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请问

小南
·
·
IPFS
·
作为日语学习者,我在日本旅行时讲日语的经历。

我手里拿着两顶黑色的报童帽,一顶材质硬一些,前面有一根链条,另一顶偏软,造型不那么板正,也没有装饰物。我有些犹豫不决,想找个人问问,但“这两顶帽子哪一顶更适合我”的“适合”,我拿不准怎么说比较好。于是我拿出手机,在软件里查好单词,等售货员照顾好前一位顾客后,我找到和她四目相对的时机,走上前,说出准备好的句子。

欲言又止、拿出手机、收起手机、讲日语,一系列动作在此次旅行中出现了许多次。

最难的日语

最难讲的日语句子是对母语者讲的第一句话,我的这句话出现在去程的飞机上。

我的座位靠走廊,周围是一伙结束出差回日本的中年男人。飞机起飞后不久空乘开始送饮料。隔着老远,我看到了金属色的小车,暗下决心一定要多说点日语,弥补前段时间的亏空。

大概圣诞节的时候我立下宏图,去日本前的每一天都要多多学习,尤其加强对话,到了日本我要和当地人谈笑风生。没有宏图,每天多少都会学一点,有了宏图倒好,那个月我一句日语没学,在机场候机时才打开iPad抱佛脚。既然天上也有佛,再不多抱几次就是我的错了。

饮料车距离我还有四五排座位的时候,我就稍稍侧身研究有哪些饮料,盘算自己要喝什么。我看到苹果汁,心里琢磨,苹果是りんご,果汁是ジュース。我小声在口罩里念了几遍“りんごジュース,お願いします(请给我苹果汁)。”还是觉得果汁的发音不够好,改变主意决定喝水。

拿定主意,饮料车就离我不远了。我听到空乘和出差回家中年男们用日语流利对话,他们不光点饮料,还可以多要一张面纸,多加一些冰块,问啤酒是什么牌子的。

轮到我了,空乘微微俯身,看着我,用日语问我想要喝什么。

看着空乘和善的,画着浅棕色眼影的大眼睛,我对她说,“Water, please.”

第一次尝试,以空乘切换成流利的英语和我交流结束,我在最后关头怂了,佛脚没抱上。闷在座位里,我一边喝水一边安慰自己,挨得这么近,我说什么旁边的人都能听见,万一说得不好他们肯定能知道,怂了也情有可原。他们还要在我身边待十多个小时呢,要不等落地之后再开始吧。水喝完了就觉得自己这么想不对,我说得不好的话,有谁会当着我的面嘲笑我吗?他们和我只有一面之缘,这辈子不会知道我姓甚名谁,我不敢在他们面前说,我敢在谁面前说。

更何况,中年男人的看法不重要。

抱着一雪前耻的想法,加上早晨只啃了一小片面包,饥肠辘辘的我开始期待发午餐。不一会儿我闻到饭香,熟悉的金属小车又出现在过道里。饮料我还能看到有些什么,饭放在小车的抽屉里,没法提前研究。我反复给自己打气,默念“不敢在这帮人面前说下飞机我就敢说了吗”。距离我还有五排座位的时候,我看到空乘拿着一张纸给乘客介绍餐点,有图片有文字。听力测试的难度骤减,我信心大增,只需要指着鸡肉的那侧说“请给我这个”就好了。

“更没理由怂了啊!”

转眼小车到了我面前。空乘给坐我旁边的乘客看餐食说明的时候我就开始偷瞄,认清鸡肉在右边。餐盒,面包,冰激凌,味增汤,他点的都发完了,该我了。空乘把餐食说明放到我的面前,问我想吃什么,我对她说,“ここ,お願いします。”说完用手指了一下鸡肉的照片。

这一步我走出来了!但还是踉跄了一下——我把これ(这个)说成了ここ(这里)。

学到现在这个水平,听说都有点底子,但听比说强得多。看别人说,我时常想这句话我也懂,我也能说。但不张嘴说,我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把两个第一课学到的日语单词搞混。

迈开了第一步,后面的就好说了。除非实在超出我的表达能力、赶时间或者有人等着,我能说日语就说日语,不会说的单词就现查,查好了默念几遍就开讲。日常对话还是简单,多说几遍就熟了,偶尔还能自由发挥一下,经常被夸说得好。渐渐地我不满足已经说溜的话,想要表达更细微的东西。

某天吃到一个甜品,巧克力做成的球体外壳里层次丰富,硬的软的,甜的酸的。我没有给菜单拍照片,后来也没有在网上找到列有材料名称的详细菜单,现在能明确说出来的只有紫苏冰激凌。进店的时候人比较少,又是吧台座,我和主厨多聊了两句,主厨也时不时过来查看我的情况。

吃完这道甜品后,我想说一些うまい(好吃)之外的话。我对这道甜品的感觉是“味道有立体的骨架支撑,这么多层放在一起,还可以清晰感受到各自的风味。组合在一起又有丰富的口感,充满探索的乐趣”。太难为我自己了……想了半天,主厨来帮我撤盘子的时候我说,这道甜品很像拼图(パズルの感じ)。“パズル(拼图)?”他和我确定。

“はい、色々な味。甘い、甘い、甘い。。。あ!突然酸っぱい。酸っぱい、酸っぱい、酸っぱい。。。じょっど苦い(多种多样的味道。甜,甜,甜……啊,突然是酸的!酸,酸,酸……还有一点苦味)。”

“あ、分かりました(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这不是我说的最复杂的日语句子,它甚至都不成句子,只是词汇的排列组合。但我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把心里复杂的想法表达了出来,对方还听懂了。这比完美地说一个复杂的句子还让我印象深刻。

你要什么口味的蛋糕

当然,我不能超越所有语言能力的局限,很多时候,不会说就是不会说。

我是十分钟选手。三分钟内的对话我可以对答如流,五分钟开始出现需要微笑点头含混过去的地方,十分钟往上开始露马脚,对方知道我不能理解全部,我的表达卡壳,要么需要讲英文,要么需要换成简单的单词。露马脚的时候大多是吃饭,坐普通位子还好,如果坐吧台座,一个小时打底有时将近两个小时要坐在厨师或者酒保对面,最后都得靠比划。

在日本和在美国不同,如果不开口说话很容易被认作本地人。不过我的第一个吧台座晚餐,从一开始对方就知道我是外国人。

烧鸟(日式烧烤,以鸡肉为主)有一个叫提灯的串儿,我一直很想吃,可惜没在自己住的地方找到过。定下去日本的计划后,我的必吃榜单上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提灯。很快我发现,在日本也不是所有烧鸟店都做提灯,做提灯的店大多都需要预约,预约大多需要打电话,而我没有日本手机号。我在网上查有提灯+我吃得起+不用打电话也可以预约的餐厅,最后锁定了这家在上野的店。在网站上填写预约信息需要提交一个手机号码,我写了自己的号码并备注,“这个号码是美国号码,有事麻烦先用邮件和我联系”。再加上我登记的姓名是用片假名标记的名字发音,对方肯定知道我是外国人。

我预约的时间是一个周一的晚上六点。许是食客都刚下班正在来的路上,进店之后有十几二十分钟,我都是唯一的客人。店面不大,只有烧烤台外加一个L形的吧台,坐上人,往出走得侧着身。

聊了一阵之后,主厨问我是怎么知道这家店的,为什么预约了这家店。我说,“我很想吃提灯,别的店我都预约不上,所以预约了这里。”说完立马意识到不对。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我没有预约其他店的客观条件(日本的电话号码),但这句话听上去像是我约不上更好的店,退而求其次只能来这家。于是我赶快补救,“而且你们家的评价特别好,是大家都推荐的店……在tabelog上!”我一定要提tabelog,这个以用户手紧闻名的评分网站,告诉他们我觉得好吃才来的。

饱餐后心满意足地离开,在往地铁站走的路上我才想到,其实加一句“因为我没有日本的电话号码”就可以了。当时害怕对方误解,心里一慌就没想到这个简单直接的表达方法,绕的远路不如直走来得清楚。希望他们可以想起我预约时写的备注。表达不够清楚让对方误解是学语言肯定会有的事,虽然心里明白,但每每发生,总会着急,巴不得自己第二天就达成C2的水平。可学语言又是最不会发生奇迹的事,一步不会变成一点五步,想要走三步的距离,必须抬三次腿。

整个旅程唯一的触礁发生在涩谷的喫茶店茶亭雨当(茶亭 羽當/Chatei Hatou)。这里风格古朴,看着开业有些年头了。两位咖啡师也看着有些年纪,打领带,着黑西裤白衬衫。我坐吧台座,看到台面上放着两份菜单,一份日文一份英文,心想大约有不少不会日文的游客到访。起先我尝试阅读日文菜单,但咖啡的名字全都是片假名,类似于用拼音写的英文单词的发音。我对咖啡不熟,这下更看不懂了,索性放弃日文菜单。店内客人不少,二位一直没闲着,为了不浪费人家的时间,我决定用最简单的方法点单,指菜单上的名字给咖啡师看。两位咖啡师手上功夫不停,眼睛也没闲着,一直用余光查看顾客的状态。其中一位顾着我,我用眼神示意他我准备好了。

在做咖啡的间隙,他一边用毛巾擦手一边走到我跟前,上半身微微前倾,准备听我点单。我先讲すみません(不好意思)表示礼貌,上半身也微微前倾,右手把菜单举成我俩都能看到的角度,左手先指了一个咖啡,又指了一个我想要吃的戚风蛋糕。指得很准确也不快,这下万无一失了,我一边这么想,一边说“お願いします(麻烦了)。”

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原因,或许是我说着日语又拿着英文菜单让他一下没反应过来,也可能是我指得太快了他没看清,也可能是因为其他,他露出一副不理解的神情。没关系,再来一遍就好了。我用日语说“我想点这两个”,同时放慢速度又指了一遍自己想要的东西。听完,他问我你想要什么口味的。他们家的戚风蛋糕有很多种口味,菜单上不是每个口味的蛋糕单独列一行,而是戚风蛋糕的名字下有一行小字注释有哪些口味。或许是字太小了,刚才他没看清楚,我又指了一遍我想吃的味道。他还等在那里,一脸疑惑地看着我。这样指了还不理解,靠嘴说岂不是更悬,我就再指一指。可我不管怎么指,他都只是接着用日语问我你想要什么口味的。慢慢地,他的表情变得僵硬,我也有点慌,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的交流陷入了死胡同,怎么走都走不通。

这个时候,坐我旁边一位日本人长相的男士说,“What flavor do you want?”发音很标准。知道我想要的蛋糕后,他又和我确认了一遍想喝什么咖啡,把我想点的东西告诉那位咖啡师。多亏他僵局才结束,几天后我想,早知道当时就说日语了,或者就说英文。真说了可能问题早就解决了,为了保险才指的,反而越指越僵。坐在店里的时候我想不到这么多,只觉得不好意思。没有交流成功的尴尬在心里盘旋着,被吃的蛋糕喝的咖啡一催化,我决定在离开之前对那位咖啡师说一句日语,向他证明我的日语在游客里算不错的。真是一种自视甚高的好面子啊。既然走之前没法变成境界更高的人,心里的疙瘩我就不打包带走了。

我立马找到一个很好的由头——我想记一下自己喝的咖啡叫什么名字,可以再问他拿一下菜单。那句已经在别处说过好多遍的“请问可以看一下菜单吗?”我在心里酝酿了一刻钟都没说出口。本来,专心做事的人就有一种不想被打扰的气场,加上我不久前露怯,那份气场看上去更是铁壁一块。每次すみません(不好意思)的す刚到嘴边,都会被他专心做事的气场推回嗓子眼。旁人看我是专心品尝咖啡,只有我知道有几个日语单词在我的口腔内坐环线旅游。

咖啡见底我也没鼓起勇气,最终打消了念头,安慰自己不想说就不说了。但无论如何还是想知道那杯咖啡叫什么名字,我就问了旁边的英语先生。他也不太清楚,于是问那位咖啡师要菜单。咖啡师的手已经伸到日文菜单跟前了,一看英语先生在和我聊天,大约想到是给我看的,一边看我的反应一边用手去够英文菜单。

机会来了!我赶快用日语说“大丈夫です(没关系)。”同时英语先生也在旁边说没关系,我一下被他鼓励,赶快补充“没关系,日文菜单就好。”咖啡师杵在那里还有点犹豫,英语先生说那就两个都拿过来吧。

我们对比着两个菜单找到了那杯咖啡的名字,又聊了一会儿其他的咖啡,有日语也有英语。得知这里的卡布奇诺要加肉桂粉后,我用日语说了一句真的吗,那位咖啡师听到后笑了,边笑还边小声重复我说的话。我有点不好意思,担心是不是自己的发音很奇怪,就算不好也没有那么奇怪吧。我算和他杠上了,一定要向他证明我的日语还可以,硬是问了他一句,“シナモンは、お店の特別なレシピですか(加肉桂粉是你们店独有的配方吗)?”看他理解没有障碍,不需要再让我说一遍就回答我不是,我才把杠放下来。

到处听到处说,让我想起自己刚来美国时说英语的事情。当时我的英语比现在的日语好得多,但还是不够用,总有没法理解的地方,表达也受限,时常卡壳。那时,如果对方需要我再讲一遍,或者像肉桂粉咖啡这次一样,对方在我说话的时候有一些不寻常的表情动作,我只能想到还是自己的英文太差了。慢慢我才发现,母语者讲英语也有需要对方重复的时候。我讲中文的时候也有,但我从来没觉得是因为我中文讲得不好。那位咖啡师当时可能只是觉得我的惊奇很有意思,但我十分迅速地,把他的反应和我的日语水平联系在了一起,告诉自己,他觉得我的日语说得不好。

头几天,我说得最不好的一句日语是谢谢,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我会把这句话说得特别快,快到几乎要咬舌头,快到对方只能听清头两个字。我刚开始说英语也会这样,把最简单的几个句子说得巨快。当时不理解是哪里出了错,现在才明白,我急于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至少是显得会说,难的话说不快,简单的话我一定要说得和本地人一样快,因为快就是流利,就是好。还有个原因,我觉得自己说得不好,于是就想说快些,把自己做得不好的事赶快做完。本来慢点说,说得清楚发音也不错,结果说快了对方听不清,我更以为自己说得不好,下次更想说好,就会说得更快,恶性循环。几年前我会纳闷,为什么我的英语水平不是很稳定,时而谈笑风生时而磕磕绊绊。现在才懂,原来我不想着自己得把英语说好的时候,英语说得都挺好的。

学语言作为爱好是纯粹的乐园。使用语言与人交流,天然地存在需要解决的附加题,我需要理解的不光是说出口的句子,还有句子背后的人,和句子对面的自己。

往前走一步

学语言真是不容易。

想要获得在母语中天经地义存在的够用,在新语言中需要不断积累、反复练习。从基本的字母和发音学到可以自如交流,需要走很长的路,还有许多因为说不出、听不懂产生的交流空白和随之而来的尴尬。提高的方法无他,唯有多说。换句话讲,为了不尴尬,唯一的方法是多多经历尴尬。

我在东京剪了一次头发。为了从东京这个美发激战区找到合适的理发师,我先选定理发店,然后把理发师们的社交账号都看了一遍。其实这家店有一位英语很好的理发师,但她的作品不是我的风格,最后我预约的是作品最对我胃口的那位理发师。

去之前,在翻译软件的帮助下我把自己的想法用日文写到手机里,附上我看中的作品。她很友好,但她英语比较有限,知道我会说日语后全程和我用日语沟通。我也很友好,但除了基本的长短直卷,我对美发相关的日语知之甚少。手机里写好的笔记给我俩托了底,日本理发师不唠叨的风格也减轻了我的理解负担。但我调动了自己所有的脑力,结合上下文、镜子里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也没法理解所有。有些话因为当时没法理解,现在回忆起来都很模糊,我知道是关于我的头发,但她讲的是弧度的方向还是层次的结构,我完全没听懂。发质倒是听懂一点,那阵子我的头发有点打结,她一边梳开我缠在一起的头发一边说了一句话,我猜说的是“头发打结有点厉害呢。”

这是进阶内容,不需要我的回应,只要点头微笑,说“原来如此”就好了。我以为这样就可以蒙混过关,谁知道她突然问了我一句话,看着镜子里的我,等着我的回答。我没听懂,麻烦她重复一遍,可她说了好几次我还是没法理解。她立马说没事没事,眼神回到我的头发上沉默地工作,我的眼神从镜子里的她回到面前的梳妆台,沉默地吞咽那份沉默。

为一个日语不太好的顾客剪头发很辛苦吧。没法和她自由沟通,我感到不好意思。结束后她把我送到收银台,我以为她需要做的事全部结束,松了一口气。谁知付了钱,取了外套背包走出更衣间后,她又出现在大门口,要和我道别。我带着她给我剪的,百分百满意的发型走进电梯。看着电梯外的她热情地同我挥手道别,我除了同样热情地挥手,只能心里默默祈祷电梯门关得快些再快些。今天让你受苦了,美发技术一级棒的姐姐。

在智能超能化的现在,学语言的现实收益几乎为零,c姓朋友可以做的事,我需要以年为单位的勤奋练习才能做到,挫败感的出现则能以天为单位。我想用新语言和更多的人交流,可细想会觉得虚无:即使克服阻碍把外语学到母语水平,语言都是效率极低的交流方式,不准确的表达和不正确的理解广泛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中。即使交流无误,语言的表达力也很有限,有太多东西不可言传。靠语言了解人,好似步行去南极。

好在,去南极的路上天气还不错。

在一家京都的酒吧,我和酒保聊起了电影和文学。由于十分钟日语实在不足,我时常需要请他等一下,拿起手机查生词和人名。我提到了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成濑巳喜男,我很想和他说《浮云》和《乱云》留给我的东西,为什么《情迷意乱》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成濑,但这些讨论远高于我的语言水平。表达能力严重低于表达意愿,我频频卡壳,一度抱住自己的头说不好意思。对方连忙安慰我,没事没事,我能听懂。

我和他说我学日语的理由之一,就是想可以不靠字幕看懂日本电影,因为有很多东西没法翻译。他说我明白,因为没法翻译ニュアンス。这是一个来自英语的外来词,nuance,大意是微妙之处、细微差别。ニュアンス这个词真是妙,他用得真好。

剪头发是这之后的事。那位理发师在已经初具弧度的发尾上又修剪了一阵后,对我说,这样修剪,ニュアンス就出来了。原来ニュアンス是城中常用词,说有层次的发尾可以用,说电影中对白的弦外之音也可以用。如果没学日语,我不会知道一个英语单词漂洋过海又落地生根,如此契合日本的文化氛围,能被这样广泛又准确地运用在日常交流中。

很多低咖啡因的豆子还不错,但去掉咖啡因的过程还是会稍稍影响风味。如果文本是咖啡豆,语言障碍是咖啡因,翻译就像给咖啡豆去咖啡因。其实低因咖啡也不错,可我实在好奇风味里被去掉的那1%,是什么样的nuance。学韩语也是如此。我喜欢的影剧、喜欢的歌手都有字幕组跟进,可我实在想看看那些对白、歌词和访谈放回韩语原文中是什么样的。

我很喜欢那家酒吧。吃饱喝足回酒店的路上,我告诉自己回家一定要好好学日语。有机会再去的话,我想好好聊聊没能展开聊的电影。

我还想再去锦市场的一家关西物产店。这家店有各种酱菜和小吃。我去的时候店里有两位工作人员,其中一位姐姐穿和服梳古典发型(在景点附近也正常),个子不高,有点胖胖的,看上去可靠温柔,像一位很会做味增汤和蛋卷的亲戚。她热情地招呼我坐下来喝口热茶尝点酱菜。和我聊了两句后,她对另外一个阿姨说“这位是中国的御姉さん(onesan)。”御姉さん主要的意思是姐姐,也用来亲切地称呼不是奶奶妈妈辈的年轻的女性。我听着这个单词有点像天津话里的姐姐,特别暖心。

姐姐给我拿了一个小盘子,每种酱菜夹了一点,我不太懂,也能吃出几种酱菜虽然都清淡,味道上也有细微的差别。出于好奇,我问她这几种酱菜做法有多不同。

姐姐指着盘子里的一小块说,它用了“玄米”,怕我听不懂这个词是糙米,她立马换成brown rice。“brown rice, brown rice の……かわ……”还没说完,阿姨在一旁提醒,“skin,skin”。かわ是皮,对应的英语单词是skin。

“あ!わかります、焼鳥を食べました。”我吃过烧鸟,烧鸟里面有烤鸡皮。边说,我的左手做出举串儿的动作。

中国的御姉さん吃过烧鸟的烤鸡皮,从而听懂了“brown rice のかわ”,三个人因为这件事一起哈哈大笑。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