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闻刷到沮丧、焦虑、寝食难安?是时候放过自己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词挤掉了「过年」,成为了每个人社交网络的最高频关键词。
如果你并不在武汉,甚至像我一样隔着半个地球,也特别焦虑,刷着微博坐立难安,什么事情都做不进去,没两分钟就拿出手机来看一看,越看越气馁、越看越沮丧……
怎么办?
其实我想告诉你,「在刷不动消息的时候,放过自己吧。」
焦虑,注意力无法集中,悲伤,无力……这些都是很糟糕的信号,说明你的「同理心」(又称「共情」,empathy)已经趋于过载了。
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一件坏事,每一次不幸,都会随着社交网络的运行机制被放大,任何一件事情都会被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出现,所谓「刷屏」。
消息的流通,对社会是好的。但是,消息的爆炸式流通,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带有情绪的、个人化的消息,长期下来对人会产生相当大的心理负担;越是诉诸情绪、越是重复出现的东西,越容易造成这样的后果——这是人的天性使然(你也会被那些带有绝望和愤怒的文章所吸引)。
而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更是会放大这种焦虑。
毕竟,我们能付出的情感资源和认知资源都是有限的,仿佛游戏里的「蓝条」;每个人消耗蓝条的速度也不同,敏感人群的消耗尤其巨大。
过多的消息,是在消耗人与生俱来的同理心。
我们所谓的「同情」,亦来自同理,它的诞生是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所有的群居动物都要相互沟通交流。演化心理学认为,同情心、关心别人乃至利他这样的道德要求,都是为了早年间让人类这样的群体动物能够团结、互助,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但这种共情的能力,是用来处理和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的,我们会为他人的不幸而不幸,所以才能体谅、合作、帮助他人。
人类绝大部分的历史时间里,一辈子接触的人都不过数百人。而到了技术时代,我们和世界的距离被无限拉近,我们在演化中形成的天性,已经承受不了从远方传来的、成百上千倍的不幸。
一旦接近枯竭,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防御机制,促使我们远离刺激,就如同向劳作已久的身体发出疲劳的信号一般,否则便会在不断的刺激中变得麻木,甚至失常。很多人会在信息的轰炸之后,选择关闭自己的感官,变得麻木,这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叫「同情疲劳」——短时间、高强度地接触不幸境况导致的压力和崩溃,以及随之而至的冷漠与倦怠(burn out)。
(可能你也很熟悉那种什么事情都保持「冷静客观」、谴责受害者、期待反转的人——比如「武汉人活该」之类的论断。这有可能是在同情疲劳下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企图说服自己「没什么大不了、不值得我关注」。这可能比本身不关心更加糟糕。)
更重要的是,心理学实验证明,在接二连三的“震惊”之下,人们会失去判断「重要性」的能力。同理心有如同聚光灯,带着个人偏见,照亮特殊的那一块,然而许许多多其它的东西就这样沉入了黑暗中。(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深入地谈了一下这个东西,有兴趣可以看看)
所以,我们怎么办?
我不是说大家不要去关心疫情,或者随意指责发布任何消息的人「散布恐慌」。消息的充分流通,对解决公共事件是积极的;所有人都有权利说出 ta 的所看所想,在信息中寻找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关心当下时事的时候,多体察一下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保留自己行动的能力。
你需要保存好自己的同理心,不被「疲劳」所碾压。毕竟,你的同理心,应该留给你最亲近的、你身边最需要帮助的人。
如果你觉得自己看不了那么多东西、处理不了那么多信息,但又不想什么都不做,那么你可以:
- 只看几个你信任的信息源,不要「刷」;
- 多关注情绪中立的信息源,对呼天抢地的信息保持谨慎;
- 和现实社会中的朋友保持联系,和身边的人讨论可行的方案,把同理诉诸行动,减少无力感;
- 帮助身边的人,比如提醒他们戴口罩等等;
- 对无法改变的事情(比如怎么劝都不肯戴口罩的人)不要太纠结,你没有义务帮助每个人;
- 如果你还有着求知欲,可以留出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刷新闻上;
- 做点不相关的事情,不必有负罪感;
永远记得,你只有拯救好自己,才能拯救别人。
祝大家都可以顺利度过这次困境,以及以后的挫折与灾害。
加油!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