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張〔圖說〕來理解攝取碳水化合物的生理變化

陳姸名
·
·
IPFS
·
「吃!要吃才有體力。」吃很重要,從小就知道糖分是身體最快獲得能量的來源,澱粉類作為人類的主食和零食佔據了很長一段時光。越來越多對身體的認識和研究,發現人體運作的生理機制還真多巧妙,這篇只意圖介紹一張圖裡的飲食概念選擇,更多細探請見文末的延伸閱讀。

這圖其實是我們在台灣長長12年國民教育裡兩堂課上的一件事,第一堂是健康教育,但這堂課上要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好多好多都是日後人生會遇到的事,舉凡「青春痘要不要擠、怎麼擠?」到「垃圾怎麼丟?不能隨便丟會被環保人員稽查(可罰新台幣六千元)」,到各種防疫的衛生習慣要養成...到當時每次上課只覺得「哪有可能記得這麼多這麼多的知識?」第二堂是生物課,倒是日後又有更新的研究,讓人發現以前所學的知識還有更細緻的發展,當時課上老師一句話帶過的東西,確實日後還需要下點功夫,才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生理和作出自己需要的飲食選擇。

東西吃下去以後,身體裡的血液發生了甚麼變化?

 
這個圖在說的是目前醫學和營養科學等都共識而能進行討論的情形:我們說一般人體狀況的血糖值是在縱軸的100(mg/dL)。

血糖值低於100(mg/dL)的時候,人就會開始覺得餓,吃了東西以後,血糖就開始往值126上走,人就開始有體力,食物產生的能量支付人體生息勞動所需之後,剩的能量就會被身體以肝醣或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

碳水化合物所產生的能量形式轉換,用血糖值的觀察來看是屬於「上去得也快,下來得也快」--就是我們會聽到選擇生酮飲食的人在說的「比較容易累」,一旦低於100(mg/dL)人又會開始覺得餓,就想要再吃。於此同時,身體自己是不留情地不再能給你精神能量但為你儲存過多的能量,再吃如果還是沒有選到低GI的食物,就會繼續紅色曲線的循環,現代人的身體大多習慣從碳水化合物獲得能量,普遍是容易累也容易累積體內的脂肪。

我有朋友選擇生酮飲食是讓身體改從脂肪獲得能量,比如早上一杯防彈咖啡,讓身體不容易餓跟累,然後趁著身體的新陳代謝率好的時候,大吃禁忌的食物,晚餐不要太晚吃、聰明地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整個可以減輕身體在消化代謝和作息的負擔。

---

延伸閱讀: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陳姸名為了和寫文章的人交朋友而註冊的台灣小國島民...。目前地表人界的稱謂是天空看守所所代。37歲的時候決定作37件沒作過的事情,意外成為習慣,終於也作了煮婦:進廚房、上傳統市場,尤其喜愛在地食材和各式異國的平民料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死台北人一週大事(2025 Week3)

GG--公共財募資氣候專案
12 篇作品
環境與氣候的文章
1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