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分享|拖延心理學

蘇菲
·
·
IPFS
·
"拖延讓你避免面對一些和時間有關的事實:時間不斷流逝、未來即將到來、你逐漸變老一生能完成的事情有限,這其中最殘酷的事實是,你終將死去。"

這本書其實已經看完好一陣子了,讀後感在拖延的路上終於緩慢的生成。
最近在誠品架上仍能看見這本書的蹤跡,想起當時在書店隨意翻閱的那時候,被封面的字句勾住了腳步。

為甚麼我老是愛拖延?是與生俱來的壞習慣還是身不由己?
拖延,不是時間管理出了問題,而是內心的恐懼在搗蛋!

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作者把整本書劃分了兩大框架,前半部解析拖延的根本原因,後半部則是提出克服的方式技巧。相當簡單明瞭。

作者在解析拖延的章節劃分了幾個類型,其中害怕失敗型直觀性的可以理解,因為害怕執行後卻是面對失敗的結果,所以拖延;但作者也提及了另一種類型是害怕成功型,倒是讓我挺印象深刻的。
害怕成功的人反而擔心的是,當他們達成,迎來的反而只是無窮盡更高的期待。
"成功就像電扶梯,一旦你踏上去,不搭到頂端是無法退離的。"
然而,頂端又在哪裡呢?

另外一章節提到家庭態度也有可能是造成拖延的成因,我也覺得很有趣。
無論是先前分享過的深井效應或是此刻的拖延心理學,塑造一個人終該面對其過往,一個人的過去成就了此時此刻。
就像書中說的好好的認識自己,無須帶有批評或責備,要做的只是探索和了解這些情緒、過往、生理對拖延的影響,然後接納、運用它。

五種家庭傾向造成拖延恐懼心理⚠️
■ 施壓傾向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家庭中很容易有這樣的情形出現,光聽就壓力大了吧!有壓力就會想逃離,不願面對。
■ 懷疑傾向
"這個那麼難,你做不來吧!"直接傳達懷疑態度,會澆熄孩子體驗人生的熱情,當孩子只要失敗一次,他們就會認為其他的所有懷疑都是真的,往後面對挑戰時,就沒有勇氣了。
■ 控制傾向
對於有人總是主宰自己的生活,拖延可能讓孩子覺得保有一些獨立感。
■ 依附傾向
家庭緊密性過甚,鼓勵孩子依附家庭,如此成長的孩子不但延遲挑戰,對於需要獨自完成的活動(例如:考駕照)也會推拖掉,最終無法獨立思考。
■ 疏離傾向
家庭中無人在乎彼此,大家都活在各自的世界裡。在這樣的家庭中,沒人在乎的情況下,孩子還會想完成事情嗎?或是為了拉近關係,而努力想做的更好,不過這樣的行為是在為了吸引關注的前提下,這樣的期待風險是否更高...

第二部分的內容會給人前進的動力,因為除了釐清造成拖延的原因外,作者也提出幾個改變的方向。就好像看醫生,不只是問診後知道是甚麼原因造成感冒,還需要對症下藥,治其根本。

盤點拖延清單、設立目標(具體化、形象化、初始簡單化、列出步驟)、減少誘惑、不苛求自己、事後盤點成效(無論執行多寡與否、謝謝自己又從中成長了)。

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行動。
就跟減肥一樣,很多人只是嘴巴減肥(減肥永遠都是下一餐以及明天的事),書裡提到改變至少需要四階段
懵懂期👉盤算期👉準備期👉行動期。
在真正的行動前必須面對前面的三個階段才願意著手開始嘗試不一樣的事情,所以"行動"真的很值得鼓勵,不論結果如何。

最後謝謝自己把這篇讀後感生出來了哈哈哈,含金量太大遲遲無法動筆。
書裡面其實還有好多好多值得分享的,像是固定心態和成長心態的差別、運動和正念活化自己的大腦,進而讓自己身心靈平衡的同時更有足夠的氣力應付想拖延的事物...
也不是說看完了這本書之後就再也不會拖延了,拖延也不是一種罪,只是如果拖延已經對自己的生活造成危害,希望可以透過書中的概念釐清思緒、找到原因,然後不讓拖延主導自己的生活。

文末,引用書中作者於後記說的📓

我們並未天真以為不再拖延就一定會快樂。
快樂來自於按照你的價值觀享受人生,來自於他人及妳內心深處的聯繫,來自於接納真實自我。
不管拖延是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都如實接納,你依然樂在其中。

拖延心理學 PROCRASTINATION 
作者: 珍‧博克, 萊諾拉‧袁  Jane B. Burka, Lenora M. Yuen
譯者:洪慧芳
漫遊者出版 2017年05月09日發行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蘇菲書籍|電影|登山​|生活 ​ Here is nothing, here is everything.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由書寫|貳零貳肆壹壹零陸

自由書寫|貳零貳肆零玖貳玖

觀影心得|創造安娜Inventing 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