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歷史中“被不測分割的人們”——李繼忠“通向深海的狹道”展覽
李繼忠「通向深海的狹道」 日期:3月7日至3月29日(周二至日) 時間:下午1時至晚上7時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6樓 項目網頁 Project website: http://www.leekaichung.com/narrow-road-to-deep-sea
好久沒去富德樓,很懷念之前在流動共學讀資本論,每兩週去一次的那兩個月,竟然是一年半之前了,讀書小組的朋友們在一次頗有意義但遭審查暴露的實踐調研之後,也再沒有怎麼碰過面,之後頻發的社會運動也讓大家轉移了很多關注視線,每個人的想法和實踐想必都不太一樣,又回到本就疏離而繁忙的日常軌跡,未必交集。樓下的那家口感很棒的台灣養心面,也不知什麼時候全面結業,不明原因。我對香港的地景記憶,似是懸浮在一座海底有火山緩慢噴發的海面之上,每次沉潛露頭都發現周邊的海水密度變化,更沈重,但卻更利於漂浮,只是不知所終。
阿忠的展覽在6樓,同一個空間上次看過Writing Machine Collective的一個展覽“假如速度與跑姿換腳幅度無關”,那時房間裡面佈滿了自製的電路,電路驅動黑白投影,手動按下電路開關後的梭梭電流聲讓身體為之一震。這樣的身體感觸,在進入鋪著藍色塑料布的展覽房間時再次被接通,“通向深海的狹道“,是藝術家研究二戰日據時期的粵港人口遷徙系列創作的第二部分,聚焦在以人體實驗而臭名昭著的廣州南石頭難民營。從小在內地經歷愛國主義教育,對日本侵華戰爭種種殘忍行經似乎並不陌生,但這種歷史記憶與思考卻仍是抽象和符號化的,“鬼子”是一種敘事原型,一種非人化的邪惡代表,而受其壓迫的可憐的人民,排除戰士、漢奸之外,就是無辜的受害者了,同樣在歷史故事中以高度抽象化的身體和面孔出現,同為教材與教具。
在尋跡檔案史料,親赴歷史地點之後,阿忠所做的並不是將歷史數據可視化(一種愈加流行普遍的媒體作法),抑或是企圖去追責和控訴,而是一種更艱難的以自身軀體與感官為幕布的投射與演繹。雙頻視頻《長夜將盡》編織出兩個南石頭難民營親歷者的彼此慰籍,舌頭被一節一節砍去,皮膚被慢慢燙萎,被沾染瘧疾的蚊子叮咬...戰爭的瘋狂以科學的名義被冷靜的執行,被拋置其中的裸命在他的想象中仍有機會相遇,在徹底被碾碎之前一起被日軍的煙花片刻點亮和釋放。與愛國主義情懷中大肆渲染的激情向死不同,他所看到的是苦難中仍留存的一種柔弱但堅韌的人性微光,而跨越時空的接續,竟有一絲浪漫。這種浪漫還體現在藝術家以自己的身體置入一種歷史再造的場域去感受與行動,當提到實驗中的灼燒時,他拍攝自己佈滿紋身的手,在另一部錄像中,他去往日本新宿戶部公園——當年日軍人體實驗室的其中一處遺址,在公園遊人的自矜或漠不關心中去自掘墳墓,像許多難民曾被迫那樣做的一樣。阿忠不僅是展覽空間編排的高手,斗室之中,幾個作品之間的聲音此起彼伏,光影互相映照,他也擅長時空剪輯,身份互換,由曾參加日本學運的日本老人將南石頭難民營流傳出的打油詩唱成演歌,讓日本友人演繹戰時年輕香港女子在剪髮扮成男裝逃難之前抽最後一根菸,以地理邊界劃分的身份和身體政治被模糊。
還有一層微妙之處,是“香港人“語境的挪用,南石頭難民營的建立源於二戰時廣州被日軍佔領後,大量廣東難民逃入香港之後的香港人口暴增,日軍企圖減少香港人口而出台歸鄉政策,將50-80萬香港難民,包括部分祖籍在廣東的香港原居民以欺瞞的手段遣返回鄉,不少喪命於途中的汪洋大海和南石頭難民營。看到幾篇展覽的評論,都將這批歷史難民直接寫作“香港難民”、“香港人”,其中一篇也和當今的反送中運動相關聯,形容是歷史上的“送中”,卻並不計較事件中的身份邊界錯位,與當下對於身份的敏感和條分縷析形成映照。阿忠在採訪中也不諱言歷史中的暴力遷徙與當今香港地的飄零對他創作的啟發。站在宛若海洋底色的藍色塑料布之上,跟著日本/香港/廣東女子吐納香煙之際,我感到的是作品對於地理戰爭和肉體戰爭絕對性答案的拒絕與虛擲,在注定面目模糊的歷史中,任何邊界分明的的敘述都恐怕是無力且徒勞,但藝術與人性的靈光,讓我們處於現在時的島嶼之上,看見那些曾經“被不測分隔的人們(To those who parted by unexpected fate)”,一如阿忠在作品中寫下的。
—————————————————————————————————————————
藝術家同時在徵集相關歷史親歷者的參與,以下摘自藝術家項目描述: “如閣下認識二戰時期(1942至1945年間)被遣送與囚禁於的廣東南石頭難民所(當時廣州省城以南,現廣州城內)的香港難民,不論是當事人、親戚、第二或三代,歡迎聯絡本人(聯絡方法在以下的Google form 中),本人希望相約訪談,形式等具體細節可共同協商。因為很有可能大部分當時倖存的香港難民在當地定居,甚至遷移到廣東省以外的地區,所以公開徵集同時會在廣州以及廣東省各地方進行。“ 公開徵集google form網上表格: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X8jCV1hhq7_20PmvhDPmuWaqVGdiqDbPmbJRHr_QvC_nQmQ/viewform?pli=1&fbclid=IwAR0Lnk7J0G0pPAfXUQHzQHZvVZd-cMVjfsmGIrb18ElcrzGu9FGJXy9c5Gc 電郵:archiveofthepeople@gmail.com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