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多遠?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單無差別殺人案拉開序幕,從被害人的家屬、加害者、加害者家屬、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家人、辯護律師、媒體記者和市民的角度去看待整件事情。劇中兇手李曉明遭法院宣判死刑定讞,為死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王赦(吳慷仁飾)仍為了解李曉明的犯罪動機多方奔走。身為殺人犯妹妹的李大芝(陳妤飾),在無法承受「加害者家屬」標籤的壓力下,選擇遠離老家,其後進入新聞台工作,遇見了患有精神疾病的房客應思聰(林哲熹飾),以及身為受害者家屬、至今仍未走出陰霾的新聞主管宋喬安(賈靜雯飾)⋯⋯
媒體為了點擊率,用嘩眾取寵和不實的言辭「報導」新聞,令看新聞的人情緒更加激動。這就好像宋喬安在劇中所說:「新聞,是要做給一般觀眾,只有7歲的智商、國中的程度!」當我們看到新聞報導後,就會高談闊論,大刺刺地發表個人高見的觀眾。
「有精神病就唔好放佢出嚟喇!」
「最好坐一世,癲嘅都唔知會唔會出返嚟又斬人」
「又有一個癲佬斬人喇!」
「都唔知點教仔」
不負責任的言論,說了就算,甚至忘記自己說過。但對於被害人或加害者的家屬,每一個留言都是像刀一樣刺在心裡。然後,有些人沒有想太多,就把精神病等於癲,等於殺人犯看待。被污名和標籤化的精神病患者,更加難在社會上生存。這就是我們的社會。
「他可能是一個罪人,但他是一個壞人嗎?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一直去問這個問題才是重要。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中發表一個十分爭議性的概念:平庸的邪惡 (The Banality of Evil)
這場審判的主角是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他是二戰納粹的高官,間接殺了600萬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的主要負責人。鄂蘭聽了艾希曼的答辯之後,她認為他並不是一頭毫無道德感的怪獸。他行惡,卻沒有作惡的主觀意願,這得歸因於他的「缺乏思想」,他完全沒有意識到他的這些惡行究竟有多麼罪孽深重。艾希曼對自己究竟在做什麼從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因為「他完全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每一篇的報導、每一個留言、每一篇不去報導的新聞、每次的回應,都在塑造我們的社會。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思考與不思考的距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