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重大辯論 Ep. 4】Augustine vs. Sartre on the Difference God Makes
簡介
In lecture 4, Dr. Kreeft detail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ugustine, the lover of truth, and Sartre, whose ultimate enemy is truth. We are faced with a stark choice between Augustine’s road to the source of all love, light, and life, and Sartre’s road into the darkness.
在第四堂課中,克里夫博士(Dr. Kreeft)詳細闡述了奧古斯丁——真理的愛好者,和薩特——將真理視為最終敵人的兩人間的差異。我們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是選擇奧古斯丁通往所有愛、光和生命之源的道路,還是選擇薩特通往黑暗的道路。
頻道Word on Fire Institute - www.youtube.com/chan...
Youtube影片列表連結 - youtube.com/playlist...
Youtube影片連結 - youtu.be/xwhkc4ZW4pQ...
影片官網 - www.wordonfire.org/v...
影片
全部內容
第四堂課是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與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關於上帝如何改變一切。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是世界上第一且最偉大的歷史與社會哲學。就像聖經一樣,它從開頭,從創造開始,一直持續到最後的審判。這是奧古斯丁對西方文明歷史上最大危機的回應,羅馬的衰落與文明的崩潰。當奧古斯丁在430年去世時,他能看到並聞到野蠻人燃燒他北非家鄉的火光。
他的另一部傑作《懺悔錄》(The Confessions)敘述了一個更偉大的戲劇,人類生活中最大的戲劇,靈魂的戲劇,懸在兩個相反的永恆之間。這兩本書都展示了神聖的預定與人類自由選擇之間的互動,奧古斯丁都強烈捍衛了這兩者。第三部傑作《三位一體論》(On the Trinity)更是雄心勃勃。它探索了至高無上的奧秘,最終現實的本質,上帝內在的生活。這三本書為未來的數千年定義了基督教文明的基本方向。如果奧古斯丁沒有生活過,我們文化中的每個人都會非常不同,或者根本不存在。
我堅信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是歷史上最偉大、最睿智的五位哲學家。所以我們從這五位開始是很自然的。他們每個人在生前或後來都有哲學上的敵人、對手或對立面。詭辯家與蘇格拉底,關於客觀真理和客觀價值。馬基雅維利與柏拉圖,關於正義。康德與亞里士多德,關於知識和善良,關於認識論和倫理學,薩特與奧古斯丁,關於上帝對一切的改變,正如我們將在下一堂課看到的,伊本·魯世德和布拉班特的西傑爾與阿奎那,關於信仰與理性的關係。
在哲學家中,奧古斯丁不僅是最著名的改信者,而且是最完全改信(converted)的人,而薩特可能是最完全、最一致不改信(unconverted)的人。上帝的現實對奧古斯丁來說改變了一切,上帝的不現實對薩特來說改變了一切。他們兩人都完全、堅決地明確且全面地致力於完全相反的哲學。奧古斯丁的改信是西方文明改信基督的典範,薩特偏離那個信仰的改信同樣是我們文明持續且越來越反改信的典範。
其實是尼采而不是薩特自稱是「敵基督者」,並寫了一整本同名書。但薩特至少有同樣的權利擁有這個名字,他的概念比尼采閃耀但混亂的煙火更清晰、更一致。奧古斯丁給我們帶來了火光和火焰,激情和理性,心靈和頭腦,但將他的光與薩特的光進行比較比將他的火與尼采的火進行比較更清晰明瞭。
然而,在這些兩種力量,心靈和頭腦,愛和理解,激情和智慧方面,奧古斯丁是無可比擬的,中世紀的雕像總是顯示他一隻手拿著一本開放的書,另一隻手拿著一顆燃燒的心。沒有任何一個凡人能同時超越他在這兩種力量上的成就。如果你對此表示懷疑,那就告訴我有一本書能與他的《懺悔錄》在兩個方面相媲美。
將奧古斯丁與薩特進行比較,是將我們文化所採取的兩個新方向、兩個極端轉折的兩個先知和預言進行比較。第一個轉折發生在1600年前,當它改信基督教時,第二個轉折是它今天正在越來越採取的相反新方向。這兩位男子在個人的生活和性格以及社會和政治哲學方面,都體現了這兩個選擇。
如果薩特被要求選擇兩本他認為最災難性地錯誤的偉大書籍,他很可能選擇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和《上帝之城》,這兩本書在《聖經》之後,在奧古斯丁之後的千多年中,在中世紀,是基督教世界最受歡迎和最有影響力的兩本書,定義了曾經被稱為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現在被稱為西方文明的文化。對奧古斯丁和薩特來說,沒有任何想法比上帝的想法對心靈和心靈更重要。奧古斯丁和薩特在上帝的問題上採取了相反的立場,既用頭腦也用心靈,既用理性也用意志。
讓我們先看看他們的理由。奧古斯丁證明上帝存在的標誌性論點是從我們能夠確切地知道永恆真理的前提開始,例如2加3等於5。他用這個來證明結論,必須有一個永恆和無誤的神聖心靈,我們在這裡看到這些真理,因為我們看到這些真理不僅僅是在正在變化的人類心靈和正在變化的物質事物中(we see these truths not just in changing human minds and in changing material things)。當老師教學生2加3等於5時,學生並不是在正在變化世界中看到這個真理,也不是老師的正在變化和有誤差的心靈,也不是他自己正在變化和有誤差的心靈,而是在上帝的心靈中看到(the student does not see this truth in the changing world or in the changing and fallible mind of the teacher or in his own changing and fallible mind, but in the mind of God)。如果有永恆真理,就有一個永恆心靈。這對價值觀的真理尤其成立。
薩特用完全相反的論點進行反駁。他從沒有永恆和無誤的神聖心靈,沒有永恆真理和沒有永恆價值觀的前提進行論證。多斯托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像奧古斯丁一樣,著名地辯稱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被允許的(if God does not exist, everything is permissible)。而並非一切都是被允許的,因此上帝必須存在。薩特明確地對多斯托也夫斯基的論點進行反駁,這個論點基本上與奧古斯丁的論點相同,即前提是正確的,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可以的。但薩特然後從那個原則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即上帝不存在,因此確實一切都是被允許的。
薩特也有標誌性的論點來證明上帝不存在,這是一個非常困難和抽象的形而上學論點,但它對他的哲學如此重要,我們不能忽視它。我會盡力讓它變得清晰。薩特從只有兩種現實的前提開始,兩種存在,他稱之為「為自身存在」(being for itself)和「在自身存在」(being in itself)。
「為自身存在」是他對人(persons)的稱呼,主體(subjects),眼睛。他們思考和選擇,因此他們在時間中行動和改變。他還將此稱為存在(existence),即個人存在(personal existence),人類存在(human existence),由於他的哲學以這為中心,他稱之為「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這是主體性哲學(philosophy of subjectivity),關於主體優先於客體(the priority of subjects over objects)的哲學,關於存在優先於本質(existence over essence)的哲學。
另一方面,「在自身存在」是他對客體(objects)的稱呼,思考或選擇的客體,無論這些客體是物理的還是心理的。一個想法或物理事物的本質不會在時間中改變或行動。樹木生長,狗吠,但樹木和狗的本質不會改變。
因此,「在自身存在」是靜態的、沒有時間的(timeless)、完整的和完美的,而「為自身存在」是動態的、變化的、不完整的。它正在走向其身份,而不是穩固地處於其中(It's on the way to its identity rather than secure in it)。這就是為什麼狗不能「去狗性」,但人類可以「去人性」。我們經歷身份危機。我們可以與自己鬥爭。我們可以為自己構建不同的個性,而其他任何東西都做不到。
薩特然後辯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同時是「在自身存在」和「為自身存在」,同時是完美的和個人的(personal),同時是靜態的和動態的,同時是不變的和變化的,同時是客體和主體。但上帝的概念是完美的永恆人的概念(perfect eternal person),一個心靈和意志,但不是是在時間中行動。因此,薩特辯稱,上帝的概念是自我矛盾的。對薩特來說,多神宗教(pagan religions)的神是我們作為個人主體的投射,柏拉圖的永恆真理或形式或本質是我們主觀想法的投射。而《聖經》中的上帝是我們最渴望但不可能成為的雙重完美的投射,永遠和時間,不行動和行動,不變和變化的綜合體,本質和存在,客觀性和主觀性,「在自身存在」和「為自身存在」。
我們不能忽視那兩個理性論點,但我認為我們可以找到薩特無神論和奧古斯丁有神論更深層次的來源,而不是那些理性論點。它是上帝對他們兩人的完全不同影響。對奧古斯丁來說,如果上帝不存在,最終沒有任何東西,沒有意義,沒有目的,沒有價值,沒有善,沒有希望,沒有值得人類喜愛的東西。用紅衣主教薩拉(Cardinal Sarra)的一本書的偉大標題來說,就是「上帝或無」(God or Nothing)。對薩特來說,上帝不存在。奧古斯丁是對的。最終,沒有任何東西。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更大。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判斷我們是善或惡,真或假。對薩特來說,這好極了。這就是自由的含義。從一切事物中獲得自由,甚至從上帝手中獲得自由。
薩特的上帝是他自己的自由。如果有比我們更高的上帝,我們就不會完全自由。而我們是完全自由的。因此,沒有比我們更高的上帝。這是薩特無神論的基礎。薩特將自由視為本質上是消極的(Sartre sees freedom as essentially negative),不被縮減為客體,上帝的客體的自由(Freedom from being reduced to an object, an object of God)。奧古斯丁將自由視為本質上是積極的,實現我們的幸福,我們的完美(perfection),我們的命運,我們在上帝中的真實身份的自由。差異是如此之大,以至於這兩位傑出的哲學家可能是歷史上最徹底和激進的有神論者和最徹底和激進的無神論者。
人類在其漫長的多元文化生活中提出了數百萬個想法,其中之一是上帝的概念,類似於上帝的概念,世界所有宗教中都共同存在的一些超人類的絕對存在。現在,如果我們權衡這個單一的想法與所有其他想法,如果我們將上帝的想法放在我們心智天平的一側,如果我們將所有數百萬個想法放在天平的另一側,所有數百萬個人類在整個歷史中提出的想法,任何其他人類心靈曾經構思過的想法,會發生什麼?上帝的想法會如此沉重,它會將所有其他數百萬個想法抬舉到空中,就像雲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宗教在我們自己的勇敢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出現之前,始終是人類生活中單個最熱情重要維度。如果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它是最偉大的真理。如果它是錯誤的,它是最大的謊言。宗教是人類最偉大的智慧,還是人類最偉大的幻覺。奧古斯丁和薩特都同意這個非此即彼的觀點。
要理解這一點,要看到上帝對人類生活實踐差異的巨大性,請記住我們剛才說過薩特在他的傑作《卡拉馬佐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中如何處理多斯托也夫斯基為上帝存在而辯論的論點。讓我們將這個抽象的論點放在這部偉大小說情節的背景下。伊凡·卡拉馬佐夫(Ivan Karamazov),也許是人類文學歷史上最迷人和說服力最強的無神論者之一,被無神論吸引的原因與多斯托也夫斯基被它排斥的原因相同。原因是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被允許的。因為沒有上帝,沒有絕對的善標準,沒有一個知道所有事物和將判斷所有事物的法官,不可靠且不可避免地;沒有這個上帝,我們可以對任何事情說「為什麼不?」甚至是對伊凡被誘惑作出對他可憎父親的謀殺。而對那個「為什麼不?」的唯一可能答案是其他男人,而不是上帝,會知道並判斷我們並懲罰我們。
但大多數罪行在這個世界上都是未解決和未懲罰的。所以如果你夠聰明,很可能永遠不會被抓住。所以伊凡為無神論提供了一種帕斯卡爾(Pascal's Wager)賭注:如果沒有上帝,這是有利的(profitable)。令人驚訝的是,薩特同意多斯托也夫斯基的原則,但而不是辯論由於不是一切都是被允許的,上帝必須存在,並認為伊凡是錯誤的,薩特認為伊凡是正確的,當他辯論說,由於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被允許的。這些完全不同的道路是從多斯托也夫斯基的前提領出的唯一兩條道路。是否存在上帝的差異是完全的和絕對的。
世上有無神論者,尤其是像薩特和尼采這樣完全一致的無神論者,他們比大多數有神論者更清楚地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差異。我們可以感謝他們提供這一服務。他們既用頭腦也用心靈來做到這一點。像奧古斯丁一樣,他們既從心靈也從頭腦開始工作,既從意志也從理性開始。無論你走哪條路到達信仰或不信仰的觀點,是通過逐步的理性論證,還是通過單純、簡單的信仰和自由選擇的飛躍,那個觀點,上帝或沒有上帝,是一個包含整個宇宙和所有生命的全面圓錐的尖點。薩特和奧古斯丁證明了這對無神論者和有神論者來說都是同樣成立的。
我說過心靈的道路比頭腦的道路更深層次、更有力。如果我們再看看薩特的無神論哲學論點,並看到是他的心靈,而不是他的頭腦,他愛的,而不是他想的,最激勵那個論點,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一點。請記住,薩特的論點是上帝的概念是可能最完全自我矛盾的概念。它是「在自身存在」和「為自身存在」的混亂和不可能的綜合。永恆完美的柏拉圖想法,客觀真理,已知或選擇的善,與一個行動、選擇、知道,因此不完美的持續個人主體,一個知道者和選擇者。
論點是合乎邏輯的。它的前提確實導致了它的結論。但薩特不必從這個前提開始,這樣他可以避免無神論的結論,如果他想的話。但想要是一種心靈的行為,而不是頭腦的行為。薩特想要什麼?自由。他想要多少?他選擇放棄什麼來獲得或擁有它?答案是,幾乎一切。他的無神論的代價是失去真理、善、愛、意義、目的、信仰、希望和仁慈(charity),事實上,是存在本身。
薩特是一個虛無主義者(nihilist)。他主要作品的標題是《存在與虛無》(Being and Nothingness)。對薩特來說,沒有存在(being);只有「在自身存在」和「為自身存在」。所以人和自然、主體和客體作為陌生人和敵人相互對立,而不是來自共同父親的兄弟姐妹。所以我們在世界上是異鄉人和陌生人,客觀世界對我們個人、主觀的願望,尤其是對意義、目的和價值的願望,是陌生和冷漠的。所以這是一種宇宙的疏離(cosmic alienation)。馬克思主義也是基於疏離的概念,但與薩特的相比,這微不足道,因為那只是經濟階級之間的政治疏離,而薩特的疏離是「在自身存在」和「為自身存在」之間的形而上學疏離。存在和本質(Existence and essence)、主體和客體、人和自然,包括人性。
對薩特來說,人性(Human nature)不是自然(nature)的一部分。事實上,根據薩特,沒有所謂的人性,因為沒有上帝來構思和創造它。我們不是上帝的客體,因為沒有上帝。我們只有主體,不是客體。我們有薩特所說的存在,但沒有本質,沒有任何客觀的人性。他稱他的哲學為存在主義,因為它的基本原則是存在先於本質。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我們,而不是上帝,設計我們自己的本質,包括我們自己的本性、我們自己的意義、我們自己的真理和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不判斷我們;我們判斷價值觀。我們的自由選擇不由任何更高的客觀真理或客觀價值觀來判斷為善或惡。這正是相反。我們的價值觀只有因為我們自由地選擇它們才算是好的。
回過頭來,從意志回到理性,奧古斯丁在哲學上如何回應薩特對上帝作為自我矛盾的概念,即永恆完美的人的時間行動的形而上學論點?通過他的時間和永恆的哲學。時間不束縛上帝,不定義上帝,不限制上帝,甚至不特徵化他的存在,直到他的兒子在基督中成為人肉。
上帝的存在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變化。他是無限的存在和無限的完美,在他的沒有時間和永恆的當下。他不會增長或減少。他不會改變,因為如果他改變,他會變得更好或更差。如果他變得更好,那麼在過去他就不是完全完美的。如果他變得更差,那麼在未來他就不會是完全完美的。
奧古斯丁辯稱,過去的時間和未來的時間只存在於像我們這樣的時間意識中,而現在是時間的唯一完全真實維度,因為只有在現在,我們作為積極的,行動的,記住過去並預期未來的存在。上帝不像我們。他沒有任何他的現實、生活和存在的一部分在死過去或尚未出生的未來。因此,用薩特的術語來說,上帝作為一個人存在。他是「為自身存在」,但沒有時間。
雖然他沒有時間,他不是客體,不是本質,不是柏拉圖的想法,而是一個存在、活著和行動的人。他的名字是「我存在」(I Am)。他行動的主體是永恆的,即使他行動的客體在我們的生活中是暫時的。
時間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奧古斯丁在反思時間的奧秘時著名地說,當你不問我時間是什麼,我知道它是什麼,就像每個人都知道一樣。但當你問我時間確切是什麼,我發現我不知道,其他任何人也不知道。奧古斯丁會辯稱,薩特沒有充分的理由將沒有時間(timelessness)限制在沒有人格的客體上,而不是在人身上。對薩特來說,所有「為自身存在」,所有人,所有主體,所有具有心靈和意志的實體,無論是人類還是超人類,
都必須在時間中存在並變化。這就是為什麼薩特稱他們的存在為「為自身存在」,
存在正在走向自身,存在必須在未來實現其身份和完美。
對薩特來說,唯一永恆的事物是客體。幾何學的真理不會改變。本質不會改變它們的身份。但人類必須選擇他們的身份,並通過他們的選擇創造他們的身份。這是真的。薩特的區分在這裡有一個深刻的真理。我們是誰並不是我們是什麼。人不是僅僅是物件或事物或實體。我們是他們和她們,不是它們。純粹的事物沒有自由意志,沒有自由選擇,只有人才有。
但是永恆的神是一個人物——事實上,是三個人物。對薩特來說,如果神是一個人物或人物們,那麼神必須在時間內並改變。但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來支持那個假設。這是任意的(arbitrary)。這是薩特自己的發明和選擇。那個選擇沒有必要的理由。但明顯有動機。
薩特的存在本質與存在自身之中的形而上學理論從一開始就旨在排除神。薩特建立他的分類就像是在他的城市中樹立大門,精確地為了將神排除在外。他沒有證明不能存在第三個分類,一個完美、不變、永恆的人,因此也沒有神。相反,他從要求沒有神開始,然後建立排除神的分類。他從一開始就鎖上了他心靈的大門。這是一種偏見(prejudice),一種預判(prejudgment),而不是理性的判斷。這不是在開放和誠實的態度下進行的。這不是基於已接收的數據。這基於被發明出來的分類。
將薩特這個先驗形而上學的無神論論證與最流行的無神論論證——著名的惡的難題——進行對比。那至少是一個誠實和開放的論證,基於真實的經驗數據,即惡,包括身體和道德的惡,死亡和罪,並且對信仰進行了一個真正的考驗。如果存在一個完全美好且完全強大的神,那麼惡如何存在?如果神同時擁有對惡的力量和反惡的意志,他就不會允許任何惡的存在。所以為什麼惡仍然存在?如果神存在,他一定是軟弱或邪惡的,要不就是無法或不願意摧毀所有的惡。對這個非常好的反駁,奧古斯丁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神也是至高無上的智慧,而我們不是,他故意允許惡的存在,為了最終達到一個更大的善,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因為我們不是神。多麼震驚。因為我們不是神,因此還沒有看到結局,這個答案呼籲我們的信仰和信任,而不是證明。但它表明這種信仰和信任是合理的。
這裡的關鍵在於,薩特無神論的真正原因是它不是理性論證的結論,不是像惡的難題那樣對心靈的謙卑發現,而是他的意志的要求。薩特承認這一點。他說他的整個哲學都是從無神論作為他的第一原則推導出來的。那他為什麼要從這個第一原則開始呢?根據他自己的承認,這是基於意志,而不是理性,基於他對神不存在的要求,他對神不存在的渴望。如果薩特去了天堂,發現神確實存在,他不會滿意。他不會快樂。他會深感悲慘。他會在地獄。薩特會把天堂當成地獄。如果他通過自己的自由選擇,通過自己的要求去了地獄,那麼這個地獄就是他的天堂,他的滿足。這正是米爾頓(Milton)《失樂園》(Paradise Lost)中惡魔的選擇。寧願在地獄統治,也不願在天堂服侍(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
所以薩特無論如何都在地獄。當然,除了神,沒有人知道任何個體是否在地獄。我要強調的不是聲稱知道薩特現在永恆的住址,而是聲稱對薩特來說,無神論是他不可談判的絕對。它不是基於像惡的難題那樣的客觀數據,而是基於主觀渴望。這是一個信仰的飛躍,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渴望的飛躍。薩特熱切地渴望沒有任何神聖的眼睛知道他,沒有創造者設計他。但為什麼?他的理由與尼采相似。尼采寫道,我現在要證明所有神的非存在。如果神存在,我怎麼能忍受不成為神?因此,沒有神。
尼采說他無法生活在有神存在的宇宙中,因為神會徹底了解他,包括他的黑暗面、失敗和悲慘,神要不就會譴責他,要不就會更糟糕地憐憫他並原諒他,那對他來說就是地獄。薩特說了類似的話。他說神了解他會使他的存在被客體化。那會使他成為神眼中的客體,因此他的自由只會是有限和受限的,並被包圍在可以資格化、評判和限制他的真理和善中。
對薩特來說,自由必須是絕對的。如果人依賴於神,他的自由就不會是絕對的,他的美好、意義和他的存在本身將是從神那裡收到的恩典,而不是他自己自由的成就。對薩特來說,這完全無法忍受。所以自由是薩特的神。完全的自由與神是不可共存的。薩特要求完全的自由,因此沒有神。這個要求是不可談判的。它不需要證明,也不允許證明。它是第一個和絕對的起點。
現在來到了不舒服的問題。我們中有多少人做過類似的事情?絕對化自由,拒絕用真理限制自由,不用真理來評判自由,而是用自由來評判真理。當我們這樣做時,真理可以成為我們的敵人。這意味著神可以成為我們的敵人,因為神是真理。真理從來不是奧古斯丁的敵人,即使當他還是一個不信者。它始終是他追求的目標、他的愛、他的渴望,正如《懺悔錄》所述,他一生都在熱情地尋找。
奧古斯丁的轉變至少有三個階段或三個轉變:心靈、頭腦和意志。他心靈的轉變在他成為基督徒之前就發生了。當他閱讀Cicero受蘇格拉底啟發的《哲學邀請》(Invitation to Philosophy),《霍爾滕斯》(Hortensius),並愛上了智慧作為他的第一個絕對,他的第一個神性屬性。像所有墜入愛河的人一樣,這是一種投降,一種對智慧之愛的投降。他頭腦的轉變是漸進的,當他提出的所有深刻問題都在新聖主教亞米略(Bishop Ambrose)的幫助下得到同樣深刻的答案時,他點點投降於神性真理,投降於智慧本身。最後,他意志的轉變在著名的花園場景中發生,當他聽到並服從神的聲音,投降於神之愛。
現在薩特會把這三個轉變都稱為轉變為奴隸。然而,奧古斯丁在某個方面與薩特驚人地相似。像薩特一樣,他說話的基於比理性更原始的東西,雖然不是少於理性,他說話的基於他的心靈,他那著名的不安心靈,除了在神那裡,沒有在任何地方找到誠實的安息,以及他自由意志投降於神的心靈。薩特的絕對是自由,但奧古斯丁的絕對是真理。真理和愛,心靈的工作和心靈的工作。記住中世紀奧古斯丁雕像中的兩隻手,一本書和一團火,一個頭和一個心。真理和善是同樣絕對的。美麗(beauty)是它們的愛子,因此也是絕對的。奧古斯丁經常以美麗的名稱來稱呼神。
奧古斯丁認為問題的核心是心靈及其愛。《懺悔錄》的中心主題是它最著名和最受喜愛的句子,「你為自己創造了我們」(Thou hast made us for thyself, literally toward thyself),字面意思是「向你自己」。這個介詞很奇怪,不是「為」。它是動態運動的詞,不是所有格的詞。「你為自己創造了我們,因此我們的心靈在安息於你之前是不安的」(Thou hast made us for thyself, and therefore our hearts are restless until they rest in thee)。
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稱之為的這種安息是「和平」。和平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它不僅僅是戰爭的缺席,它是達到我們客觀真實的結局、意義和完美,這只能通過投降於神之恩典才能實現。奧古斯丁經常被稱為恩典的醫生。他知道恩典的優先性,這不是通過神學推理,而是通過他的親身經歷。
奧古斯丁和薩特的哲學是對立的,因為他們的心靈是對立的。奧古斯丁的心靈為薩特所仇恨和恐懼的東西而激情跳動,被神所知道和所愛。而薩特最深層的心靈為奧古斯丁所仇恨和所恐懼的東西而激情跳動,從神那裡獲得自由,從恩典那裡獲得自由,從對他的愛的所有依賴中獲得自由,以及從客觀真理、意義、價值、結局和目的中獲得自由。奧古斯丁渴望他的真正家園和他的神性家庭。薩特珍視他的無家可歸和他的自主。薩特是「我」("I")的哲學家,而奧古斯丁是「我們」("we")的哲學家,是上帝之城的哲學家,是愛的共同體的哲學家,正如他三本最偉大的書所涉及的三個地方:在他的生活中,在教會中,以及在三位一體中。
薩特明確表示,「我們」這個詞並不指任何真實的存在,任何真實的可能性。對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普通的詞,但對愛人來說,這是一個神奇和天國的詞,對薩特來說,這是一個地獄或幻覺。他著名的戲劇《無出口》(No Exit)的震驚之處在於,地獄是其他的人(hell is other people)。這就是天堂和地獄的區別。地獄不是其他的人,正如薩特所說。它正是對其他人的拒絕(It's precisely the refusal of other people)。我認為,如果基督說的是實話,當他說所有人都找到了他們真正尋求的東西,那麼奧古斯丁必須永遠在「我們」中,而薩特必須永遠在「我」中。薩特會討厭天堂。它充滿了「我們」,充滿了愛、團結、家庭和孩子。它干擾了他的自由和自主。神會最干擾它,所以神會是薩特最可怕的敵人。
為什麼薩特對奧古斯丁所渴望的神感到如此威脅?薩特並不是對所有神都一樣感到威脅。作為理想的神,作為人類構建的社會,對他來說並不是那麼威脅,雖然當然,對薩特來說,它只能是一個神話。但那個神話並不是他害怕的。他害怕活著的神,天上的獵犬。不是我們構建的神,而是創造我們作為他構建物的神,作為他的客體,作為他的生物。對薩特來說,如果神存在,我們就是他的發明,這意味著我們不是他的孩子,而是他的機器,他的客體。如果我們被神創造,我們就不能是自由的。哈姆雷特不自由於莎士比亞(Hamlet is not free from Shakespeare)。
讓我們看看薩特為了絕對化他的個人自由和自主性而犧牲了什麼。他犧牲了所有客觀上真實的意義和目的,因此也犧牲了希望。對薩特來說,生命除了我們所發明的意義之外,文字上沒有任何意義。所有這些都是任意的,沒有理由的,因為沒有任何標準可以判斷任何一個意義比任何其他意義更好。根據薩特,如果我們要真正自由,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創造自己的價值和意義,甚至我們自己的現實。所有價值都同樣好,只是因為我們在發明它們時這樣說。不是神,而是個人是無誤的。根本沒有什麼美德或罪惡、聖潔或罪惡、對或錯,因為沒有任何標準可以判斷這些東西。我們不屬於任何價值,因此我們不能被它們判斷為善或惡。我們超越了價值,作為它們的發明者。文字上,沒有任何好或壞,只有思考讓它如此。薩特文學中這個極端例子是在他的小說《噁心》(Nausea)中的反英雄和主角羅昆坦(Roquantin)。他明顯是薩特自己。他考慮自殺,但拒絕了,因為如果一切都是真正沒有意義的,那麼自殺也是。他不自殺的動機比大多數自殺的人更絕望。
謎團是為什麼犧牲所有這些,所有真理、美好、美麗、愛、意義和希望?薩特為什麼是這樣的一個悲觀主義者和虛無主義者?他的動機是什麼?他愛什麼?他的神是什麼?好吧,答案是自由。對薩特來說,人類自由是他無神論的基本理由。他對無神論最簡單的論證是自由,因此沒有神。對奧古斯丁來說,神是人類自由的基本理由。神,因此自由。自由意志是我們靈魂中神形象的一部分。自由,從一切邪惡中獲得自由,是我們在與神聯合中的目標,在天堂中的目標。但這兩位思想家對自由有最根本的不同看法,以及對神有最根本的不同看法。
對薩特來說,自由純粹是負面的,從所有限制中獲得自由,從被他人決定、造成和甚至影響中獲得自由。對奧古斯丁來說,自由本質上是積極的,為我們的結局獲得自由,獲得永恆生命和完美和幸福的自由。
奧古斯丁區分兩種自由,較低的自由和較高的自由。較低的自由只是實現較高自由目標的手段。較低的自由是自由意志,他稱之為自由仲裁(liberum arbitrium),自由選擇。
較高的自由是自由(libertas)或自由(liberty),從一切阻礙我們與神聯合的東西中獲得自由,從薩特所渴望和選擇的東西中獲得自由,不信、絕望和無愛。奧古斯丁想要讓神成為神,而薩特不這樣做,因為他認為神不會讓人獲得自由,自由地扮演神的角色,創造自己的真理、意義和價值。
薩特自由的概念由Anthony Kennedy大法官在1992年Casey v. Planned Parenthood最高法院裁決中完美地定義,該裁決捍衛了Roe v. Wade案和我們謀殺自己未出生孩子的權利,他寫道:「自由的核心是定義自己存在概念的權利,定義自己對宇宙和人類生命之謎的意義。」
這正是惡魔的哲學:我,而不是神,是我存在意義的作者。我是真理、意義和價值的創造者。我不發現真理,我創造它。這不僅令人難以置信地愚蠢,而且是災難性的。
但奧古斯丁認為這甚至比心靈更早開始。它始於意志和心靈和被愛的東西。奧古斯丁告訴我們,我們的愛是我們的命運,我們的靈性重力。奧古斯丁的愛,就像基督和所有聖人的愛一樣,是離心力的,而不是向心力的。它是面向他人的,利他的,而薩特認為所有的愛都是自戀的。這不僅是善與惡之間的差異,也是天堂和地獄之間的差異。地獄不是其他的人,正如薩特所說,它正是對其他人的拒絕,對愛的拒絕,因此對只有愛才能帶來的喜悅的拒絕。
正如愛是自己的獎勵,無愛是自己的懲罰。所以奧古斯丁和薩特作為個體的核心差異與奧古斯丁的經典《上帝之城》中的兩個城市之間的差異相同。奧古斯丁,像上帝之城一樣,崇拜神,而不是自己。而薩特,像這個世界的城市一樣,崇拜自己,而不是神。這就是如此簡單。
薩特辯稱,不可能去愛或崇拜別人,利他之愛是不可能的。他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根據薩特,奧古斯丁的兩個絕對,真理和愛,在實踐中總是相互矛盾的。為什麼?因為不可能去愛任何你真正了解的人。為什麼?因為了解任何人就是了解他們不可愛的缺點。不可愛的東西是不值得被愛的。為什麼這些人不能被憐憫和原諒?好吧,對薩特來說,這會更糟糕。這會使他們成為客體,並奪走他們的自由。他在《無出口》中試圖展示這一點,該劇關於地獄——我們在這個世界為彼此製造的地獄。在這部劇中,地獄中的三個人中的每一個都充當了對其他兩個人的折磨惡魔,因此沒有兩個可以形成任何形式的愛的聯合,因為他們被第三個人所客體化和了解。他們在第三個人的目光之下。正如薩特害怕在神的目光之下,在真理的目光之下,像昆蟲一樣被固定在書頁上,被來自自己之外的光捕捉。真理是薩特最終的敵人。像尼采一樣,他質疑對真理的意志,任何他自己沒有創造的真理,而是必須謙卑地發現和投降的真理。對薩特來說,投降與自由相對立。但對任何愛人來說,尤其是對奧古斯丁來說,偉大的愛的哲學家,投降是真正自由的秘訣,也是真正幸福的秘訣。
薩特是歷史上最不幸和最孤獨的哲學家之一。他在地球上的自我中心生活是地獄核心的自我中心生活的預演。他如此自我中心,以至於他習慣性地拒絕聽別人的話。事實上,他有習慣性地不斷說話的習慣,即使其他人離開了房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使在德國佔領巴黎之後,薩特從未動過手指或筆來幫助猶太人。他只是繼續在納粹審查員核准的目光下寫作。然後,在戰後,他說起勇敢的法國抵抗戰士時,他說「我們」。他與他遇到的幾乎每個人都爭吵,並試圖引誘他遇到的幾乎每一個女人。他拒絕了諾貝爾獎,因為他討厭授予他這個獎的文明。他在戰後加入了共產黨,並明知故犯地謊稱蘇聯有偉大的自由和幸福。他讚揚毛澤東,歷史上最大的群眾殺人犯,並試圖將他的革命出口到歐洲。他的哲學啟發了一群在巴黎的柬埔寨知識分子及其領袖波爾布特(Pol Pot),他們因意識形態原因而殺害了柬埔寨所有公民的三分之一。如果他的紅色高棉(Khmer Rouge)發現你戴眼鏡,你會被殺死,因為這意味著你能閱讀,你是一個知識分子,因此對波爾布特來說是一個可能的威脅。思想有後果。
我認為薩特是一個對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非常有用的哲學家要閱讀,因為他可以成為比Jonathan Edwards更有效的地獄和譴責的傳教士。薩特的悲觀主義、虛無主義和絕望使他成為了一個不情願的傳教士,因為他的哲學將使任何理智的不可知論者驚恐地逃跑,投進最近神職人員的懷抱。不幸的是,我們的社會並不完全理智,因此薩特在他的一生中非常受歡迎,尤其是在年輕人中。50,000名年輕女子湧向他的葬禮,一個甚至把自己扔在他的棺材上。請祈禱我們整個文明不會跟隨他們去那裡,因為那確實是一個棺材,死亡文化的哲學,
這就是聖約翰·保羅二世,歷史上最糟糕的世紀中最偉大的人,稱之為。「要驅魔,你必須揭露它的真正名字。」惡魔最害怕的聖水並不是由氫和氧組成的。它是由真理組成的。
另一方面,奧古斯丁受到每個聖人和每個閱讀《懺悔錄》的理智人士的喜愛。我們的文化仍然可以選擇走回所有愛和光和生命的源頭的道路,或者可以選擇薩特的黑暗之路。因為較低的自由,自由意志是真實的,較高的自由,自由,總是可以選擇的,因此每一個個體在這個選擇中都有重要的角色要發揮。每一個人都有投票權。當你投票給奧古斯丁,你投票給基督作為你生活中的國王。當你投票給薩特,你投票給敵基督。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