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華
狂歡節,又譯作嘉年華(英語:Carnival),是為期數星期至數月的重要節期,人們打扮一番後巡遊慶祝,略有街頭派對氣氛。天主教和東正教教會並不以禮儀慶祝,而是屬於信徒的民間活動;基督新教則無論教會或信徒,一般並不慶祝這個節日。舉辦細節(如:時間)視乎各國風俗而異,主要慶祝集中於二、三月,但通常在大齋期(四旬節)的首日─大齋首日(聖灰星期三)前結束。 除了聖誕節之外所有天主教假日均以復活節為準,每一年的復活節均是北半球春天(或南半球秋天)晝夜平分點後第一個滿月之後的第一個禮拜天,回算40天就是嘉年華會的聖灰星期三。 從聖灰星期三到複活節前的40天,按教會年曆(德文:Kirchenjahr)是封齋期(德文:Fastenzeit,或譯守齋期),所以狂歡節也稱為“謝肉節”。在整個封齋期的40天裡,禁止天主教徒食肉、娛樂、婚配等一切喜慶活動。為此,人們趁封齋節到來之前盡情享樂。 wikipedia
許多地方,嘉年華 Fasching也被稱為Fastnacht、"第五季 "或 Karneval。是指聖灰星期三之前的幾天: 生活被顛覆,人們穿上五顔六色狂歡節服裝,化上華麗妝容或戴詭異面具。在這些日子裏培養出奇怪區域性習俗,並儘情享樂。你知道狂歡節的起源是什麽嗎?
狂歡節植根于基督教習俗
狂歡節 Karneval 詞起源見于拉丁文 "Carne vale " 翻譯為 "肉,告別"。自12世紀以來,基督徒在大齋期四十聖日前,允許一段感官享受和貪食期。發明角色扮演遊戲以說明人如何被自己欲望所迷惑,作為一個 "否認上帝 "的傻瓜而生活。四旬齋嚴禁肉類、脂肪和牛奶。狂歡節重點是肉體和享樂,形成與四旬期的對比。
自古以來,主顯節和聖灰星期三之間的這段時間定義為愚人期 ,今天,這段時間被稱為狂歡節、Fasching或Fastnacht。從狹義上講,傳統上只有六天被稱為 "狂歡節"。狂歡節開始于狂歡周日前的星期四--通常被稱為Weiberfastnacht(婦女狂歡節),並在狂歡周二結束。
對于12和13世紀的人來說,盛宴/吃肉比化裝更重要。最終,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戰爭徹底壓制了狂歡節。
直到18世紀,貴族在宮廷裏開始再度慶祝狂歡節, 帶著威尼斯人的面具。貴族從威尼斯引進了這種慶祝方式。
在拿破侖時期,威尼斯面具被禁止。19世紀中葉,法國人之後,普魯士人統治德國大部分地區,也包括了萊茵地區。萊茵人恢復了狂歡節的傳統。
1823年科隆第一次舉行玫瑰星期一狂歡花車遊行。參加街頭狂歡節的花車往往是船形。船形追溯到中世紀對傻瓜船 Narrenschiffe 的描述--沒有桅杆或風帆的船將乘客推向死亡。在許多地方"愚人船 "在狂歡節結束時被公開燒毀。玫瑰星期一(Rosenmontag)詞來自相傳中世紀教皇在大齋期第四個星期日贈送一朵金玫瑰給上帝選民之典故。
"Alaaf "和 "Helau"--這些流行的狂歡節叫聲對每個人來說都很熟悉。
科隆的狂歡節成為杜塞爾多夫 Düsseldorf 和美因茨 Mainz 等城市的典範。在這裏很快成立了狂歡節協會,組織狂歡節會議、熱情洋溢的狂歡節派對和玫瑰星期一花車遊行。萊茵狂歡節的傳統主要以政治嘲弄為特征。在大廳裏,在狂歡節會議上,舉行狂歡節演講,政治家是被批評對象。德國許多城市逐漸接受這傳統。今天, 人們穿著狂歡節服裝,帶著歡快或異想天開的妝容,聚集在德國各地,既在酒吧和活動大廳,也在街頭派對和狂歡節遊行中。然而,也有一些地區保留了古老的狂歡節傳統。
阿姨烤了小丑形狀 以及 嘉年華會弄巨帽子形 餅幹。
燈籠花果幹枯,只剩下葉脈
迎春花 各色
Feldsalat 新纈草沙拉
木蘭開花
Helau!!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