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常的視角| 如果撕下標籤以後會看到事情的本質嗎?
當男女角色對調下,我們會有甚麼不同的評價嗎?
幾周前,偶然跟大學班對聊起來,太太抱怨先生常出差,經常偽單親,但在我們家,一直出差的人是我,結果對方的語氣轉為稱讚我先生能夠願意帶小孩。
我們家裡的經濟支柱傾斜在我身上,換做是石器時代的原型,狩獵與育兒的家庭分工就鮮明地跳了出來。但經濟的權重與價值觀的權威分配有甚麼必然的關係嗎?小到家事、聯絡簿要誰簽名,日常的瑣事。大到對教養的態度、整個家庭的作息與話語權落在誰身上,各家難念的經裡面是怎麼分配的呢?
在能好好說話的時候,齒輪都在萬事太平的狀態下的運作,所以會不會主觀的意識底下,有了不公平有了委屈,就會開始失衡,於是有了討論。
如常的視角本身該如何定義、又要秉持甚麼中立的立場來冷眼旁觀,傍晚外地來的我闖入了上下班的人潮,明明我也是結束工作從我個人的旅館房間出來,下班吃飯啊,不同的是我這不是我慣常出現的物理位置。同樣的原型,在同一種生活作息裡面產生了抽離的感覺。
今天回到旅館房間哩,我的作息也默默的跟平常很不一樣。
那如果我平時出現在某市,但我今天在隔壁市下班吃飯,又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每天的體驗都是不同的,今天和明天同一個物理環境的主觀感受也不一樣,我們可以常規化的去探討日子裡,有甚麼異同,也可以懇懇切切的呼吸的當下的空氣就好了。
這篇我終於開始挑戰我脆弱的邏輯,來討論我一直很想探討的標籤、性別議題。
我身上也掛了很多的標籤:職場媽媽、Y世代。
老實說我愛極了觀察潛規則,有時候刻意張揚那些標籤好像是一種特權的通行證,我承認我喜歡利用陋習文化的漏洞當個既得利益者,我也喜歡在這些縫隙裡面領導著人們摸黑前進革命。
所以,我會開始把視角從面向陰影、艱難的試著轉向陽光、走出洞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