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碩讀哲
沙特存在論二元性與笛卡兒心物二元論的差異 – 從方法說起
最後,就沙特和笛卡兒的存在論差異,做一點分析,作為了解現象學人學與現代主體性哲學的引子。

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Dualism of mind-body problem)
久未更新,在比較沙特和笛卡兒的二元論學說前,先說說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的基本內容和面對的質疑。

「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 — 沙特存在論的基本組成
要進入《存在與虛無》,了解沙特對「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的劃分是至關重要的,除了要分別明白它們意指什麼,亦要知道沙特如何理解兩者的互動關係。

沙特關心自由問題的現象學路徑
沙特說:「人是被命定為自由 (Man is condemned to be free) 。」結論很簡單,但他的論證卻極為複雜,哲學家是很麻煩的。今次就先看看,從現象學的脈絡下,沙特為什麼會在哲學上關心自由?

超簡短說明《存在與虛無》是說什麼
先前兩篇說了沙特作為現象學家的理論脈絡,今次則很簡短地說一下《存在與虛無》的理論任務是什麼。

沙特以閱讀胡塞爾作為《存在與虛無》的預備工作
基本上所有現象學家的起點,都只能夠是胡塞爾,沙特亦不能夠例外。

沙特是一個現象學家嗎?
說起沙特,很多時候都會聯想起他作為一個存在主義哲學家,在二十世紀的法國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思潮。但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現象學家,沙特是如何定位的呢?

什麼是人工智能?- 淺談Chinese Room argument
人工智能的研發,距離建構出「與人一樣」的心智,仍有著怎樣的距離?進一步邊問,這個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的距離,是技術上還是理論上的距離?如果是屬於理論上的距離問題,那麼哲學就有理論上的介入空間作出相應的探討。

康德的哲學立場如何規定他的心靈觀(四)
心靈是否存在?作為康德哲學心靈觀的小總結,他的看法可能會令我們有點失望。

康德的哲學立場如何規定他的心靈觀(三)
康德在他的存在論與知識論立場下,到底是如何處理有關心靈的問題呢?在他架構宏大的理論下,首先需要理解他在人的認知能力分析中,給予「理性」一個怎樣的地位,以及「理念」作為理性的認知對象又是什麼。在此進路下,方能了解心靈作為傳統形上學問題的一座大山,是如何在康德的理論下被系統性的處理。

康德的哲學立場如何規定他的心靈觀(二)
當談到康德的哲學立場,很多時我們只集中於先驗觀念論的知識論立場,而忽視了其實他經驗實在論的存有論立場。

康德的哲學立場如何規定他的心靈觀(一)
康德建立了一套「主體為自然立法」的哲學,而心靈作為源遠流長的重大形上學問題,當然是他要處理的對像之一。那他的知識論立場「先驗觀念論」和存有論立場「經驗實在論」如何規定了他對心靈問題的進路與立場呢?

從《移動的批判》到《世界史的結構》:柄谷行人改寫歷史唯物論的嘗試(四)
有論者認為柄谷行人為了完成《世界史的結構》的命題,過份誇大了過分誇大了交換活動的作用,試圖以此為基礎來解釋人類社會形態的整個演進過程。然而,就忽視了人類生活的真正基礎—生產和再生產,把交換活動當作是最基礎的人類活動,犯了以己度人的錯誤。

從《移動的批判》到《世界史的結構》:柄谷行人改寫歷史唯物論的嘗試(三)
在《移動的批判》中,柄谷行人在理論批評方法上比德希達再行多一步(縱然德希達稱解構並非一門嚴格意義上的方法),就是在文本外部中不斷引入「他者」的位置和觀點,他甚至認為,唯有在思想系統內置入絕對的他者,才可能構成普遍的命題。

從《移動的批判》到《世界史的結構》:柄谷行人改寫歷史唯物論的嘗試(二)
《世界史的結構》是柄谷行人建構自身理論體系的開始,以「交換模式」取代「生產模式」作為整個歷史理論的下層建築。他認為唯有透過這視點之轉變,才能掌握整個世界史的發展,開顯其中的結構。

從《移動的批判》到《世界史的結構》:柄谷行人改寫歷史唯物論的嘗試(一)
柄谷行人兩本大著 —《移動的批判》和《世界史的結構》,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更新的重要嘗試,亦是筆者二十出頭時,最迷人的一段理論學習經驗。

G.A. Cohen:為馬克思主義尋找道德基礎
古典馬克思主義談的是科學社會主義,認為社會結構的歷史演變是必然的,當中的道德基礎並不重要。Cohen作為近代的分析馬克思主義領頭人,於生涯後期由歷史唯物論的研究,轉向投入道德哲學的課題,期望以道德證成的方式,回答社會主義的「可欲性」問題。

筆記: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的「二律背反」(Anitomy)
哲學家會「造理論」和「用理論」,造理論的部分通常都較抽象和難讀,要咬緊牙關捱過去。用理論的部分則變得相對易讀,讀懂的話亦能倍感精采。讀康德的二律背反,大家要緊記時常回溯他先驗觀念論的立場,則能夠在理解他對四個命題的推論外,感受這部分如何與他整個哲學係統環環相扣。

筆記: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的「理性 — 觀念」(Reason - Idea)
讀康德毫不容易,他的理性在不同地方有不同涵意,今次筆記所寫的是比較狹義的涵意,見於〈先驗辯證論〉的開首部份。

筆記:哲學的心物問題(Mind–body problem)
心靈是存在的支點。是嗎?那心靈是什麼東西來?我如何得知我擁有心靈?現代科學能不解答這個問題?還是這是永恆的無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