、吹哨者機制、數位信任,甚至與憲法等最高價值對接。未來的數位社會,需要更簡單易懂的密碼學工具,讓社會重塑自己。
而在 2020 年代足以窺見其雛形的,可能就是分散式自治組織。在分散式自治組織中,或許透過新技術產生的治理精神,包含民主、自由與平等(戲稱為新三民主義)。這三者源自於團結、自主與密碼學技術。在分散式自治的框架中,民主是「票」、平等是「鏈」,而自由是「幣」,是為一種三位一體,缺一不可。有了票才能衍生數位民主的治理新模式,有了鏈才可以創造萬世一系的共識機制,有了幣才能創造自由主義下的代幣經濟。在經濟、民主與密碼學(或也可以稱為數位物理學)的加成下,未來的「數位共生社會」漸漸誕生了。
除了密碼龐克運動之外,我將技術發展分為「邁向自由的技術」與「探索民主的技術」兩大方向。強調個人意志的自由,將使得「自主」(Sovereignty)誕生,這是稍微右傾的;而探索公共意志的民主,將使得人與人「團結」(Solidarity)。而網路的發展技術,略可蠻橫的分為這兩類。
戍衛/探索自由的技術
網際網路技術讓使用者脫離實體世界,追尋自由。抗審查運動確保了言論自由;網路的網路確保了資訊互通互聯的自由;而開放取用運動確保了知識傳遞的自由,只有自由才能讓文明的資料可以被所有人取用,最終邁向「自主」。
抗審查運動強化人類個體的隱私。
如何秘密地、自由地與他人交流,一直是人類文明的重大議題,創新、激進、顛覆式的想法往往來自於社會的壓迫,過去點對點網路、VPN、端對端加密等工具,確保了網路使用的絕對秘密,而零知識證明、全同態加密、差分隱私、隱匿式RAM等工具,進一步讓使用者無需透露任何資訊就可以滿足提問。這些都是密碼學技術創造的典範。後續與加密社群交雜也產生了惡名昭彰的混幣器、或者深具未來感的數位自主權(Self-Sovereign Identity, SSI)與分散式身分。
網路的網路讓人類個體可自由互通。
如何確保人類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可以溝通無礙,互聯的標準協定就是無可或缺的基石,無論是數位身分、資料交換、資產交易等常見的公共需求,都需要標準協定才可以確保可互通性。而近年來,如同聯邦宇宙、智慧合約等標準出現,進一步讓數位社會的互聯更加便利。
開放取用運動讓人類個體可以放心攫取資訊。
當知識與工具被鎖起來,網路文明便無法遞進,因此開放原始碼與自由軟體運動對網路發展居功厥偉。相關協議如創用授權、各式原始碼授權協議、甚至是開放取用運動,都是運動中重要的產物。這些產物創造了「數位公共財」的概念,讓所有人都能站上巨人的肩膀上。
此三者創造自主,也是共生社會的自由主義,其抗審查、無許可與強調激勵精神的作為,讓資源、人才與創意可以自由交流,抵抗極權政權的威脅。
此外也將「自主通訊」列在自由技術的額外分支。
透過自主收發的電信系統,使用者可以脫離商業電信服務,在災難來臨時,仍可以自由通訊,實現點對點的通訊自由。從過去如海盜電台、火腿族,到香港運動時民眾使用的 FireChat,再到現在逐步在台灣盛行的離線網狀網路 Meshtastic,當然也不能錯過低軌道衛星、高空氣球等等。在最近海纜又斷掉的日子裡,自主通性有可能替我們強化數位韌性的最後一哩路。
戍衛/探索民主的技術
網際網路技術讓使用者可以同一時間在不同地域互相溝通,這創造了新型態的數位空間,30年來,協作工具、網路論壇與網路治理的演進,讓數位空間的民主技術,滲透回真實世界,最終邁向「團結」。
我本來以為稍微左傾的網路技術並不多,但是認真整理下來並不少,而且有許多技術發展較少被仔細討論過,譬如協作工具發展。
協作工具發展讓群體得以有效協作。
從維基百科、版本控制系統的 Git,再到創造即時共筆的操作轉型系統(Operational Transformation),網路工具讓人可以跨越時空間共同協作,讓具有影響力的專案可以加速成熟。到了 2020 年代,與人工智慧工具、演算法共同協作的工具也漸漸成熟,如抵抗不實訊息的「社群備註」與「廣聽」(Broad-listening),而最新的協作方式又有資訊金融(Info Finance),如前陣子一戰成名的預測市場。
網路論壇演進讓數位自治成為可能。
網路論壇或許是 30 年來演進最快速的類別,從電子布告欄、部落格一路到社群網路平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越來越依賴數位空間。由於資訊量暴增、人類出現注意力稀缺的情形,社群演算法、推薦廣告等商業服務成為主流,出現了另一種數位地景。而新型態的平台合作社也正在誕生。談到自治便不能不討論資源分配,數位世界正在進入極為快速的資源分配工具迭代期,如平方資助、回溯性資助與深度資度(Deep Funding),都是加密社群於這幾年間大量實驗的產物。或許最後真正能產生數位社會的社會團結經濟(Social Solidarity Economy, SSE)
網路治理讓責任浮上檯面。
自網際網路誕生的那一刻起,網路治理便自然出現,從 IP 位址議題、網域分配、無線電頻率分配到各國之間的網路政策,網路治理是一個混合國家、企業、公民社群的多方關係人組織群集,衝突與合作不間斷。而 2020 年代開始,新型態的數位民主運動出現,將網路治理推向了下一個境界。網路治理史本身即為一個大部頭,如今有非常多相關組織,如 IANA、ICANN、ITU、IETF、W3C、ISOC、IGF 等論壇,更新的還有區塊鏈協議的治理機構。如此多方關係治理下的民主狀態,或許是人類文明史上僅見。
以上三者創造全球人民的團結,這或許是極化現象嚴重的當下,值得關注的技術群集。
戍衛/數位轉型
當人大談數位轉型作為一種好生意時,我們不妨以另一種視角觀看,哪些數位技術足以抵抗霸權。光是目前列舉的這七條科技樹便已經足夠精彩,絕對有更多遺珠沒有被盤點進這個在去中心區域發展的行列之中,歡迎隨時補遺,本海報以 CC0 釋出。
民主的技術讓數位社會走向團結,讓互相認同的人透過工具打造自我認同的社會;而自由的技術讓數位社會走向自主,每一個使用者都是基於自主意願,完成自己樂意且主動認可之事物,或許哪一天真的有可能實現按需分配的人間樂園。
當「團結」與「自主」融合在一起,未來就是「數位共生社會」,其雛形已可在「分散式自治組織」(DAO)裡面窺見端倪,在加密社群中,有許多實驗案例出現,如強調自由精神的「網路國家」、強調團結共享的「再生社群」,甚至是強調透過密碼技術創造自成一格的自主世界,都是讓我們觀察未來的好專案。
最後我也將 FAB DAO 目前實作的治理架構放置在海報右上角,並再度請來了繪師森羅繪製出自去年之後,第十隻多元宇宙人「扛道鼠」。扛道鼠為 FAB DAO 2025 年的吉祥物,為 FAB DAO 在多元宇宙世界中的化身。帶著老鼠面具的小動物,身上背著許多分散式自治組織必要的工具,如金庫、多把鑰匙、投票箱與票等,推廣數位民主概念。這次的海報製作計劃由 FAB DAO 小額支持。
對我而言,這份海報意外的好用。在探討不同議題時,可以直接按圖索驥,譬如台灣開源社群與密碼學社群為何不太有交集、又或者 READr MESH 的媒體實驗位處於地圖的哪些區塊。
最後是但凡牽涉到數位技術與民主制度,世界往往前進三步退兩步,典範轉移的鐘擺來來回回,協力者生生滅滅。最近的各項新聞絕對仍遠遠未及末法時代。若將時間尺度放寬,人類竟然完成了這麼多事,也在許多恐怖的時代倖存至今。因此我們仍有餘裕持續在島內尋找戍衛之道,或許就已經很幸福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