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之池
用了兩天時間,看完了格雷格·伊根的短篇小說選集《祈禱之海》。這些作品偏硬科幻的風格,晦澀的名詞讓我想起了高中的時候看的那些《科幻世界·譯文版》。
最後一篇小說《祈禱之海》獲得了雨果獎,也是讓我印象最深的一篇。
寶樹在序中說,作者在位於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珀斯長大,自然對海非常熟悉。而且跟《祈禱之海》裏的主人公一樣,都曾經篤信宗教。
所以,這篇作品帶有一定的自傳性質。
年少之時,在哥哥丹尼爾的鼓勵下,書中的主人公揹負重物潛入深海,爲了獲得神的啓示。就在即將窒息的時候,他終於得到了救贖,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
但是長大之後,主人公和作者一樣,和信仰漸行漸遠。書中的“我”,更是通過科學研究的發現,親手給自己的信仰來了致命一擊。
原來,當年在深潛之旅所經歷的,除了神啓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解釋。
《瑞克和莫蒂》第二季第五集裏,大頭外星人降臨地球,要求人類表演節目。
不明真相的人們,也誤以爲這是某種啓示,大頭在指導他們選擇合適的生活方式,並在他們做錯事的時候懲罰他們。
瑞克和莫蒂的演唱會結束後,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只是一場真人選秀節目。
讀《祈禱之海》的時候,不止一篇作品讓我聯想到了《瑞克和莫蒂》裏的情節。
《水晶之夜》裏,丹尼爾爲了獲得更先進的科技,培養了一種微型文明,通過設置殘酷的生存條件促使他們進化,很像《瑞克和莫蒂》第二季第六集的飛船電池宇宙套娃。
因爲帶有自傳性質,也許作者在海里游泳或者潛水的時候,也曾感受過那種溫暖,讓我也想起了我在水中的經歷。
小時候,我家隔壁就是兒童公園,裏面有個游泳池。每到暑假,我就辦一張泳池的卡,一次性購買十二次門票,價格有優惠。
當時剛剛學會游泳,還只能手扶着泳池的邊緣才能停下來,在泳池中間的時候只能一直游下去,無法轉換姿態。
有一回,我還在泳池中練習的時候,下起了瓢潑大雨,人們紛紛離開了。池邊,只有媽媽一箇人還在屋檐下坐着等我。
而我還意猶未盡,在雨中奮力滑動雙臂保持着身體的平衡,終於成功的站在了泳池的中間。即便雨滴打在身上,風一吹就會感覺冷,但我感覺池子裏的水是暖的。
後來,公園的泳池關了,改成了碰碰車遊樂場。想游泳得去市游泳館,需要坐半個多小時公交車才能到。
一轉眼,已經很久沒有游泳了。上一次游泳,還是八年前去潛水,必須要通過的游泳能力考覈。
這期間,我經歷了手術,身體的創傷讓我一直心有餘悸。不知道在水下,還能不能自如的完成換氣等動作。
每當看到泳池的時候,就像哈利波特看到比比多味豆,不知道打開后里面是草莓味兒,還是鼻屎的味道。
《祈禱之海》裏有一篇叫做《學習成爲我》,爲了抵抗衰老,人們可以選擇使用“寶石”替代原生大腦。從寶石被植入開始,它就會一直學習和模仿大腦的運作方式,直至與大腦完全同步。
書中的角色,在忒修斯之船的困境中苦苦掙扎。因爲手術改變了我身體的運作方式,所以我也常常會感到苦惱,不知道如何面對這種改變。
但爲了再次體驗遊在水中的溫暖,我看完書後,還是打開了已經泛黃的包裝,拿出了泳衣和泳鏡。好在公寓裏就有泳池,不用像小時候那樣長途跋涉去游泳。
就像小時候那樣,一頭扎進水裏,感受到浮力輕輕託着我的身體。但我無法和從前一樣保持平衡,遊着遊着就會偏離直線。
好在泳池很淺,深水區也不過一米五左右的高度,隨時可以停下來休息。
不知道格雷格·伊根是不是在游泳的時候想到了《祈禱之海》這個故事。對我來說,此刻的泳池就像《齊馬藍》,可以讓我忘記很多東西,也想起一些事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