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殼碗外的人生

林韋地
·
·
IPFS

近日讀了班納迪克.安德森的《椰殼碗外的人生》,台灣時報出版,非常好看。

安德森的幾部重要學術著作在台灣都有出版譯本,包括賣到爆炸的《想像的共同體》(時報),《語言與權力》,《比較的幽靈》和《全球化的時代》(衛城)。相比這些大部頭的學術著作,《椰殼碗外的人生》這本自傳/回憶錄是一本輕鬆易讀的小書,也給讀者機會一窺學術界大師的內心世界。

從身份認同的選擇就看得出安德森的意識形態,雖然有機會成為大英帝國的子民,但安德森選擇成為愛爾蘭籍,堅定地站在少數和被壓迫者的一端,一生對美帝和英帝的批判不遺餘力。身為白人異性戀男性,安德森時常反思種族階級和性別問題,他不喜歡自己因為白人的身份而在印尼被尊稱為“Tuan”,也關心學術界是否有足夠比例的女性學者,是位真左派知識分子無誤。

安德森雖然是民族主義的研究者,但他對民族主義其實是時常抱著批判的立場的。如他並不喜歡泰國/Thailand一詞,而更寧願使用暹羅/Siam,因為明明在那土地上有五十多民族,泰民族只是其中的一支。安德森對東南亞的右翼民族主義政權包括印尼的蘇哈多和菲律賓的馬可仕也多有批判,他甚至因此被蘇哈多驅逐出境。

安德森在書中提及,歐洲幸運之處在於,羅馬帝國是唯一曾大一統歐洲的政權,因此當代歐洲的民族主義者很難宣稱自己的國家比羅馬帝國更偉大。但在亞洲,包括中國和日本,歷史招魂和民族主義,常常容易為壓迫和威權的勢力所把持。

在華文世界裡,“想像的共同體”概念常被誤用為對民族主義的肯定甚至推廣,但安德森明明對民族主義是批判性的,因此這本《椰殼碗外的人生》的華文版出版的正是時候,透過安德森自己的說法,讓讀者對民族主義有更多反思,希望能如安德森所提醒的,避免陷入國家本位民族主義和全球化資本主義的膚淺二分法。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韋地家醫科醫生,季風帶文化、季風帶書店創辦人。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小學畢業前在台北生活。具有英國和新加坡的醫生執照,目前在新加坡行醫。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關於村上春樹

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