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球迷,別再教我什麼是越位了好嗎?

李子李子短信
·
·
IPFS
·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又到了各大新媒體蹭熱點的時候。各種“教女生看球”攻略層出不窮,刷一遍微博,就有5條在給女球迷普及越位,3條在給女球迷推銷世界盃最帥的10張臉,還有18篇“女生陪男朋友看球指南”,全都是傻瓜科普,有的還錯誤百出(那位說義大利帥哥多的營銷號,你看看今年世界盃有義大利麼!)。

在許多人眼裡,女性和足球的關係相當微妙。大多數人在我自稱球迷之後都會略微驚訝“你是女的,也看球啊”,甚至生出“你真的看得懂嗎”的疑惑。在他們眼中,所謂“女球迷”就是世界盃的時候看帥哥、湊熱鬧的存在,對足球一竅不通,甚至和“偽球迷”形象直接掛鉤。

但另一方面,與足球相關的電視和網路節目、乃至紙質媒體,又都充斥著女性的形象——不過是供觀賞的那種。經典的形象,是幾個男性解說員或者主持人進行點評,背景裡站著幾個衣著“簡單”的小姐姐負責抽獎。或者稍微好一點,是把“看熱鬧”的女性請進演播室扮演捧哏,當然長得好看也比懂球重要。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奇怪現狀?為何在大多數運動都在努力實現平等參與、至少是平等觀看的今天,女性卻總是被“第一運動”足球邊緣化?

“有毒的”男性氣質

雖然作為球迷,我對足球運動整體抱欣賞的態度;但客觀來講,作為一個女性,我又很容易感到足球運動在價值上對於女性的排斥。

在足球領域,特別是一些傳統上強勢的國家(例如英格蘭、蘇格蘭、德國等),常常會強調“硬漢”“鐵血”“勇猛”的風格,而對“娘”和“陰柔”唯恐避之不及,“踢球跟個姑娘似的”可謂是對一個足球運動員最大的侮辱。場上違反規則的衝突和爭執,時不時會有人叫好;而一些球員處於本能的自我保護的動作(例如被鏟之後順勢倒地),也會被噴為“假摔”,仿佛一定要斷腿見血才是真爺們兒。這是一種“有毒的男性氣質”(toxic masculinity),不僅過時,還會對男性自己造成傷害。

這或許與足球運動本身有關,需要大量爆發力和體力的運動,男性會有更強的優勢;也不可否認,職業層面的競技,男足比女足的觀賞性要更強。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足球運動對於“娘”的排斥,也源于它的文化標籤,儘管這些標籤現在已經過時了。

現代足球運動誕生於1848年的“劍橋規則”,這種被貴族階層“馴化”的平民運動曾被用於男校,培養男孩子們的健康體魄和規則意識。而在英國的工人階級崛起之後,足球又迅速回到了廣大勞動群眾的懷抱中,並被傳播到世界各地。至少在英國和英聯邦,比起更為“紳士”的網球、板球、橄欖球,足球都和工人階級、移民勞工等群體關係密切,而又尤其流行於這些階層的男性群體裡。傳統上,這個群體信奉英勇、果敢、吃苦耐勞,然而卻難免粗魯野蠻,對於第二性充滿輕蔑。這些一個多世紀前的階層標籤,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都和足球聯繫在了一起,哪怕跟運動本身的體力要求無關(橄欖球的身體接觸更為頻繁、激烈,但卻是“紳士運動”)。乃至足球走向大眾化和商業化的今天,這些過時的標籤卻依然存在。

同樣,足球圈也是恐同最嚴重的體育圈子。在數量龐大的男性足球運動員群體裡,公開出櫃的鳳毛麟角,出櫃者通常也會面臨著極大的社會壓力。對女性氣質的排斥,導致了對性少數的難以容忍,哪怕性向與球技根本沒有關係。(當然,在體育領域談論性少數需要處理大量其它問題,但足球領域的情況依舊比其它運動更嚴重。)

相應的,女性在足球世界總是處於被觀看、被物化的地位——女球迷要不就是美貌作為男性觀賞的物件,要不就是無知的局外人。在男性為主的論壇和社區,對女球迷的外貌和情感狀態品頭論足成為了常態,輕佻、輕蔑、不尊重的言論隨處可見,許多女球迷甚至要2將性別標為男性才能正常參與討論。

總之,厭女、恐同、物化女性,可謂是“有毒的男性氣質”在足球界投射的三大表像,也時不時地作用在女球迷身上。

在足球領域被邊緣化的女性

在男性氣質受到極度追捧的足球領域,女性被邊緣化是在所難免的。每個運動按理說都有懂和不懂的人,但卻很少有人像足球一樣,把偽球迷和女性直接聯繫起來。女性被刻板印象化,和女性在這個領域的邊緣地位可以說是互為因果。負面的刻板印象讓參與的女性少,而缺乏代表的現狀又加強了這種刻板印象。

解說就是一例:你極少見到女足球解說、甚至女運動員嘉賓,而在其它體育運動裡已經相當普遍了。在職業足球領域供職的女性也少得可憐——在籃球領域,前 WNBA 球員貝基·哈蒙(Becky Hammon)已經成為了馬刺助教,但足球教練席上幾乎還是清一色的男性;德國女裁判比比安娜·施泰恩豪斯(Bibiana Steinhaus)直到2017年才成為歐洲五大聯賽第一個女主裁;2015年,當切爾西的女隊醫和主教練穆裡尼奧產生衝突的時候,相當多的人都用她的女性身份做文章,認為她“不稱職”。女解說、女裁判、女教練總是難以擺脫“女”的標籤而被另眼相待,這與能力無關,是被歷史積累的偏見所篩選的結果。

在這種環境下,女球迷群體又是真實存在的。在英國,去現場看球的英超球迷,有多達25%是女性。一項關於女球迷的大樣本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的女球迷愛上足球,並不是因為陪伴侶,很多都和男性一樣,在年少時與家人和朋友一起看球而變成球迷;她們對於足球的瞭解也並不遜于男性球迷。但是,有一半以上的女球迷表示,在看球的時候體驗過各類性別歧視,例如質疑她們的球迷身份、被“強行科普”、開不合適的玩笑等等,有8.5%表示曾經在現場遭遇過“對自己的身體的多餘關注”甚至是騷擾。

在國內,這樣的現象似乎更加嚴重一些。國內職業聯賽發展晚,社區支持基礎薄弱,球迷更多的是以愛好者的形式存在,而這種愛好一開始就被打上了男性刻板印象的標籤,並且在商業化的選擇中愈演愈烈——跟足球相關的消費都是面向男性受眾設計的,比如足球網站頁面上穿插的各類性感美女。然而吊詭的是,中國足球在國際上的聲譽,卻是由“鏗鏘玫瑰”女足承擔的,但這些仿佛和女球迷沒有絲毫聯繫,女性整體依然和足球的文化標籤不相容。這並不是正常的現象。

多元化,讓更多人快樂看球

有人會覺得,足球本來就是男性主導的運動,強調女性的存在並不合理。但這個論斷就有問題——場上踢球的都是年輕、健壯的人,那麼是否老人、小孩、胖子和瘦子也不配看球呢?足球領域中,歐洲、拉美十分強勢,那麼亞洲人是否就不配參與?現代的職業運動雖然極其精英化,但與大眾參與的全民運動脫不開干係。在巴西、德國和英格蘭,街頭踢球的不只有小男孩,還有相當多的小女孩,媽媽帶著女兒去看球也非常普遍。無論性別和出身,樂於參與的足球人口和社會氛圍正是足球發展的所謂底蘊。

況且,誰會跟女性的錢包過不去呢?足球商業化走到了今天,賺錢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只有不到10%的女球迷認可“性別歧視是足球的一部分”,大部分對此表示反感。即使考慮到現實利益,售賣性別刻板印象都不是什麼好主意。

而文化標籤也並不是不能改變的。在美國,足球運動近年來也開展得如火如荼,而參與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女性。被打上“硬漢”標籤的變成了美式足球(美國人稱 Football),成為了男孩兒們爭相參與追捧的對象;而他們口中的Soccer 反而變成了更加“陰柔”、需要技巧和團隊協作的運動,有著大量的女性參與者。

女球迷和男球迷不應該有本質區別:親身參與一項運動,為自己喜愛的球隊或者球員呐喊助威,欣賞運動的美和激情。觀賞這件事,本來就不應該和性別掛鉤;乃至是看什麼、怎麼看,也是每個人的自由。男性可以像欣賞史泰龍和施瓦辛格一樣、欣賞球員的外表嗎?當然也可以,這也並不是“女球迷”的標籤。其實,不論男女,每個所謂的“真球迷”,也都是“偽球迷”開始慢慢瞭解足球,領悟其魅力,靠性別辨“真偽”,完全沒道理。

說實話,在我看球的過程中,認識了許多平和、開明、不對我另眼相待的男性球迷(甚至可以說是大多數),讓我看到了作為球迷、而不僅僅是女性球迷的自己。喜歡足球,並不代表著我接受了它性別歧視的現狀,而是我願意它變得更包容、更友好,不論性別、性向都能參與進來。

還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女球迷嗎?去俄羅斯看球的中國球迷,有一半以上是女性。還認為女球迷什麼都不懂嗎?你大概只是想借著足球的舊標籤,維持你脆弱的男性優越感而已。

参考文献:

Kian, Edward M., et al. "Homophobic and sexist yet uncontested: Examining football fan postings on Internet message boards."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58.5 (2011): 680-699.

Jones, Katharine W. "Female fandom: Identity, sexism, and men’s professional football in England."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25.4 (2008): 516-537.

BBC iWonder: Is football a woman's world? http://www.bbc.co.uk/guides/z8pvhv4#zywmdmn

Fans for Diversity: Women at the match, fsf.org.uk

This Fan Girl, thisfangirl.com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