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的「二律背反」(Anitomy)
〈先驗辯証論〉(Transcendental Dialectic)可被理解為《純粹理性批判》的應用部分,分別處理理性心理學(rational psychology)、理性宇宙論(rational cosmology)及理性神學(rational theology)的先驗幻象問題。而繼誤推(paralogism)作為有關靈魂不朽問題的理性心理學先驗幻象後,康德接續進入二律背反(antinomy)作為有關世界問題的理性宇宙學先驗幻的問題。
粗略地說,理性宇宙論的先驗幻象在結構上,比起理性心現學的較為複雜,因為相對於心靈自我作為簡單實體(simple substance),理性宇宙論先驗幻象是「兩面的」並以二律背反的方式呈現,但在推理的過程中亦因為命題以「世界作為顯象」(world as appearances)為批判對象,與心靈相比是較為具體的顯象,故此推論上來對較容易理解。宇宙論幻象源自於理性所形成的一組先驗理念(transcendental idea),它是關於「顯象綜合中的絕對全體性」(absolute totality in the synthesis of appearances):理性從知性把握顯象的運作中,因著理性對無條件者的追求,形成顯多的種種條件的絕對全體性理念,最一般而明顯的宇宙論理念是關於宇宙或整個世界。主體在「感性-知性」能力中不論從那種顯象開始,如簡單的桌子或難以把握的海洋,理性最後都會導向同樣的,關於任何經驗事物一切條件的理念。
「世界」作為理性宇宙論之理念,康德認為它有四種特定的表現形式,每個都相應於一個顯象,作為條件者受制約(conditioned)並以序列(series)的方式被既於,的不同面向,同時反映章節中的四種背反。值得留意的是,康德是用反證的方式去論四個背反中各自的正反命題,即在論證正題時,是以反題的不可成立性為論證內容;論證反題的原理亦是如此。
首先,對象(作為顯象)在時間的「過去—未來」序列及空間的位置序列,理性因而形成有關世界作為顯象在時空中的絕對全體性理念(idea with absolute totality),並引伸出第一個背反
- 正題:世界在時間有一起點,而在空間有界限。
- 反題:世界在時間沒有起點,而在空間沒有界限。
第二,顯象受其內部分所制約,而這個部分又受其部分所制約,理性因而形成有關世界部分與整體的分解合成問題的絕對全體性理念,並引伸出第二個背反:
- 正題:每個複合實體(composite substance)由簡單部分(simple parts)組成,這些簡單部分為其可能的化約設下限制,且作為根本存在不能再被化約。
- 反題:簡單部分並不存在,且任何存在事物都是無限可分。
第三,顯象的存在受因果關係序列所制約,理性因而形成有關因果關係的絕對全體性理念,並引伸出第三個背反:
- 正題:除了物理法則的因果關係外,亦存在自由並自發的因果性,即自由意志
- 反題:只有物理法則的因果關係,不存在自由並自發的因果性,即不存在自由意志
第四,每個顯象偶然存在(exist contingently),使理性因而形成有關顯象存在的可能條件的絕對全體性理念,並引伸出第四個背反:
- 正題:一個屬於世界的絕對存在者,作為世界的一個部分或世界的原因,是存在的;它必然存在並為顯象的偶然性存在提供基礎。
- 反題:一個屬於世界的絕對存在者並不存在,顯象是徹底的偶然性存在。
四個背反除了反映世界作為顯象導致引導給理性的先驗幻象外,四個正題及四個反題本身亦分別依賴於獨斷論(dogmatism)及經驗論(empiricism)的原則,因為正題訴諸可理解的對象來解釋題象,而反題則以「世界之內」的觀點來解釋顯象。再者,康德又把前兩個背反稱為數學的(mathematical),因為它們是關於量的問題;把後兩個背反稱為力學的(dynamical),因為它們是關於因果及存在。此處本文不打算進入個別背反的仔細論証,反倒希望點出康德解決二律背反問題的進路。
四個背反命題所指向的問題,不論於哲學甚或科學至今仍然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正反立場的選擇更多時候是建基於背後本體論立場,如物理主義者基本上一定更傾向於反題的立場。康德以反證的方式列出背反的問題張力,這個張力甚至可以宣稱正反題的矛盾是不能夠透過更嚴格的哲學分析來消除,在此基礎上康德是能夠澄清理性宇宙論的不合法性,確定他於〈分析論〉工作中的意涵,即對超驗知識一般宣稱是沒有根基的,正面有意義的超驗知識是不能建立的。
那二律背反是不沒有處理的方法?康德稱先驗觀念論正是處理背反的方法,而第一步先要做的,是否定背反命題的共同預設。反證方式的結果是否定一方意味著另一方的成立,要做到否定一方不直接等於另一方成立,就先需要否定雙方的共同預設,而否定該預設的結果就會使兩個命題皆為假,因為建立在錯誤共同預設的對立命題是虛幻的,並構成康德謂的先驗幻象。以第一個背反為例,世果是時間空間是有限還是無限,都預設世界此一對象是「在其量中被規定」。而以先驗理念論的立場,世界(作為顯象)不在存在於其身(does not exist in itself),而只在主體經驗中被構成,故他不作為一個有限整體或無限整體存在於其自身。這樣就會導致第一背反的正反題皆為錯。
事實上,以先驗觀念論為進路否定背反的共同預設,作為消除二律背反作為先驗幻象的方法,更大程度上是一個哲學巧思,未必對該問題的解決具有積極意義,畢竟它對世界之終極真理(ultimate truth)並沒有添加什麼內容,但康德這種「消極」的處理方法,卻在哲學思辯的層面上,貫切了先驗觀念論的立場。
Bibliography:
Gardner, Sebastian. 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Kant and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London: Routledge, 1999.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