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一酸整張臉都在痛?牙醫教你從根本找出原因
許多人一發現牙齒酸痛,就立刻聯想到「蛀牙了吧?」但事實上,牙醫臨床上遇到最多的,其實不是蛀牙引起的疼痛,而是「牙齒敏感」。這種情況往往不是某一顆牙齒出問題,而是整排牙齒都有些刺刺麻麻的感覺,尤其遇到冷熱或酸甜刺激時特別明顯,嚴重時甚至會連帶影響臉頰、下巴甚至耳朵附近,讓人痛得懷疑人生。
那到底牙齒敏感是怎麼來的?我們可以從幾個方向來分析。
琺瑯質受損是關鍵,日常飲食習慣大有關係
牙齒最外層的琺瑯質就像一層天然的盔甲,當這層保護層因各種原因變薄或破裂時,底下的象牙質就會暴露,讓牙齒變得特別容易受刺激。這時候不管是喝冷飲、吃熱湯,甚至吸一口冷風吹到,都可能讓你「牙酸到彈起來」。
而導致琺瑯質受損的第一大兇手就是飲食。像檸檬、柳橙、醋飲、氣泡水這類高酸性食物,長期攝取都會慢慢把琺瑯質「溶掉」。再來就是糖分過高的食物,像蛋糕、奶茶、可樂等,不但容易讓口腔變成細菌的天堂,產生更多酸性物質,更會加速琺瑯質被侵蝕的速度。
極端溫度的食物,例如冰水與熱湯交替喝,對牙齒也是一種刺激。短時間內牙齒遇到快速變化的溫度,容易讓本來就薄弱的琺瑯質受不了而產生裂痕。
刷牙方式錯誤與牙齦問題,也可能讓你牙齒酸到不行
很多人覺得刷牙要「用力刷才乾淨」,結果反而因為太用力或使用硬毛牙刷,把牙齒表面磨損了。尤其如果你還搭配使用強效美白牙膏,那更可能加速琺瑯質流失,造成牙本質外露,敏感問題就這樣悄悄發生了。
此外,牙齦健康也絕對不能忽略。牙齦如果發炎、紅腫甚至開始萎縮,牙根就會裸露出來。這部分本來就沒有琺瑯質保護,自然也比一般牙齒更容易受刺激,導致酸痛感。
夜間磨牙、咬硬物、牙齒撞擊等外力,也會讓牙齒產生肉眼看不到的小裂痕,讓牙齒的神經間接受到影響,引發持續性的不適。
哪些情況應該提高警覺?牙齒的「酸」是種警訊
初期的牙齒敏感症狀可能只是偶爾吃冰時會有點不舒服,但隨著時間推進,你會發現這種感覺越來越頻繁,有時連漱口、用牙線都會引發刺痛。這代表牙齒的防護力已經下降,需要你馬上採取行動。
而如果已經出現自發性疼痛、半夜痛醒、臉頰跟著抽痛等現象,這就不單只是敏感問題了,很可能是蛀牙深入牙髓、引發神經發炎,甚至可能要進行根管治療了。
有效舒緩牙齒酸痛,從這幾個方向著手
第一步是使用抗敏感牙膏,這類牙膏內含特殊成分能阻斷外界刺激,建議早晚都使用,而且要持續一段時間才會有效果。搭配柔軟的牙刷、輕柔刷牙的技巧,能避免進一步傷害琺瑯質。
日常飲食方面則要盡量避開高酸性與高糖食物,並多補充含鈣與維生素的食物,幫助牙齒強化結構。保持水分攝取也很重要,唾液能幫助中和口腔酸性環境,是天然的防護機制。
除了刷牙,牙線和含氟漱口水也要一起使用,這能有效預防蛀牙與牙齦發炎。如果有磨牙習慣,可以考慮配戴咬合板保護牙齒。
症狀嚴重怎麼辦?這些牙科治療可以幫上忙
若牙醫檢查後確認牙齒已出現蛀牙或結構破損,可能需要補牙、塗氟、甚至裝牙冠保護牙齒。如果牙髓受損嚴重,就得進行根管治療,清除受感染的神經組織後再封住牙根。
而當牙齒真的無法保留,像是嚴重牙周病導致牙齒搖晃,或蛀牙深入牙根,就只能拔牙處理。後續則可考慮用植牙、牙橋等方式恢復口腔完整性與美觀。
總結
牙齒酸痛不是小事,它往往是牙齒對外界刺激的一種「求救訊號」。不論是飲食、清潔習慣還是口腔健康問題,都可能在無形中讓牙齒越來越脆弱。
與其等到牙痛痛得受不了才去看醫生,不如從今天起就開始注意牙齒保養、定期看牙、改變刷牙與飲食方式。讓牙齒保持健康,不再因為一杯冰水就讓你酸到不行。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