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 Day 6|只管打坐

lynnete
·
·
IPFS

我在家里布置了一个小小的冥想空间,只有一席草色的圆垫,上面放着瑜伽砖和秘鲁圣木空间喷雾,圆垫由一种特殊的棉线织成,带点筋骨,触之又像是乡下的草席带了点粗布的凉感,垫子可以反复水洗,很是耐用,一圈圈的纹路从中心荡开,颇有几分日本枯山水的余韵。

……

我最开始接触冥想是在B站上看到up主李冉的视频,他的教学很简单,没有那么多冗长的理论讲解,甚至还会用现代的眼光帮你分析传统冥想里的条条框框,比如说在冥想时到底要坐着还是躺着、能不能睡着这些事,一直说法不一,他就提出古代人晚上没有手机玩,都睡得很早,所以也不怎么缺觉,而现代人一躺下真的很容易睡着,所以坐着冥想当然最好,但是如果你喜欢躺着,那也没有什么问题,睡着就当补觉了,提前定个闹钟,总之没有坏处,反而是你在心里面一直默念着千万不要睡着,用尽全身力量抵抗,很容易变成一种执念,更不用说休息放松了。

……

我间或偶尔跟着练练,倒也新奇好玩。到我真正觉得冥想值得坚持下去,是在读了几本佛教书籍之后。这里面对我影响最深的,应该是铃木禅师。很多人知道铃木俊隆,是因为乔布斯年轻的时候曾和他学禅,以及那本很有名的「禅者的初心」,书里面整理了铃木禅师在美国每天和大家一起打坐前的教导,每篇都不长,就像是上课之前和大家聊聊天,语言非常浅显易懂,而且会用很多我们熟悉的生活事物来比喻佛法,后来,我又去读英文版,才知道铃木当年远渡美国,英文并不流利,但他坚持要用英文来传法,因为他想通过感受美国人的语言来精进佛法。

如果有人问我,你是不是一个佛教徒,我想,按照宗萨仁波切的教法,只要具有“正见”的心,并据此生活,那就是佛教徒,那么我想我是。然而我在生活中除了每天花个十几分钟冥想打坐,其他的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

我一直很赞赏梁漱溟的人生态度,他青年时觉得佛家出世好,便有志学佛,茹素不婚,而后来,发现「论语」中开头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全书不见苦字,充满乐观气氛,便自此转成儒学,遂出世去做学问,做社会教育实践,他形容自己是“我实在没有旁的,我只是好发生问题,尤其易从实际人事上感触发生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

去年适逢梁先生诞辰130周年,推出了一本精选集,我觉得标题形容的很是贴切,合理痛快地生活。我自然也有我的问题,于是我便尝试起向佛法求教。

……

很多人提到宗教常常会带有洗脑的猜疑,但是,佛法好像不太一样,它一上来就告诉你,佛教里没有神,释迦摩尼也只是一个觉悟了的人,那么,我能不能觉悟呢,它又会告诉你,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一切本具自足,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如此一来,佛法简直太平凡不过,听起来简直像是啥都没说。

但是,它又会同时告诉你很多颠覆的事情,比如说“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事情最后朝哪里去发展你是无法预测的,它最后会成功或是失败,都统统无法控制,因为是无数的因缘和合造就了它,我想,再这样说下去,简直就要陷入虚无主义了。

正当我要陷入那思维的无尽绳结之中时,我看到了一句偈语:“只管打坐”。于是我就决定先身体力行,一探究竟,先老老实实的每天打坐上一会,不去想那些有的没的。每天的静坐当然能带来心情平静,但是大的改变并没有如期发生。

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却突然在另一具体的行动之中,感悟到了什么。那段时间我同时在练习书法,写的是篆书,说是练习,其实我没有任何基础,而篆书形态比较自由,写起来就像是在鬼画符,也挺好玩的。我就发现动笔之前如果想太多,有思想负担,往往一笔下去,写不到一半便溃不成军,而如果无知无觉任由其一气呵成,有时倒常常让人惊喜。只不过,要想做到无知无觉,其实甚为艰难。

……

这就是了,打坐只是一种教法,你大可以从万千法门中领悟到它。它教会的是一种直接的体验,不做任何预设,有点像即兴表演,你只需敞开心扉,用身体感受,心灵与精神本是一体,一个得到开悟状态的人是在本然状态中生存与行动的。通常在一项传统的艺术中,师傅教徒弟,都是练习再练习,重复又重复,直到你的技艺娴熟到可以忘记它,这时你就只需要保持必要的松弛与稳定,保持一颗初心,让心来指导你完成这一切。

我知道这样说很难准确的描述,但是我又认为有必要在这里说明,那就是我们太习惯于从书本、网络、他人的言谈中学习既有的知识,太习惯在头脑中做出种种推论和判断,却唯独不愿意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在具体的行动中得到这一切。

……

那圆垫于我而言,既是一个冥想空间,又像是一个内在的自我,一圈一圈与周围勾连,构造起了一个小小的世界。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ynnete用户体验设计师,非虚构写作者 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冥想🧘‍♀️、芳疗🥣、即兴戏剧🔮与亲近大自然🌿 公众号 Lynnete is learning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