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承擔的界線分清楚了嗎?

Flora異想
·
·
IPFS
·
如果一直用這種方式資助他,他永遠沒有辦法靠自己生活,這些以愛為名的溺愛終究會把他害死。

原生家庭教育的不同,會導致許多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的差異,尤其在與自己互動較為頻繁的親人身上時,真的很容易發生爭執。

圖文不符😁

有位親人,她的孩子已經30幾歲了,因為尚未結婚,仍然與她住在母親的家中。這個孩子從事的是保險業,據我所知可能是兼職的緣故,也或許這個保險公司的制度與一般保險公司不同吧,所以常常看到他待在家裡。

但家人因為寵他,竟然用各種意義不明的理由,縱容他不用認真努力工作,只因為他偶爾幫忙照顧家中的長者,便因此賦予他可以不用外出工作的特權,為此我常常很不以為然。

家人常常說他很有才華,既然他很有才華為什麼不放他去外頭好好的拼搏一番,反而將他留在家中任由叔伯輩分的人來供養他們,這個做法實在讓我不能苟同。

今天在讀《人生路引》這本電子書的時候,裡面提到的一段文章,就讓我想起這位親人。

圖片取自網路

就好比你要教一個人釣魚他才能夠學習維生的能力,而不是天天送魚給他吃。假設哪一天送魚的人不在了,他不就要餓死了嗎?

這個親人的狀況也是一樣,他的家人們總認為他身上沒錢的時候,這些叔伯們好像就得行義務似的,要借錢給他去繳一些他支付不來的費用(雖說是“借”但多半沒還)。

如果一直用這種方式資助他,他永遠沒有辦法靠自己生活,這些以愛為名的溺愛終究會把他害死。

倘若他又是一個不知長進的孩子,那他的人生真的就完了。

所幸這個孩子還是有點良知,雖然不算十分努力,但漸漸地好像也發展出自己生活的那一套,即便我仍然看不慣卻也無心再管。

《人生路引》的作者楊斯培,他把他所讀過的書分別咀嚼後的心得寫出了《人生路引》這本書,今天剛好讀到其中一段,很有同感:

作者引亨利·克勞德(Henry Cloud)和約翰·湯森德(John Townsend)的金錢界線之說,指的是錢包的界線,他們將金錢界線比喻為後院草坪的籬笆。
誠如作者所言,如果有人欠下卡債,是他自己荒蕪了自己的花園,對方應該承擔沒有澆水、施肥的後果。如果有手足代替他整理花園,他就喪失了自我反省跟整理花園的機會;而伸出援手的手足,自己也失去了金錢界線,不當的跨進別人的籬笆,做起不應該卻以為很必要的剪裁澆灌。最後,兩個草皮恐怕都奄奄一息。

以下是作者楊斯培以心理學家的話作為的結語:

謹以兩位心理學家的金句做結:「藉由籬笆,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草坪有多大?有多寬?我們要在哪個範圍內澆水、施肥、修剪,不在哪個區域內澆水、施肥、修剪。我們能分清楚什麼是自己的責任,什麼是別人的責任。」

希望這最後的結語也是我可以思考的一部分。要記清楚我們該負的責任,別跟他人該負的責任混在一起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Flora異想喜歡閱讀,喜歡隨寫,期待免於汲汲營營,只想記錄50+的人生,為自己多留一些色彩。文字或許平凡,但在於分享生活、觀點,並能盡情享受在當下,是我想追求的優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走走

眼光

#4日本自由行:別府纜車及地獄溫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