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50):子入太庙,每事问 — 孔子装小白,以恭顺于前辈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第三)。
孔子进太庙当差,东问西问。这就有人说闲话了,“谁说这个来自鄹(zōu)邑的年轻人知礼呀?他进了太庙,事事不懂,要求问他人”。孔子听到后就高深莫测地回答道:“这就是礼呀!”。
“入太庙,每事问”一句再现于乡党篇中,为描述孔子在乡里的情态、举止和行状之一例。这里孔子的学生不仅想表现孔子好学,不耻于问;还记述了鲁人当时比较轻视孔子,嘲讽他;进而称赞孔子听闻后淡然处之,不以为意的雍容态度。鄹是孔子的出生地,鲁人以鄹人之子称呼孔子,明显有轻慢之意。太庙是供奉国君的祖宗的地方。鲁国君主的祖宗是周公,鲁国太庙就祭祀周公。孔子入太庙不是观礼游览,而是在祭祀中当差。具体干什么无法得知,估计不会很重要,打下手的可能性大。
孔子好学是肯定的,他自己也自诩好学。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第五)。孔子认为,即使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必然有和他一样忠信的人,但这些人却赶不上他好学。暗示这是他能脱颖而出的突出原因。看来孔子认为,好学比忠信更难得。
前人估算,孔子这时大约三十好几,介于“三十而立”和“四十不惑”之间。已在鲁国有些名气了;以好礼知礼著称,有门徒前来拜师。照说不至于进了太庙事事频频求问。“每事问”说明问的问题很多。有少数个别不懂的地方倒说得过去。
“每事问”,问谁呢?当然是问比孔子先入太庙,参加过祭祀的执事。很可能孔子问的大多数关于祭礼的问题,他其实知道。他是新人,懂装不懂,大智惹愚,不显山不露水,一副很恭敬诚恳地样子向前辈请教,以表达对前辈的尊敬,讨前辈喜欢。前辈一看,这小伙不错,这样有名气了还这么虚心,不骄不傲,孺子可教也!如果小孔一个新来的年青人,做事很张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显得比老家伙们还行事,比他们知道得还多,比他们整得还明白,目无尊长,目空一切,那就讨人厌了。
这样理解,孔子后面的回应“是礼也”,就好理解了。孔子的意思是说,我虚心向上级和老同事请教问题,以此表示我的恭顺,这就是礼呀!礼的本质不就是“分亲疏,别尊卑”吗?孔子肯定瞧不起讥笑他的人,认为他们对礼的理解不深。心里想,你们这些人啦,太简单太幼稚!懂得什么呀?你们以为我真不懂这此礼呀!我这才是更高层次的践行“礼”。
可见,孔子对“礼”理解得很透,对“礼”的遵守一丝不苟,能时时处处不忘“礼”。堪称“守礼模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