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日誌 Day6:序《地下文學:2023 年度自選》
與搬家公司的員工道別,我看著白色貨車駛離。道路兩側有櫻花盛開,眼前的景象讓我想起電影《四月物語》的開頭,不,簡直與電影裡的場景無異。這裡並非現實的城市,而是一座虛擬之城,城市的構造來自居民的創造與記憶。
回到新住處,我看著成堆尚未拆封的紙箱,感到一頓煩躁,決定擱下眼前的雜亂出門。檢查了一下從舊城帶來的腳踏車是否有上鏈,我騎向約十分鐘車程的區公所。
區公所乾淨明亮,讓人難以想像此處會發生任何無法預測之事。入住手續也在毫無意外的情況下完成。「歡迎來 Matters.news 馬特市!」公務員交給我一袋入厝禮,裡面放著抽取式面紙、冷錢包等日用品。
回程途中一塊招牌引起了我的注意:「地下文學」。是書店?咖啡店?還是酒吧?按捺不住好奇心的我停好腳踏車,進到台北溫州街書店般通往地下的樓梯,兩側貼滿樂團與電影海報。
地下室的光線昏暗,裝潢如同蘇聯電影中會看到的文人秘密集會場所。人們拿著啤酒瓶、高腳杯或一根菸談笑,看上去已經認識許久,黑膠唱盤小聲播放著Gene Ammons的Angel Eyes。我問了身旁的人今天有什麼活動,他的頭頂上浮現一串文字:「@Jennifer話很多 」。
@Jennifer話很多 告訴我這裡是每月舉辦一次的地下沙龍,由社團成員輪流當主持人,引導成員就選讀作品發表意見,而今天選讀的皆是成員自作。此刻主持人站上台拍了兩下手,宣告沙龍正式開始
五位作者圍坐在空間的正中央,輪流發表作品:首先是@安叄 ,〈非昌普島上的圓石〉中的都會符號、對當代群像的深刻觀察讓我印象深刻;〈清道夫〉有電影《遊戲時間(Playtime)》與SCP基金會般的開頭,絕望的故事中卻偷渡了瞬間的短暫救贖。第二位是@Chin ,〈皮囊〉裡「自由之城」與「輕鬆之地」的寓言,是20世紀至今不休的政治論爭,也許,我們無論如何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那晚 Cette soirée là〉將巴黎夜晚的異國男女情愫描寫得鉅細靡遺,一場終會醒來的夢,抑或能夠不醒。
第三位是剛才與我談話的@Jennifer話很多 ,〈從母姓〉由台東返鄉故事帶出敘事者與主流價值觀的差異,不過如同其中寫的:「時間都將馴服」,在時間面前,一切都會化為日常;〈我們能不在迷宮裡迷路嗎〉寫旅館上班的諸多荒謬劇,荒謬實由無奈積累而成,眾人成為劇場外的演員;〈會議紀錄〉由一場火鍋聚會帶出錯綜複雜的辦公室生態,與前一篇同樣令人折服於作者的RAM容量。第四位是@寧想白 ,〈印記〉有著大量問句,以控訴的口吻訴說敘事者的家族故事,比起聽一段小說,我更像是親臨在美國看過的那些Open Mic現場。最後一位是@Shawn ,〈我親歷的傳銷〉寫實描述了敘事者誤闖邪教般的傳銷現場;〈一個幻想聯姻移民的男人〉維持前一篇的文風,寫一名不斷想靠著婚姻移民國外的友人,諷刺如巴爾札克的小說,離奇卻真實。
沙龍進入第二階段,其餘成員開始加入討論,逐一舉手講述對於上述這些小說的看法,他們分別是:@Jeger 、@裸子 、@Arielsakura 、@文生 、@由羽禾 、@塔拉拉 、@Lola 、@阿川 、@喬安納 、@Jeffrey 、@偏門研究員 KUN 、@陽燼 、@MaryVentura 。因為有討論,此處才能被稱作沙龍。
這些創作者原先是在網路寫作平台認識,一起催生出這場沙龍。「網路文學」起初被視為前衛,到後來一度被貼上「庸俗」的標籤。而今日,紙媒的神聖時代已經過去,網路不再前衛或庸俗,而是日常,它就只是網路——它存在於那裡。人類總是不會滿足於日常,於是我們開始有了IPFS、Web3、NFT等詞彙,對於創作者,尤其是從事寫作的人來說,這幾個詞彙最迷人的共通點莫過於:永久。
從事活字文學之人多半嚮往永久,然而這場關於永久的沙龍,談論本身卻停留於瞬間,只發生於當下,而這正是沙龍的魅力。@Jennifer話很多 說他們打算將這場沙龍的談話放到網路上出版,問我能否幫忙寫序,我當然馬上答應。
我,一位馬特市的新市民,最近因工作而不得不閱讀大量文字,終於在這個地下沙龍久違地感受到聽故事的樂趣。此刻有人起身換了黑膠唱盤,我喝完酒瓶中最後一滴紅酒,不得不動身回到住處,繼續面對那些紙箱。
2023.04.01 Matters 馬特市
領取《地下文學:2023 年度自選》電子書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