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剧:越狱,超能英雄,老友记,迷失

孙李
·
·
IPFS

好莱坞电影已经占领全球好久了,而美剧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恐怕只是最近十来年的事,起码在中国是这样的。没有人会不偏好自己熟悉的文化,尤其是影视这种通俗文化,喜欢国产是很自然的事。美国电影那么成功,主要还是靠技术的领先,硬生生把各国本地电影打垮了。那些电子特效横飞、投资动辄过亿的巨型商业片,只有美国能拍的出来。但是长久以来,美国电视剧并没有这样突出的优势。电视剧成本低,工期短,与精益求精的电影走的是不同的路线。受文化限制,同时又没有技术上的特殊优势,外国电视剧难以在本土成为主流。在我上高中之前,我对外国电视剧了解甚少,顶多知道一些日韩爱情剧,美剧就更别提了。一方面是电视台不引进,另一方面也是我个人对此没什么兴趣。同样是拍些家长里短、爱恨纠葛,干嘛要看外国人拍的呢。

2006年的时候,一部美剧改变了我的想法,那就是《越狱》。当时《越狱》第一季刚播完,所以时间记得非常清楚。这部美剧的剧情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了,主角是兄弟两人,哥哥遭人陷害锒铛入狱,弟弟以身涉险故意被抓进同一所监狱,然后双双越狱。打从一开始,《越狱》就设下非常大的悬念。哥哥被判死刑,每一集都是向死亡倒数,让观众纠结兄弟二人到底能不能及时越狱。监狱里乌烟瘴气,聚集了各色妖魔鬼怪,弟弟要在各势力夹缝中寻求生路。各自心怀鬼胎的囚犯想要一同越狱,中间更是有无数的戏剧冲突,每集都高潮迭起。哥哥遭陷害的原因是典型的阴谋论,跨国大公司暗地里操控政局云云。这些情节现在来看很俗套,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很新鲜的。总之是一部题材好、有爆点的优秀电视剧。

第一集刚开始的时候,我就看到弟弟故意抢银行被抓的情节,当时真的很惊讶,没想到电视剧居然能设计出这种的电影般的情节、拍出电影般的质感。所以我对美剧的第一印象就是像电影。其实说穿了,除了长度和放映方式,电影和电视剧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对电视剧的刻板印象,甚至一直觉得凭借一个镜头就能判断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主要是因为电视剧投资低、制作质量差。如果电视剧也能获得高投资,绝对能拉近与电影的差距。

除此以外,《越狱》还为我普及了美剧的制作与播映方式。美剧通常每周播放一集,边拍边播。根据收视率的高低变化,制作方会随即调整剧情走向。而国产剧通常是用几个月拍完全剧,然后卖给电视台,一口气从头播到尾。要是单纯从作品质量考虑,还是全拍完再上映更有利于整体上的把控。美剧边拍边播是为了控制风险,一旦收视不好就修正剧情或者干脆停拍,从而及时止损。这种商业至上的制作方式,加强了电视剧之间的竞争性,淘汰掉了质量低的作品,能生存下来的都是佼佼者。和一切商业连载相同,这种手法也导致作品难以善始善终。如果电视剧不受欢迎,故事没讲完就被腰斩;如果受欢迎,那就生拉硬扯不肯结尾。这样一来,无论如何都难以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就拿《越狱》来说,第一季结尾越狱成功,已经算是个完整的故事了。第二季在监狱外被通缉,众囚犯逃亡,在剧情上还算是合情合理,监狱内外的对比也让角色形象更丰富立体,但整体水平已经开始下滑了。如果这时见好就收,在第二季结尾兄弟二人逃到外国,整部戏就这样收尾,说是经典也不为过。可是第三季又到了一个新的监狱,又展开一轮越狱,简直如同儿戏。再往后剧情已经千疮百孔,无以为继了,我也就没再看下去。

《越狱》在中国是现象级的作品,让很多人从此喜欢上了美剧。如果仅仅从客观素质上来评价,受后面几季的拖累,《越狱》只算差强人意,能取得这样的成功是赶上了恰当的时机。那时宽带开始普及,中国网民数量极速飞升,开始有了自己的网络文化,利用网络去了解广阔的海外世界。免费、自发地为国外影视动漫添加汉语字幕的字幕组就是在那时起步的。当时热播的美剧就藉此在国内获得了大量观众,看美剧成了年轻人的一项新鲜时髦的爱好。而且美剧并不单单只是一种娱乐,也是了解美国文化的便捷途径,更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大量新鲜有趣、切合实际的语言材料。我能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挤出时间来看美剧,就是因为有学习英语这个光明正大的理由,也确实从中获益匪浅。

我看的第二部美剧是《超能英雄》,这部剧当时给我的惊艳感毫不逊于《越狱》。我对美国的超级英雄影视动漫向来没什么兴趣。这类作品中情节逻辑上的欠缺也就算了,更与我审美相违背的是其中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超能英雄》能吸引我,是因为着重描绘了普通人觉醒超能力的过程,以及超能力对他们个人生活造成的影响,使得情节非常具有真实感。剧中的超能力设定可以说十分朴素,无非是意念力、心灵感应、时空穿梭这些俗套,一旦有了真实感就产生奇特的化学反应,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在叙事方面也相当不俗,多条线索平行发展,最后把看似不相干的人物交织在一起,爆发出激烈的戏剧冲突。可惜的是,这部剧第二季恰好赶上了2007年美国编剧协会大罢工,直接砍掉了一半集数,质量急转直下,从此一蹶不振。

接下来要谈的这部美剧是我看过的所有剧集里集数最多、同是也是重看次数最多的一部,那就是著名的《老友记》。我从高中看到大学,之后时不时地重看,去年还在Netflix上又看了一遍。情景喜剧是有固定套路的,《老友记》并没有脱离窠臼,它的优点就是在既有框架下把每一方面做到最好。《老友记》的笑点很密集,可以说集集有梗,除了后期有些疲软,十年里基本都保持了高水准。六位主角特色鲜明,性格各异,都非常讨喜。男角色中我偏好爱吐槽的钱德勒,女角色中我偏好有洁癖、控制欲强莫妮卡,这两人的恋爱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主线剧情。罗斯和瑞秋偏向于肥皂剧的男女主,两人的分分合合搞到最后很有些让人审美疲劳。菲比是超现实的角色,是用来给剧情添加异想天开的要素的。乔伊开始时是憨直,后来愈演愈烈,变的简直有些弱智了,令我不太喜欢。这么多年看下来,真的觉得其中的角色都是身边熟人了。靠着长期的重复强化来加深与观众间的联系,这正是电视剧的一个长处。

之后陆陆续续看了《丑女贝蒂》《绝望的主妇》等等,肥皂剧的性质比较强,充斥着复杂多变的爱恨情仇,洒起狗血来毫不吝啬,刻意制造一种卡通式的喜剧效果。虽然当初津津有味地一集接着一集看,现在却回想不起太多内容了。《实习医生格蕾》也是当时极热门的剧集,我比较喜欢第一季,实习医生高强度高压力的生活让苦读高中的我感同身受。后来情感戏越来越重,几乎变成了风流医生俏护士,就让我看不下去了。

考上大学之后,我的闲余时间多了,才真正开始大量观看美剧。

先聊一下《迷失》,这部剧与《越狱》《超能英雄》差不多同期,是我高中时代追剧的延续。《迷失》这部美剧比《越狱》投资更高,情节更复杂,更有电影味。情节如此复杂、规模如此庞大的幻想悬疑剧集,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了。尽管我对《迷失》非常不以为然,还是要肯定其历史地位。夸完了就要开始批评了。我想着重谈一下《迷失》的缺点,因为我认为这是美剧一味追求商业效果、用虚假噱头吸引观众的典型例子。

一切分期连载式的作品,无论小说、影视、动漫,为了吸引读者/观众,创作者常用低劣的手法制造悬念,为了寻求一时的刺激效果而破坏作品的整体性。一集美剧不管多拖沓多无聊,结尾处一定要留条尾巴来吸引人去看下一集,每一季的结尾更是要设一个大悬念。要创作一个好故事是很困难的,完满地处理悬念更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出色的头脑。假如不给出解释,只是设置悬念,作品就成了没有技术含量的胡编乱造。比方说,一本侦探小说,写到一起玄乎其玄的杀人案件,完全是超乎想象的不可能犯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可是结尾处给不出合理解答,或是用一些漏洞百出的理由塘塞过去,读者一定大呼上当。

《迷失》就是不断地设置悬念,从不给出正面解释,或者干脆用新悬念来回应旧悬念。在一开始的时候,《迷失》看上去像是一部冒险题材的作品。飞机失事坠落在荒岛上,幸存乘客努力在岛上生存,因为物资短缺、理念不同而出现各种冲突,这是典型的野外生存冒险故事。之后岛上开始出现各种奇异现象,明明是热带却出现北极熊;一股黑烟能幻化成人形;住在地下的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在电脑上输入一组数字,否则就会有大灾难;岛上居然还有一群原住人,背后似乎有邪恶的目的和惊天的阴谋,等等。在这一阶段,《迷失》看上去像是一部科幻剧,甚至干脆出现了时空穿梭的情节。可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一直没有解释清楚,所有人都是云里雾里。在之后突然出现了一黑一白两个神话人物,原来一切都是在他们影响下善与恶的斗争,一下子变成奇幻剧了。最后结尾时连奇幻故事都没说圆,把重点放在感情戏上了,搞出一个情绪浓烈、「感人」的大结局,之前的所有悬念都不了了之。看完这部剧,我识别编剧鬼扯的能力有明显提高。一个坏故事的明线特征就是:不推进主线故事,靠引入新角色来发展情节。《迷失》的特色之一就是不断地回溯角色的背景故事。明明主场景在荒岛上,却把每个角色过去的经历都拍了一遍,主题不外乎是亲子关系、婚姻爱情、家庭冲突,可以说《迷失》有一半的内容其实是家庭伦理剧。《迷失》是群像剧,登场人物之多是惊人的。开场时人物就很多了,每一个季度又继续添加新人物。只要持续地添加人物,拍摄背景故事,这部剧可以一直拍下去。

无论何种形式的创作,其核心价值就是创造出新的东西。可是创新太难了,如果有固定的成功模式,何乐而不为呢。美国影视商业化到如此成熟的地步,以至于影视作品变成了一种可以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迷失》没有新主题新内容,只是靠技巧来新瓶装旧酒,把陈词滥调包装的光鲜动人。表面功夫做的再好,没有内涵始终太苍白。乍看惊艳,再看油腻。过于模式化几乎是所有美剧都难以回避的弱点。

谈美剧(一)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孙李野生网络作家。主要写散文随笔和文艺评论,偶尔写小说。Matters越来越冷清,万一走失,可以来我的blog找我:https://www.xianrenlife.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旅行笔记:闲看万水千山
13 篇作品

重访唐山

追忆与遐想
32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