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臉書社群媒體移除用戶文引起的推理、發現與思考

陳姸名
·
(修改过)
·
IPFS
·
十月初一次騷動起出了之前有過的「資訊人權」的呼籲、今年七月美國法院終於對美國主流媒體的獨裁違憲作出判決等的事件與思考,未來會如何變化,現在還不可知,這篇文章是先作一點過程中的紀錄。

2023年10月8日星期天下午一上線收到臉書通知…如下圖,但很快我的臉友圈也都出現更多則的被移除文。

我其實還在想我到底是貼了啥被審查,但大家如果有用臉書並且還記得臉書改版以前,我們可以依照時間回去找貼文,改版之後幾乎我就不再能夠願意去做這件事,這一度讓我懷疑美國人開發出來的程式的時間價值觀,到底是鼓勵一種直線永不回頭地渡過歲月的模式嗎?人類有電腦科技的幫助可以回過頭去看自己作了什麼、說過什麼,不是挺好的嗎?但經營社群平台的官方態度和程式設計者似乎不這麼想。

朋友的機器人夢遊症youtube連被移除來看


應該可以排除有綠網軍的作為。在朋友發文下的留言,我看到兩個熟人的截圖,我瞬間明白雖然大家都看不到什麼東西被移除了,但多少記得貼文裡的政治針對性,比如有確切的名字和始終一貫的環境土地正義的議題。對他們而言這個移除就不是友善的,就會發生政治不正確的聯想。

於是判斷:臉書是美國人作的平台,美國人的民主和我們的民主可能不太一樣。我們的民主發展過程裡充滿著街頭的陳抗,在從前--上個世紀的威權下--甚至是必然要流血的,在現在必須不能懈怠地去宣傳自己遭遇的議題,以此來對抗大眾媒體的喧騰(那些無關痛癢的屁話或行銷的語術),以此來對抗既得利益者的狡獪和閃躲、健忘--那些我們小時候不懂,以為是政治圈的政客,但後來慢慢發現應該是政治人物下面那堆尾大不掉的體制官僚。

可是美國人不是,至少作臉書平台的人不是,當他們看到有人上街頭的時候,很可能就是暴力流血要發生的時候,或者他們要避免仇恨去造成暴力流血,但他們不懂我們台灣人,這麼多議題這麼多陳抗的人的歲月裡,並還不曾有過誰去傷害誰,除了318/324反服貿的時候被國家暴力流血的人之外,其它都是地方黑道勢力在傷人,群眾之間縱使立場已經被分化到對立,也還沒有到要見血光的時候。

但過去沒有,也沒人能保證未來暴力就會消失。我只是在說選舉要到了,白人平台的腦袋為了避免人身受傷(貼文者,你自身的安全)避免有人因為愛「果凍」而恨阻礙「果凍」的人的貼文(例如2019年公開在線上的紀錄片《機器人夢遊症》)所以把你的貼文移除了。白人平台的安全考量應該會水土不服,很不合台灣社會的實況。

但其實《機器人夢遊症》並不是一部只講富士康工廠的事情,至少還講了幾個商人、大廠牌與代工廠等等許多事。這則是要如何被審查到呢?

他們應該沒有想過這種明哲保身的作法在台灣會導致人們更憤恨和反對執政的和財團的勢力?

我本來在臉書貼上面說的這些是希望自己的臉友們見文,多去給文被移除的臉友打氣,因為有些人真的是為了家園不被徵收迫遷的議題才上臉書來發文的,他們遭遇的被移除就更全面、心神更需要觀照和堅定。

下午的事情,很快那天晚上九點一刻中央社就報導。後來有人丟了兩則訊息過來,一篇是我在本期Web3Matters 馬特週報推薦的資訊人權貴的部落格文章,他主要鼓勵大家要能轉移重心,別讓臉書成為唯一的訊息管道。另一篇是美國獨立調查新聞網站的報導。

窺視到美國的情況

是今年七月中的報導,標題本身非常有意思--US ‘Disinformation Industry’ Lands in Court--讓我試圖中譯一下:美國"假消息產業"降臨法院。對作者而言,在我們不那麼認識的美國,自由主義者是獨裁主義,企業媒體(corporate media)是他們的資產也是工具,權力必然與之互通有無,檢察官和法官在作的是要保障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作者認為雙方交戰至此,未來企業媒體方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即是可遇期的主流媒體要開始洗白--用法官的話說會是「美國有史以來對言論自由的最大攻擊」,同時他也認為值得觀察在一旁的獨立媒體們會有怎樣的肩膀來為這些作報導見證。

而文裡說到矽谷媒體平台已雇用上百位前FBI、CIA資深/退休官員,安插在社區平台、高科技業裡作審查的工作,是否直接關係到我們這回在臉書平台上遭遇到的事件?幾個比較大的粉專例如公庫(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等的被移除文很快就已經陸續恢復,我本來不知道到底被刪了甚麼的文,也回來了,但看起來主要原因應該還是和公庫這個獨立媒體本身有關

在文回來之前的這段時間,我們確實想起了過去一些事情,也想到如果未來社群平台上使用者的言論將開始更直接受限於美國政府、與美國有所關係的他國政府??

記得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嗎?在那之後,假消息開始在平時、也在選舉的時候活躍不息,終究強化了各國內群眾間的仇視和怒罵,也改變了社群平台使用者的網路性格,當然也瓦解各國間可能有的國際串連,雖然烏俄戰間期間是有所串連,不過畢竟不是少數民族或聲量小議題的發聲串連。

目前以網路安全移除文已事隔多天,台灣這邊還是只有中央社的報導,至於原因也只知道還不知道。隱約感覺這回掌握社群媒體權力的一方給台灣政府和公民團體出了一題,目前是恢復如常般沒事,但應該是要被追查的吧!?寧願是臉書平台烏龍洩底、或者被駭(有心人的小小惡作劇?)

衷心希望台灣政治圈在他們例行的政治攻防過程中保留一些良德,也許是天真,但我私心覺得,整體來說台灣人或越多地方的人民不那麼容易就被外國政府或跨國企業操作到,還是比較愉快的。寧願喜劇、鬧劇、推理偵探劇,不想看到寫實悲劇。

---

本來議題能見度越低的團體,越是因此上網使用臉書社群媒體、想引起關注,越遭遇被移除,因為他們幾乎全部發文都普遍使用高度政治敏感的字眼。

附帶說明:為什麼他們聲量小和新聞能見度低的團體會普遍使用高度政治敏感的字眼?


一個事件發生,比如某個學校的某個不受到歡迎的學生受校長處分後輕生,消息很可能會在教育系統裡被壓制,在當天或隔天的新聞裡需要和其他版面的很多議題競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便不足以對有權勢的人和他下面的附和者產生輿論壓力,校長的處分就不能重新被檢視和受公評。

一件看起來的小事,如果民代也不願發聲,就得想辦法去找有名氣的單位或人開記者會。或者一件關係到很多人但還是和一般人日常不太有關的事,比如土地徵收反迫遷議題,他們就越有可能去點名執政的政治人物,透過要求政治人物注意底下政府官員的不當行徑,或法規制度漏洞問題,來增加網路使用者的點閱、關注。他們知道如果不能持續出聲音,就一定會被掠過,他們甚至只好跟著地方首長移動,因為首長所到之處都有媒體攝影機,也可能會讓首長的幕僚反彈、讓維安人員驅趕,總之越得不到理睬,字詞也會越加尖銳。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陳姸名為了和寫文章的人交朋友而註冊的台灣小國島民...。目前地表人界的稱謂是天空看守所所代。37歲的時候決定作37件沒作過的事情,意外成為習慣,終於也作了煮婦:進廚房、上傳統市場,尤其喜愛在地食材和各式異國的平民料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死台北人一週大事(2025 Week3)

GG--公共財募資氣候專案
12 篇作品
環境與氣候的文章
1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