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日記(一)

絲白木
·
·
IPFS
·
站在我以為很緊要的十字路口上,現在不知道會往哪裡走。

先上圖。在為期約兩個月的申請期結束三日後(1月18日)收到了第一封拒信。

Rejection Letter from UT-Austin

收到拒信其實不意外,畢竟早在大約兩年就已開始擔心自己可能「全聚(拒)德」的命運。但真正收到凌晨發出的電郵的那一刻,仍然能感受到內心些許的挫敗感。即使那裡面清楚寫著:"please know that the committee's decision is not a reflection of your ability or potential",理性上也完全瞭解申請中的「玄學」和自己的資歷在申請中的明顯短板,真正看到結果的霎那還是有些失望。尤其是已經到了一月的尾聲還沒有收到任何面試的通知,在黃大仙連著兩次都抽到的美國PhD「下下籤」也許真的要應驗了吧。

講到最近焦頭爛額的主旋律「申請」,其實想讀美國PhD並不是個久遠的計畫。至於影響這個決定的重要因素,我大致認為有三點。首先是大學三年級暑假去了美國,這一經歷打破了對這個國家之前的一些刻板印象,並認為那裡的自然環境和學術氛圍舒適且令人嚮往;其次是香港社會近年來經歷的「巨變」,讓我對這裡的未來幾乎放下了任何積極的期望;還有最後一顆稻草,是在「動態清零」的號角下單獨經歷的二十八日隔離生活,讓我更加反思社會的「鐵拳」和「塵埃」何時再繼續砸向自己。美國的自然科學通常直接開設高門檻博士項目的特點,加之經濟上的緊張讓我難以申請歐洲的付費碩士,讓我得出了申請美國博士這一優先選擇。

除了這些誘因,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想過要讀PhD。作為一個不夠自信的人,在一年級declare major的時候就已經在猶疑了:擔心去到高年級課程難度急升會應付不到、擔心自己不夠能力和智力去嘗試科研......雖然一次次拿到dean's list,但在科研實習面試的失利時刻教我質疑,自己也許只是個僅有些應試技巧而不懂公式和理論背後真正意涵的學生。不過也有些意外的是,科研導師的反饋其實大部分是積極的。可我好像又無法從這些積極的反饋或項目的緩慢推進中,得出自己擁有能力並適合從事科學的結論。

寫文書的時候曾經幾度想要放棄,大概實在是覺得希望渺茫又內心煎熬。希望可以慢慢透過文字疏理審視,更加認識和瞭解現階段的自己。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絲白木she/her/hers Observer and Thinker still in Training...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待雪花擊中

內地生遭遇的電詐背後:法治生活的空白

反思日記(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