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杠精讲逻辑,认真你就输了。
昨天,看到Papi的一个视频,大体是用来讽刺和暗喻当下互联网环境里,但凡为某些事件发声,必然有”杠精“出来挑刺。
视频描述的故事发生在办公室,起因是Papi说了一句:“新来的同事穿的西装不错。”
结果,其中有一个同事回应道:“ 你是在影射别人穿西装就不好看吗?”
结果,papi酱饰演的老好人角色,生怕被同事误会,试图解释,怎料解释越多,遭到同事们的攻击越多。总之,总有人能从她的善意解释里,挑出刺儿来攻击她。
随后我把这个问题抛到我的社群里,问大家:“如果你是Papi,你面对同事这种”挑刺“的行为会怎么做?”
其实Papi在视频中饰演的角色是现实社会里绝大多数人都会展现的角色,要么急于解释,要么乖乖闭嘴。其背后的心里都是不想惹是生非,息事宁人,尤其是在悠久的“忍”字当头的文化熏陶下,以强硬的态度敢反击回去的永远是人群里的极少数。
群里有一个朋友的回复印象还是蛮深刻的,他说:
随后,他举了一个问答游戏中简单地案例:
总结一下,他的观点,说白了就是「遇到杠精,别用逻辑」。
后来,我也问了下男朋友,因为我比较好奇外国人对于“杠精”这种行为,会采取怎样的回击方式,于是他给出了他的回答:
“我在讨论新来的人,而不是其他人,所以请闭嘴,并且不要改变谈话主题,让我们继续欣赏新同事的西装多么好看。”
不是开玩笑:
“如果我告诉你,你穿这件西装看起来很丑,照你的逻辑,难道意味着其他人穿这条西装就都很好看了???不,这只意味着你穿这条西装很丑。”
拆解下他的「破题思路」,说白了就是两个技巧。
一,不给对方转移和发散话题的机会。二,利用对方的思路,逆向思维回“怼”对方。
这两种模式基本都能达到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选择闭嘴的目的。
02
前两天,丁太昇发了一条微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疫情爆发期间,互联网出现的「抬杠」现象比往年不知道翻了多少倍,而许多人对于事件的评价都饱含着激烈的情绪、愤懑、甚至是谩骂、攻击。
包括我自己,从不会主动去做“拉黑”、“举报”等行为,今年被我“拉黑”、“举报”的人大概也有几十个了吧。
我自己都忍不住开始反思自己这种举动,我自认为自己是个性情比较温和,不太愿意去跟人争锋相对,锱铢必较的人,心平气和的去谈一些事情,发现总有人能变着法来挑你刺,你跟人细细拆逻辑,甚至解释真的没有半点用处。
所以,对我而言,如果遇到侮辱人格的过分言论,我二话不说,反手一个举报,都不需要怼了。
一定要学会避免将时间和情绪浪费在不必要的人身上。
03
部分人在开始针对不同“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时,其实完全是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在开启“抬杠”模式了。
之前,在社交平台疯传的一张图,就极好的解释了这种心理效应。即便是人们在看到这张图时,照样有80%以上的人,会认为自己绝对不是处在“愚昧山峰”上的那群人,但这张图里处于「愚昧山峰」的人,恰恰占到了80%以上。
因此,即便是那么直白的图形,人们对于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旧是参差不齐的,更何况是去解读一些社会上复杂的议题呢?
对于我的读者,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自身是具备较好的逻辑和素养的。因此,当你们面对跟自己声音不同的意见时,可以去采取两种方式:
1、节约注意力,选择无视,不要将过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重要的人或事上。
2、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说,或许能帮你开拓其他思路。
南京大学的教授提到那句:价值观的厮杀,比疫情残酷的多。
能容忍不同声音和观点的社会是一个真正开放社会的标志,也是社会在进步的表现,百家争鸣的盛况恰恰诞生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家和千古绝唱的名言。
我心里也很清楚,有时候我写的文章里某些观点未必与你们一致,毕竟我也偶尔会因为自己的表达,被很多路人甚至之前的粉丝“怼”过。我经历过别人发来一句“取关”,也经历过他人的“辱骂”。
但我也明明白白的知道,总有一些朋友,即便在看到我的观点或许与他们想法不一致时,依旧愿意阅读并保持对我的持续关注。你们或许是跟随者,但同样是我的朋友,陪着我一路走到现在,其实就「心量」而言,我相信你们一定是超过了很多人。
在这里,想对你们说一句谢谢。
04
文章写到这里,我并不想用“杠精”两个词,毕竟这两个词是略带侮辱意味的。即便真的是“杠精”,我都会有一种同理心在里头。
我知道这类人往往会受限于自身的经历或者教育水品和背景,导致出现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极强的言语上的好胜心
其二,错误的逻辑和思考方式
因此,你会发现他们常常会用疑问句或者反问句开始话题,当你试图回答对方的问题时,你会先指出他逻辑上的错误,但正是因为他们认知上的局限性,即便在你指出后,他们也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提问方式是有问题的,再加之好胜心,那么最终结果就是,他认为你答非所问。
所以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建议:
1、如果你不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存在不合理,那么停止争论,节约注意力。
2、如果对方是你不可避免的接触对象,比如同学、同事等,当对方故意跟你抬杠时,直接用强硬的口气将话题拉回本身,或者在对方抛出的问题上,干脆顺着对方的“逻辑”继续逆向思维,然后让他闭嘴。(避免用自己的逻辑去劝说对方,因为没用。)
最后,不要去过度扭曲和解读一个观点,也不要去挑剔和放大一个观念,少些战队、少些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人会变得快乐不少,至少不会显得愚昧。
———— 💗 Follow me ——————
公众号:范米索(思维方式、效率工具、免费电子书)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碎片化思考、照片、生活方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