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點樣利用「行為經濟學」操控客戶心理 ?

華田
·
·
IPFS
·

今日想講一個好正經的題目──「行為經濟學」如何進入銀行業,讓大家不經意就買了。

一個渣打引用「行為經濟學」的好事例

先給大家看一下這個渣打x趙海珠的手機App demo,如果你正在留意英鎊滙率的走勢,你會選擇買還是賣呢?

我想大家就算不買、也不會主動去賣,原因是:

1. 最近所有人100%都是「買」的耶
2. 專家展望是一面倒「升」的耶

好了好了,不如大家想一下我這個兩個問題:

1. 「專家說升」這件事,為英鎊股價帶來甚麼實質支持呢?這真的算是一個「理由」嗎?
2. 「專家」說升都算了,專家是專家嘛,那其他所有人都說升又有甚麼代表性呢?

說穿了這就叫做「羊群心理」,這還有一個很好聽的英文名叫「Herd Behaviour」,是「行為經濟學」研究的範圍之一,那甚麼叫「行為經濟學」呢?

甚麼叫「行為經濟學」呢?

先看看維基怎說,Definition是這樣的:

行為經濟學(英語:Behavioral economics),經濟學的一個分支,[…] 受到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影響,探討社會、認知與情感的因素,與個人及團體形成經濟決策的背後原因。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人不是機器,所以人在決策的時候,並不單單受理性和客觀的事物所影響,還會受主觀的感情所驅動,而「感情」是不理性、甚至可以被擺佈的。

這在商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業很重要,客觀的經濟環境是共享而且理性的,而銀行的產品又高度相似(不就好似買英鎊嗎?渣打請了趙海珠做代言,難道價格又會比沒有廣告的銀行為低嗎?),所以訴諸社會、認知和情感便很重要了。

專家都說買、所有人都在買,我怎麼可能不買?這不單單是訴諸「羊群心理」,還抓緊了Regret avoidance(避免後悔)的情感(這也是行為經濟學的其中一個研究範圍)。

大家想一下,其實這是超級不理性的好不好。

不過要數用「羊群心理」的高手,便要數eToro,厲害到早幾年有一篇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文章要專題說一下eToro如何擺佈人心。

eToro — 操控羊群心理的高手

首先,eToro為甚麼會自稱是Your Social Investment Network呢?是這樣的,你在eToro交易的時候,是可以清楚看到其他所有人的動態,還可以一鍵複製另一位交易者的策略,挺爽的。

那我的策略會被看到嗎?一切都是雙向的,你的交易策略不單會被看到,也同樣可能被複製,那作為小小的鼓勵,你會得到一點獎金,當然聚沙可以成塔,成為熱門模仿對象的話,收入還可以是不錯的。

那eToro為甚麼要搞這麼多呢?其實作為經紀商,不怕你買升、不怕你買跌,最怕你猶豫、思考、不買!

於是「KOL有行動了、很多人都買跌耶、我應該先花時間去研究嗎?不理了,先買好了!」

大家說人做決定的時候,理性重要,還是社會、認知和情感比較重要了?

理財創富、專注為你 — 你說就是了嗎?

「理財創富、專注為你」這句恒生自2006年開始用的口號在2019年已經沒再用。我是想說「啟動效應」(Priming Effect)。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恒生所有的廣告最後都會讀出以下這10個大字:

恒生 — 理財創富、專注為你

大家不要小看這些廣告,聽一次沒事、聽十次便會出大事,因為它會在你腦袋裏為植入一個「短路」,一想起要「理財」、「創富」,便會想起「恒生」,還會想你它會「專注為你」;走入恒生分行,大家會想起「理財」、「創富」、「專注為你」,而不是信用卡、存款、Teller哥哥姐姐。

大家又冷靜一點、想一下,恒生的投資產品比滙豐多嗎?收費比小銀行低嗎?RM們又真的比較專注為你嗎?

儲錢很難嗎?需要我幫忙擺佈一下你的「心理帳戶」嗎?

首先跟大家說一個故事、問2個問題:

1. 假設你提前買了一張價值1,000元的音樂會門票,可是在出門前發現門票丟了,你知道現場仍然可以再花1,000元買到同樣的票,你願意去再花1,000元再買一張門票嗎?

2. 又如果你之前並沒有提前買票,在出門前發現不見了一疊1,000元的超市現金券,你還會繼續去買票聽音樂會嗎?

我想大部分人都會在前者放棄、後者繼續,可是都是不見了1,000元耶,這理性嗎?這便是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在發揮作用了,原來人對同樣的1,000元會有不同的態度,並做出不同的決策行為。

知道了這個,便解釋了為甚麼儲錢那麼難,特別是當你沒有一個特定目標的時候,因為同樣的10,000元馬上花掉的話,喜悅是即時和肯定的;相反把它存起來,喜悅卻是遙遠而且虛浮的。

那銀行其實很喜歡大家儲錢,怎麼辦?幫一下大家就好了,先要求大家設求一個目標,說100,000元就好了,為了去一次歐洲豪華遊,那然後每存1,000元便有一條Progress bar慢慢向前走,歐洲的美景便會出現1/100,或者存了30,000元便會出現商務客位機票,再多20,000元,便有五星級酒店,總之就讓大家「存錢」的喜悅能蓋過「花錢」,銀行便成功了。

Commonwealth Bank的Goal Tracker是國際間一個較為知名的案例,如果大家Miss了進度的話,它會提你;如果你花了筆大錢,我看Demo還會跟你說你下個月要再努力多少才可以追回進度(夠恐怖了吧)。

其他林林總總的應用

其實利用人作出抉擇時不理性的特點,並不是銀行或金融業的專利,只是銀行間(特別是零售銀行)產品高度相似、價格分野又小,便凸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

其他的應用還有Anchoring effect提供不全面的價格參考引誘客戶交易、利用人的慣性(Inertia)逐步轉換信用卡客戶至存款客戶再至投資客戶(哪怕價格和服務根本不吸引)、善用Affect heuristic的特點,故意在顧客發薪日前推廣貸款產品、發薪日後推廣理財產品等等。

下一次在選擇服務前,不妨想一下,銀行到底用了甚麼心理詭計令大家說「我願意」吧!

--

同步刊於經濟日報網上版。

關於華田:
兒時夢想做i-banker,結果做了bank worker,還要是retail那種。過去在各大小銀行不同部門流徙,叫人借錢、催人還錢、審批貸款、出股票app、出借錢app、出信用卡、廣告策劃、銷售管理、分行佈點、生物認證、電子排隊、機器學習、敏捷開發,到現在還未安定下來。不懂財經、不懂經濟,只想談一下「銀行」這回事。

--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可以 share 這個 Post, 留言, Like 我的 FB、關注我的 HKET 專欄,follow 我的 Medium 和 Matters、更可以課金支持我的 Patreon 哦 (超多獨家內容的)!

FB: 華田銀行 X 華田士多
HKET: wealth.hket.com/sraw116/
Medium: medium.com/@Watin/
Matters: matters.news/@watin/
Patreon: patreon.com/watin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華田兒時夢想做i-banker,結果做了bank worker,還要是retail那種。過去在各大小銀行不同部門流徙,叫人借錢、催人還錢、審批貸款、出股票app、出借錢app、出信用卡、廣告策劃、銷售管理、分行佈點、生物認證、電子排隊、機器學習、敏捷開發,到現在還未安定下來。不懂財經、不懂經濟,只想談一下「銀行」這回事。
  • 来自作者

雖然炒咗車,但仍然是非常高明的快閃存款小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