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
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前陣子讀了李碩的話題之作《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台灣麥田繁體版,這本書的中國簡體版據說賣了十五萬冊,以歷史書籍而言算是很驚人的數字。雖然格式上是一本歷史學術書,但其中很多內容假設非常大膽,我想很多歷史學者可能會趨於保留。某些部分可能更像一本文學作品,特別是周文王武王到周公三代伐商的故事寫得非常生動。
椰殼碗外的人生
近日讀了班納迪克.安德森的《椰殼碗外的人生》,台灣時報出版,非常好看。安德森的幾部重要學術著作在台灣都有出版譯本,包括賣到爆炸的《想像的共同體》(時報),《語言與權力》,《比較的幽靈》和《全球化的時代》(衛城)。相比這些大部頭的學術著作,《椰殼碗外的人生》這本自傳/回憶錄是一本輕…
關於村上春樹
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季節村上春樹都會被拿出來討論,雖然支持自己熟悉和喜歡的作家得獎是人之常情,但文學獎的意義可能更在推薦真正寫得好但大眾較陌生的作家。我覺得村上春樹是很不錯的作家,但要說到“偉大”可能還有點勉強。他的問題是他最好的作品《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在他的職業生涯的前段就完成了…
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
讀了宋怡明的《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台灣聯經版,中國版更早出版但有刪節),雖然是一本歷史學術著作,但讀起來很有感觸,談的是明代軍戶家族的微觀歷史,但其中很多現像和背後的宏觀概念,在今日各地的華人社會仍是如此。書名是致敬James C.
高堡奇人
非常lag地看了《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非常有趣和感人的神劇。故事改編自Philip K. Dick的同名小說,故事講述1933年美國總統小羅斯褔被刺殺,美國無力從經濟大蕭條中復甦,德國先於美國製造出原子彈並直接把華盛頓炸成廢墟,所以軸心國打贏了二戰。
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
讀了《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台灣衛城出版,作者彭慕蘭是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史景遷的學生。這本書可以說是經典話題之作,在2000年出版時就引起很多討論。那是中國還沒有加入WTO,還全面落後於西方的時代。
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
今年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朱和之的《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是值得一讀的佳作。小說發展自真實的歷史三叉山事件。1945年9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宣布投降後不久,一架從沖繩起飛,載滿已釋放的美軍俘虜的軍機前往菲律賓馬卡蒂,在飛越臺灣中央山脈主脊南段三叉山東北方時,受颱風影響而墜毀,機上25名人員悉數罹難。
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前陣子讀了《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台灣八旗出版,作者Erica Fox Brindley是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博士,現任賓州大學亞洲學研究系主任與歷史系、哲學系教授。本書探討古中國時期“越”的概念,春秋講到漢朝。
朝鮮半島現代史:一個追尋驕陽的國度
這個星期要去韓國玩,很久沒有韓國了,去之前讀了一本韓國歷史的書,《朝鮮半島現代史:一個追尋驕陽的國度》,台灣左岸出版,作者Bruce Cumings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專研韓國史,妻子是韓國人,在韓國也生活過相當長的時間。這本書英文原版成書在九十年代末,讀起來有濃厚的冷戰…
台灣總統大選是對是否接受“一個中國”的公投
台灣2024總統大選基本上只有一個命題,那就是台灣要不要接受“一個中國”框架。中共對台政策是非常沒有彈性的,自上個世紀以來,“一個中國”就是中共對台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在李登輝時代,中共曾經對台灣釋出最大“善意”,也不過就是“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內涵”,但一個中國的底線是很硬的,否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告別周杰倫
大將尾牙上和年輕世代聊周杰倫,其實我寫他也就是uncle roast uncle,沒什麼hard feeling。雖然這樣說有點老人家話當年,但我們看周杰倫可能和年輕人的心情不大一樣。周杰倫出道時我還在唸中學,看他到處在台灣跑校園唱星晴一步兩步三步望著天。
民進黨需要克服無謂的焦慮
我認為直到今日民進黨2024的勝率還是大於八成,民進黨和其支持者實在無需過度焦慮。民進黨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攻擊,無論是攻擊王世堅高嘉瑜,還是高虹安或國民黨。因為台灣的威脅不是王世堅高嘉瑜,也不是國民黨或民眾黨,而是中共。民進黨作為執政者,做得好就是有票,做不好就是沒票,和在野不同,攻擊並不會給自己加分。
想撼動極權政府,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行動
針對俄烏衝突我覺得其實無謂在社群媒體上與人爭執,畢竟在臉書我們在要寫什麼都可以,但最終付出慘痛代價的,還是烏克蘭的人民。在華文場域,可以理解有許多人會將俄烏關係投射到中國和台灣之間的關係,兩者之間是有些相似之處,但也有許多本質上的不同。對戰爭的恐懼和焦慮是可以理解的,沒有人希望自...
中國的歷史5:中國的形成
台灣聯經近日出版了日本岩波書店的《中國的歷史》中譯版,全書五冊。岩波書店是日本歷史悠久非常重要的出版社,光譜上偏自由左派,剛好和保守右派的文藝春秋互別苗頭。和所有的華人社會類似,日本也是一個左右失衡非常嚴重的社會,無論是在議會政治上或是社會普遍上,都是嚴重過度右傾,左派只有在學界或藝文界可以稍微做一些平衡。
回歸人心:極權臨近的香港文化經濟學
前陣子讀了《回歸人心:極權臨近的香港文化經濟學》,這本非常之好,香港牛津大學出版,作者許寶強任教於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這是2018年出版的書,在港版國安法通過之後,現在這樣的書在香港可能已經無法寫也無法出版。在港版國安法之前,面臨中共巨大的壓力,香港曾有數年政治討論非常熱烈,各種思想風起雲踴,社會矛盾激化。
歷史的臍帶:東南亞建築與生活
季風帶文化近日在台灣出版了新加坡建築學者賴啟健的學術論文集,《歷史的臍帶:東南亞建築與生活》。賴啟健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與都巿歷史博士,本書要特別感謝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補助出版。我和賴啟健是透過草根認識的,在Covid之前,啟健曾在草根辦過好幾場座談和分享會,也曾到台北和馬來西亞季風帶做過實體分享和線上課程。
一個人看待「語文教育」的立場,往往跟他的處境有關
近日看到很多台灣朋友在談論”2030雙語國家"。其實就兩個核心問題,一是為什麼是"雙語"?二是為什麼這雙語是"華語"和"英語"?語文就是政治,在各地都是如此,在馬來西亞,華人有"三語病重"問題,馬來人有"馬來文地位問題",在新加坡則有"母語教育"問題。
清真寺隨筆
今天突然想起我人生中經過最多次的兩座清真寺,其中一座是在台北。另一座當然是在檳城,我在跑馬園的外公家,對面的州回教堂。小學時星期三只上半天,下午就會坐公車坐信義幹線去上自然課,(不是補習,老師會帶我們做奇怪的實驗或抓昆蟲之類),從公車站走去自然課室,會經過大安森林公園對面的台北清...
花蹤文學獎 開啟馬華文學新傳統
國家文學獎十四位得主,全為馬來人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族群國家,除了人口多數的馬來人之外,還有華人,印度人,和東馬原住民等各族裔。然而自建國之始,憲法就保障了國文也就是馬來文,和伊斯蘭教在國家的特殊地位。這也反映在官方對文學的態度上,在一九七一年的國家文化大會議決只有馬來文書寫的文學...
西方看待健康的觀念是減法,華人社會的觀念是加法
華人社會和西方對於"藥物"的觀念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是很愛吃藥的,有時到有點濫用的地步,所以以前我在英國行醫時,常需要教育病人關於藥物的副作用,提醒不要亂吃。但回到亞洲以後,發現很多華人真的很不愛吃"西藥",對其有一種不信任感,覺得"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