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2023年,有些生命離開了,讓我們念記這些逝去的名字,他們將如消逝的星光,在千萬年後再次到訪地球,我們亦將再重聚。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虛詞編輯部

2023年,有些生命離開了,讓我們念記這些逝去的名字,他們將如消逝的星光,在千萬年後再次到訪地球,我們亦將再重聚。

顧嘉煇 1931-2023 香港音樂家

「其實最多謝嘅,係你哋鍾意我啲歌就真。」

顧嘉煇被視為香港早期粵語流行曲的奠基者之一,70至80年代寫下了逾千首歌曲膾炙人口的代表作,與黃霑、鄭國江、鄧偉雄等填詞人合作無間。

顧嘉煇於1953年開始學音樂,在1960年代初,在本地爵士音樂圈已頗有聲名。1961年他獲《下節拍》爵士音樂雜誌捐贈獎學金,往波士頓進修音樂。同年,他參加邵氏《不了情》的作曲比賽,創作了由顧媚主唱的處女作《夢》,正式展開其音樂生涯。顧嘉煇曾自言「無音樂就變得好悶,因為我差不多大部分(人生)都與音樂有關,可說是沒有音樂就沒有我。」他的音樂兼容中西,在流行曲中創作中國風格旋律,句構卻豐富多變,代表作包括:《啼笑因緣》、《田園春夢》、《狂潮》、《心有千千結》、《近代豪俠傳》、《陸小鳳》、《家變》、《奮鬥》、《倚天屠龍記》、《親情》、《獅子山下》、《網中人》、《京華春夢》、《輪流轉》、《上海灘》、《倆忘煙水裏》、《萬水千山縱橫》、《今晚夜》、《忘盡心中情》等等。

顧嘉煇自1990年代起就淡出樂壇,並移居加拿大過退休生活,除了間中回港出席音樂會外,亦重拾少時的繪畫興趣,曾回港舉行畫展,更於80歲高齡舉行12場紅館演唱會「顧嘉煇榮休盛典演唱會」後退休。2023年1月3日,顧嘉煇於溫哥華逝世,享年92歲。

劉紹銘 1934-2023 香港作家、翻譯家、學者

「我從事翻譯最主要的動機就是我認為 “A translator lives a borrowed life.”(一個翻譯者活在借來的生命裡。)」

劉紹銘是著名中國當代文學學者、教育家、翻譯家和作家,致力於中國當代文學保存、傳播和研究,在翻譯和跨文化傳播領域貢獻巨大,以翻譯《1984》、《動物農莊》聞名。

劉紹銘家境清寒,自香港聖類斯小學部畢業後即告失學,後任職印刷所學徒和書局售貨員,考入台灣大學外文系,並期間與白先勇、陳若曦等同學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劉紹銘後於美國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並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和香港嶺南大學任教。他與旅美學者夏志清相熟,歷年來翻譯《中國現代小說史》、校訂《中國古典小說》、《夏志清論中國文學》等夏志清經典著作。他對張愛玲小說亦有深入研究,曾出版三本專著。此外還以二殘、袁無名等筆名,出版三十多本散文集,其中以《吃馬鈴薯的日子》和《二殘遊記》最為知名。

劉紹銘於1984年受《信報》邀約連載翻譯《1984》,同年由台灣皇冠出版社集結譯文成書。藉《1984》出版70周年,2019年他再執筆校對《1984》譯本,並於同年由中大出版社出版。他在譯者前言提到,「以誠惶誠恐的『使命感』從事的,只有《1984》」,也曾在訪問中表示「極權若是去到盡,1984就會發生」。劉紹銘於2004年榮休,此前服務嶺大逾十年,直至2023年1月4日,劉紹銘離世,享壽89歲。

松本零士 1938-2023 日本漫畫家

「夢想不會背叛時間,時間不會背叛夢想。」

松本零士是日本著名漫畫家、動畫家,其代表作品包括《銀河鐵道999》、《宇宙戰艦大和號》、《千年女王》等等。當中《宇宙戰艦大和號》是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動漫系列之一,以嚴肅的主題和複雜的故事情節為主軸,在播映後大獲好評,從而引起了科幻動畫片的熱潮。其後改編成電影作品,亦廣受國內外的觀眾歡迎。

原名松本晟的松本零士,1938年生於福岡縣久留米市,六歲開始繪畫,九歲因為接觸到手塚治虫大師的作品,展開他的漫畫之路,1954年以十五歲之齡在雜誌投稿漫畫,首部作品《蜜蜂的冒險》榮獲第一屆「新人王」獎。除了科幻漫畫外,松本零士也繪製過各類型的漫畫,包括少女漫畫、戰爭漫畫和動物漫畫,並積極參與動畫製作。1957年,松本零士於《少女》雜誌發表《黑色花瓣》,其後轉戰青年漫畫界。1974年松本零士接手製作《宇宙戰艦大和號》的電視動畫,描繪為拯救地球的滅亡危機,將沉睡海底的戰艦大和號,以外星技術改造成宇宙戰艦,抵禦外星帝國的侵略。早期並不受市場青睞,到完結以後的重播才掀起熱潮。

1977年,松本零士在雜誌開始連載《銀河鐵道999》,作品連載期間被製作成電視動畫及劇場動畫,同樣大獲好評《銀河鐵道999》與《宇宙戰艦大和號》亦同被視為日本動畫黃金時代的代表作。1980年,松本零士創作的《千年女王》,也成為他的另一部經典作品。

松本零士於2023年2月13日因急性心臟衰竭去世,終年85歲。松本零士的工作室董事長兼其長女松本摩紀子,形容父親「展開前往星之海的旅程」,並引用松本零士生前最愛的一句說話:「在遙遠時光之輪的接續處,我們會再次相遇」。

大江健三郎 1935-2023 日本作家

「辛辛夷花在風中搖曳

畢業了 再見


將來我們若相逢

你能認出我嗎?

我能認出你嗎?」——《寬鬆的紐帶》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當代著名存在主義作家,亦為日本戰後文學旗手,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川端康成後第二位日本人得主。他著有《個人的體驗》、《廣島札記》、《聽雨樹的女人們》等名作,其中《個人的體驗》以智能障礙的兒子為藍本,書寫面對生命難題的道德掙扎和救贖。

大江健三郎早年喪父,經歷二戰戰火,於1954年考入東京大學,開始創作散文、小說與劇本等不同類型的作品,大學期間專攻法文,受到沙特、卡謬等法國大作家影響。當時他備受文壇矚目,1958年以自身戰爭經驗,寫成長篇小說《毀芽棄子》,同年又以短篇小說《飼育》拿下芥川賞,被視為戰後日本文壇的新星。1960年代,日本正值戰後社會運動,他與石原慎太郎、武滿徹、谷川俊太郎等知識份子,組織社團反對日美安保條約,又在《文學界》雜誌連載以反戰為題的小說《青年之污名》。1964年4月,於《世界》雜誌連載《廣島札記》奠定其文豪地位。

1994年,大江健三郎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指出其文學成就在於:「存在著超越語言與文化的契機、嶄新的見解、充滿凝練形象的詩這種『變異的現實主義』,讓他回歸自我主題的強烈迷戀消除了語言等障礙」。晚年他仍勤於寫作,著有《被偷換的孩子》、《愁容童子》、《別了,我的書!》,於2009年出版《水死》,構思源自於亡父在二戰末期遭遇洪水死亡的經過。

2023年3月3日凌晨,大江健三郎因衰老離世,享年88歲,其最後一部小說《晚年樣式集》早於2013年由講談社出版,惟中譯本在大江過世後才在內地出版。

坂本龍一 1952-2023 日本音樂人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

抗癌多年的日本音樂巨匠坂本龍,2023年3月28日在東京都內的醫院離世,享壽71歲。在其訃告上,以他生前最喜愛的句拉丁文格言,「Ars longa,vita brevis」(藝術千秋,人生朝露)作為他一生的結語。

人稱「教授」的坂本龍一,1952年出生於東京,並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主修電子音樂及民族音樂。他在1970年代大學期間開始音樂生涯,與細野晴臣以及高橋幸宏組成殿堂級電子樂團 Yellow Magic Orchestra(YMO),成為亞洲電子迷幻音樂的先驅。1984年他為電影《戰場上的快樂聖誕》(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創作電影配樂,成為經典的配樂作品。1987年他為電影《末代皇帝溥儀》創作的配樂更奪得奧斯卡獎項。他憑該片亦獲得了金球獎、葛萊美獎等國際音樂獎項。1990年他為電影《遮蔽的天空》所作的配樂,令他再度獲得金球獎最佳原創配樂。

坂本龍一在2006年成立全新音樂品牌「commmons」,2009年2月出版第一部口述自傳《音樂使人自由》。坂本龍一生前曾兩度患癌,2014年他罹患咽喉癌,並在2017年上映紀錄片的《坂本龍一:CODA》中,紀錄了他於2012年至2016年間作曲與為電影配樂的生活,以及他從鼻咽癌中康復過來等經歷。後來在2020年6月他再被診斷罹患直腸癌。儘管晚年一直與癌症搏鬥,但坂本龍一依然全身投入音樂創作,去年臨終更推出全新專輯《12》,以12首樂曲慶祝自己的71歲生日。由其兒子執導,近日上映的《坂本龍一:OPUS》,紀錄病重的坂本龍一坐在鋼琴前,演奏二十首經典曲目。是他離世前幾個月,為世界作的最後一場演奏。

吳耀漢 1939-2023 香港男演員

「當你決定要演戲的時候,要用盡100%、200%功力去做。這可能是你畢生的一個機會。」

吳耀漢是香港其中一位膾炙人口的笑匠,他憑「鞋抽」與卡通化的醜男模樣成功入屋,最為人熟知的角色是「五福星」系列的「死氣喉」及「大山地」,更曾在戲中全裸施展「隱身術」。70年代入行的他,很快就由電視台進軍電影界,1875年創立先鋒影業公司,兼任演員及製作人角色,1977年更於《點只捉賊咁簡單》、《發錢寒》與《面懵心精》擔正主角,後兩部包辦該年本港華語片票房的冠、亞軍,晉身賣座紅星之列,後亦曾於亞視主持《吳耀漢搞搞震》,將外國偷拍整蠱節目模式首度搬演至香港,為人津津樂道。

吳耀漢在戲中的形象多是貼地麻甩,現實中的他卻是富家子弟,為九巴及九龍殯儀館創辦人吳海霖的兒子,曾遠赴英國留學,1996年他舉家移民英國,過著半退休生活,但也不時回港以配角或甘草演員身分過戲癮。2013年他復出接拍《殭屍》,2019年出席電影《如珠如寶》首映禮時,在訪問中透露自己換上腎衰竭,2023年4月9日於香港逝世,享壽83歲。

朱銘 1938-2023 臺灣雕刻藝術家

「我沒有甚麼特殊的技巧,我只是刻到讓自己感動叫絕為止。」

朱銘是臺灣當代雕刻大師,亦被視為臺灣鄉土運動代表性人物,他創作多個系列雕刻,包括「鄉土」、「太極」及「人間」系列,其中置於中文大學的《仲門》為人熟知,其他作品亦獲獎無數,備受國際認可。

朱銘年少時向雕刻師李金川拜師機會,三年多後出師,至30歲由工藝雕刻轉向藝術創作。1968年向臺灣著名雕塑家楊英風求師,楊英風教他「拋開形式,擺脫寫實,保留神韻」,從此擺脫昔日風格,嘗試不同形式和技法。早期朱銘運用生活中素材創作,作品充滿草根趣味。

1976年,朱銘在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首次展出木雕作品,其中作品《同心協力》被列為當時臺灣鄉土文化運動代表。朱銘於同年5月獲中國文藝協會第17屆文藝獎章,9月獲第14屆十大傑出青年,12月獲第2屆國家文藝獎,斬穫甚豐。在楊英風鼓勵下,朱銘開始練太極拳,並以太極作為創作題材。1977年,朱銘攜「太極」系列赴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獲當地高度評價。「太極系列」的著名作品有《單鞭下勢》,其銅像版本後來進駐香港交易廣場,寓意營商剛柔並濟、攻守兼備,而《仲門》則是中大著名地標之一。2005年發表「人間系列-三軍」作品,包含了抗戰英雄、現代的陸、海、空三軍四種主題,創作時間歷時四年,共計三百餘件作品。

2011年朱銘曾到香港中文大學發表「藝術即修行」演講,分享創作《仲門》的故事和經歷,亦獲頒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23年4月22日晚上,朱銘於臺北市住家自縊,疑似因久病厭世而輕生,享壽85歲。

萬瑪才旦 1969-2023 藏族導演、編劇、小說家

「如果我告訴你我的夢,也許你會遺忘它。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那也會成為你的夢。」——《撞死了一隻羊》

萬瑪才旦是著名藏族導演、編劇、小說家,由2002年的首部電影《靜靜的嘛呢石》開始活躍至今,因2018年的《撞死了一隻羊》正式走進香港觀眾視野。可惜才53歲的他於2023年5月8日因急病離世,讓人神傷。

萬瑪才旦生於青海,熱愛藏語文學,1991年開始以藏漢雙語撰寫多本獲獎小說,2002年他攻讀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生涯裡共執導14部作品,很多故事均取材自其成長經歷,刻劃了藏族傳統文化、宗教與現代、世俗生活之間的衝突。他的作品在中國現有市場體制下發行,往往要經歷嚴格及漫長的審查,他生前最後一部問世的作品《氣球》,以針對中國一孩政策為題材。2022年,他完成了第八部藏語電影《雪豹》的拍攝,預計2023年上映。最新作品《陌生人》在今年三月底殺青,成為他的遺作。

早前夏日電影節特意籌辦萬瑪才旦的作品回顧展,場刊介紹中形容他為藏語電影第一人,「為西藏電影界開天闢地,拒絕被外人奇觀式描繪,由本土民族視野出發,於藏地以純藏語拍攝,呈現真實藏人的生活困境。其樸實而富詩意,亦飽含人文關壞的電影驚豔了國際舞台。」

林文月 1933-2023 台灣學者、翻譯家、作家

「人人都不免於走過長長的隧道,所有舊歡新愁的種種,也必然一一通過隧道,復又一一消失其間。 」

林文月是臺灣當代重要散文家、學者、翻譯家,主要研究六朝文學與中日比較文學,並致力於翻譯日本古典文學名著。

她是史家連橫的外孫女、前副總統連戰的表姊,出生於上海日本租界,幼時接受日本式教育啟蒙,小學六年級遷居臺灣後才開始接受中文教育。後於國立臺灣大學取得中文系學士、碩士學位,亦於臺大任教,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柏克萊大學客座教授。

林文月專攻於六朝文學、中日比較文學等領域,因研究白居易對平安朝文學影響,她在撰寫論文時,開始了《源氏物語》翻譯,獲得國家文藝獎翻譯成就獎肯定。其後陸續翻譯《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十三夜:樋口一葉小說選》等,因其在翻譯日本古典文學作品的諸多成就,日本東亞同文書院特頒贈紀念賞。其著作跨及論述、散文與傳記,著有《京都一年》、《讀中文系的人》等,尤其《飲膳札記》記錄其在家宴請文友的故事,為臺灣飲食文學先驅之一。林文月文字婉約清暢,淡雅純厚,白先勇稱其散文「筆意清暢,風格醇厚,寓人世的悲憫欣喜於平淡之中,字裡行間輻射溫暖與智慧的光芒。」

1993年從臺大退休後,移居美國,繼續其寫作生涯,筆耕不綴。直至2023年5月26日,在美國加州奧克蘭病逝,享壽90歲。

馮建中(John Fung)1953-2023 香港攝影師

「我十分慶幸有此生命,可以享受與分享所見的一切,藉著照片去關心與祝福。」

香港著名攝影師馮建中(John Fung),在文化界中被公認為「最有型」、「特立獨行」的藝術家,八十年代舉辦了多個攝影展,後於《壹週刊》、《明報週刊》任職新聞攝影師。2004年他辭職投身志願組織當義工,曾被香港樂施會及綠色和平邀請成為義務攝影師,拍攝因海嘯被破壞的地區,並前往非洲及東南亞等地作記錄。多年來他持續關注森林過度開發及全球暖化等災害問題,作品曾於世界各地不同地方展覽,並被私人和博物館收藏。

馮建中1953年生於非洲馬達加斯加,13歲時與家人回到亞洲,在澳門接受教育後在香港定居。他從事過多種行業,包括演員、地盤散工、開餐廳、製造電燈等。馮建中形容自己是一名街頭攝影家,常拍攝被人遺棄的人、流浪漢和小孩,其作品充滿柔情又富於詩意,透露一點幽默,擅於以抽象、破碎、虛巧的畫面表現人生活的真實狀態,從而反思社會現象。他最好一本出版的攝影集是2021年出版《光是看見》,他在書中顯示自己不同階段的藝術實踐,並形容「生命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在地球上出生,流浪,直到死亡」,更寫上「我十分慶幸有此生命,可以享受與分享所見的一切,藉着照片去關心與祝福」。2023年6月9日,他因腦炎產生併發症離世,享壽70歲,回歸他所愛而敬畏的自然之中。

黃永玉 1924-2023 中國畫家、詩人

「明確的愛,直接的厭惡,真誠的喜歡,站在太陽下的坦蕩,大聲無愧地稱讚自己。」—— 黃永玉《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

中國著名藝術家黃永玉,一生多才多藝,其創作包括木刻、版畫、油畫、國畫、雕塑、散文、詩歌、劇本、小說等等,其中以其畫作最為人熟知,是當代中國文化界地位崇高的國寶級藝術家。

黃永玉是土家族人,1924年出生於湖南省常德縣,其家境困苦,年少時四處流浪,自學畫畫和木刻,並以繪畫及木刻謀生。在少年時期便以出色的木刻作品蜚聲畫壇,被譽為「中國三神童之一」。黃永玉與妻子曾在1948年短暫移居香港,任職《大公報》和《新晚報》,並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黃永玉在香港時亦曾任電影編導,創作電影《海上故事》、《兒女經》劇本。

返回北京後,黃永玉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在1956年出版《黃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詩瑪」,轟動中國畫壇。此後黃永玉開始學習國畫,專注水墨畫的創作,並與荷花結緣,繪出大量以荷花為題的作品。黃永玉的代表作品亦包括在1980年設計生肖郵票《猴》,成為集郵界的神話。在2017年,一版猴票拍出了201萬元人民幣的天價。

在木刻、繪畫以外,黃永玉自30年代起便開始文學創作,並開始寫詩。60年代黃永玉曾以「動物短句」形式創作,為每隻動物寫一句話,再配一幅動物畫,圖文相映成趣。在1979年完成了長篇散文《太陽下的風景》,其文學作品包括《永玉六記》、《吳世茫論壇》、《老婆呀,不要哭》、《這些憂鬱的碎屑》、《沿着塞納河到翡冷翠》、《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等等。

黃永玉在2023年6月13日逝世,享年98歲。在他的遺囑上,他表明希望離世之後,將遺體進行火化,「我希望我的骨灰作為肥料,回到大自然去。」

李玟 1975-2023 美籍香港女歌手

「力量,勇氣和勇敢,是我們面對生活最智慧的態度。」

美籍香港女歌手李玟,有「動感天后」、「華人之光」之美譽,是首位進軍美國歌壇並於全球發行英語唱片,以及登上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獻唱的華人歌手。她於7月5日因抑鬱症自殺離世,其生前控訴《2022中國好聲音》的錄音檔於8月流出,引起軒然大波。

李玟幼年於香港成長,9歲時與家人移民至美國三藩市。1993年她回到香港參加新秀歌唱大賽,其後簽約華星唱片出道,並在1994年在台灣發行首張中文個人唱片《愛就要趁現在》。在台灣走紅後,1997年她在香港發行首張粵語專輯《李玟COCO》,不過銷情並不理想。其後在1999生她發行了第一張英文專輯《Just No Other Way》,成功進軍外國樂壇,當中作品《Before I Fall In Love》,作為電影《落跑新娘》的插曲,使李玟成為首位同時進入MTV Asia Hitlist榜和Top 100 Asia Singles Airplay榜的亞洲藝人。而她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2000年她為電影《卧虎藏龍》演唱的歌曲《月光愛人》,不但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提名,更讓她得以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演唱這首歌曲。

2016年,李玟參加中國大陸的綜藝節目《我是歌手4》,並成為該節目首位非中國大陸籍冠軍。後來在2022年宣佈加盟《中國好聲音》擔任導師。在2023年7月,她被家人發現在家中輕生,搶求無效後逝世,轟動華語樂壇,甚至國際媒體亦大幅報導。直到8月,網絡上流出李玟生前的錄音檔,內容關於她透露擔任《中國好聲音》導師期間,因質疑賽制不公而被羞辱,痛訴目己「28年做一個歌手,站在台上被人侮辱。」錄音檔流出後,隨即引起網上熱議,大批網民為李玟抱不平,揚言要抵制《中國好聲音》。最終《中國好聲音》因此宣佈暫停播出。

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1929-2023 捷克裔法國籍作家

「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笑忘書》

米蘭昆德拉於2023年7月11日以94歲高壽離世,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昆德拉被譽為當代最有想像力和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著作風靡全球讀者,九十年代翻譯作引入香港,滋養著香港一代代文青。每年他都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大熱之一,但終其一生未有獲獎。

昆德拉於1929年的愚人節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1953年發表詩集《人:一座廣闊花園》開啟作家生涯。1967年,他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玩笑》,一年後爆發布拉格之春,因作品諷刺共產政權全面被禁,他亦失去大學教席。1975年他流亡法國,分別出版了兩部舉世知名的經典著作——《笑忘書》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並因在《笑忘書》中「侮辱捷克共產黨領袖」,被其祖國褫奪國籍,一直到2019年,捷克政府終重新授予他公民身分,但此時昆德拉已自稱為「法國小說家」。

昆德拉常以夾敘夾議的風格書寫,小說中曖昧的、辯證的哲學思考,有關輕與重、笑與忘的主題,以及最常被引用的名句「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都為極權統治下的人們帶來深刻的反思。

陳匡榮(Davy)1971-2023 香港音樂人、樂隊Anodize及LMF成員

「衝突 就會有好多種

夠膽同你撐 因為我地有種」

——LMF〈YYYY〉

人稱「大飛」的陳匡榮,是本地著名音樂人,樂隊Anodize及LMF成員。他自八十年代起活躍於本地獨立音樂界。本身在唱片碟鋪打工並自學打鼓,在1989年組成隊Anodize(亞龍大)擔任鼓手。在90年代以重型金屬、油漬搖滾的音樂風格推出四張專輯,成為當時舉足輕重的獨立樂隊。

Anodize在1999年解散後,陳匡榮再與友人組成樂隊LMF,以結合金屬、硬核、嘻哈風格的音樂,夾雜粗口的歌詞,在本地樂壇中異軍突起。陳匡榮在LMF擔任結他手,並負責LMF大部份歌曲的作曲與編曲,製作出不少為後世傳頌的經典作品,例如《大懶堂》、《WTF》、《揸緊中指》等等。

在獨立音樂以外,陳匡榮亦為主流歌手作曲、編曲及監製作品,當中最燴炙人口的作品當屬林憶蓮的經典歌曲《至少還有你》。他的作品亦包括張國榮的《午後紅茶》,陳奕迅的《心深傷透》、《還有什麼可以送給你》,盧巧音的《說夢》以及麥浚龍的《我們的末日》等等。

近年陳匡榮已從樂壇隱退,數年前曾在香港開設野武士燒酎吧,但最終不敵疫情而結業。去年他與太太一同移居日本。但自近月開始,他深受病魔折磨,曾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最初右胸部位有刺痛感覺,並在2023年8月6日突傳出死訊,享年52歲。

威廉・佛瑞金 (William Friedkin) 1935-2023 美國導演

「我認為自己無非是一位劇組工作人員,不過是收入最高的那一位。」

經典恐怖電影《驅魔人》(The Exorcist)導演威廉佛瑞金在2023年8月7日,因心臟衰竭與肺炎病逝,終年87歲。威廉佛瑞金被視為70年代荷里活最具冒險精神的導演之一,在1972年憑電影《密探霹靂火》(The French Connection)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等五個獎項。他於電影中採用快速剪切風格,以連串驚險場面,配合獨特的反英雄偵探形象,成為日後犯罪動作類型片典範。而威廉佛瑞金最著名的作品,則是經典恐怖電影《驅魔人》。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描述一位被惡魔附身的小女孩,她的母親為拯救愛女不顧一切,請來羅馬天主教會的兩位神父驅魔。電影獲得十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並獲獎兩項,亦是當年北美電影票房年度冠軍。《驅魔人》之後亦拍了多部續集,對流行文化有深遠的影響,亦引起諸多關於宗教的爭議,曾被《娛樂周刊》等媒體稱為「有史以來最恐怖的電影」。

威廉佛瑞金的作品還有《殺手喬》(Killer Joe)、《十二怒漢》(12 Angry Men)、《樂隊男孩》(The Boys in the Band)等等,其作品風格相當多元。在2013年他獲頒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其電影生涯備受肯定。

西斯托・羅利葛斯(Sixto Rodriguez)1942-2023 美國民謠歌手

I wonder about the tears in children's eyes

And I wonder about the soldier that dies

I wonder will this hatred ever end

I wonder and worry my friend

I wonder I wonder wonder don't you?

—— ‘ I wonder ‘

美國傳奇民謠歌手、紀錄片《尋找隱世巨聲》主角羅德里格斯(Sixto Rodriguez)在2023年8月8日逝世,享年81歲。羅德里格斯是出生在美國底特律的拉丁裔民謠歌手。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他開始在底特律的酒吧中演出,並被唱片監制賞識,在七十年代出版了兩張專輯Cold Fact及Coming From Reality。不過,他的音樂在美國無人問津,專輯的銷量慘淡,他只能離開音樂事業,在底特律擔任建築工人維生,過著低調樸實的生活。

出乎意料地,他的唱片輾轉間去到南非、澳洲、新西蘭等地後在當地爆紅。尤其在南非,他的歌曲更成為家傳戶曉的作品。他在歌曲中表達對社會不公的不滿、基層人民的生活以及對自由的響往,為七十年代的南非青年帶來極重要的影響,更成為他們在反種族隔離運動中的抗爭歌曲。不過羅德里格斯對此一無所知,直至1997年,他的長女在互聯網上看見介紹自己父親的網站,他才知道自己早已在國外成名。

羅德里格斯得知自己在南非的知名度後,在1998年前往南非巡迴演出,演唱會均座無虛席,南非的歌迷終能親眼目睹陪伴一代人成長的歌手演出。由瑞典導演Malik Bendjelloul執導,講述羅德里格斯的音樂生涯的紀錄片《尋找隱世巨聲》在2012年上映。電影從兩名南非歌迷遠赴美國尋找羅德里格斯的故事切入,帶出他傳奇的音樂人生。電影在2013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紀錄片的成功令羅德里格斯寫下的歌曲再次為人所熟知,更在全球造成熱潮。

林亨泰 1924-2023 臺灣詩人

「不必靠了一個特別理由來生活,

活下去本來就是不用藉口,

除非你侮蔑了它。

——〈生活〉」

林亨泰曾為臺灣詩壇「現代派」成員之一,後來成為「笠詩社」發起人之一,因精通日文而被稱為「跨越語言的一代」詩人,亦身兼文學評論家,其文學涵括現代主義、也連結鄉土、本土和臺灣意識,反映了臺灣詩史的走向。

林亨泰生於日治時期的彰化,受日本教育長大,早期開始寫詩,戰後於1946年考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49年推出首本詩集《靈魂の產聲》,以日文寫成,翌年畢業後任教於彰化北斗中學、彰化高工等校。1956年,與紀弦、覃子豪一同推動臺灣現代詩運動。林亨泰的詩作冷靜內斂,以精練詩風揚名詩壇,李魁賢認為他「以詩作實踐和示範,也以論文鼓舞和辯解」、「給臺灣的詩學建立許多資產」。其詩集有《長的咽喉》、《跨不過的歷史》等、詩論集《現代詩的基本精神:論真摯性》、教育論著《JS布魯那的教育理論》,以及譯有《保羅.梵樂希的方法序說》等。

他曾獲創世紀詩論評獎、臺灣新文學貢獻獎、臺灣文學牛津獎、吳三連獎文學獎等。2004年獲第8屆國家文藝獎時,經歷過日本的殖民統治到將近四十年的白色恐怖,他表示「這個世代必須生為非跨越不可的所謂『跨越的一代』,那是因為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出現了非跨越不可的鴻溝,我們別無選擇,只有將它跨越過去。」

晚年的林亨泰致力於文史工作,將畢生收藏的四萬本書轉成史料,寫成〈我們及我們的祖先〉、〈日本殖民地之下的大正經驗〉等家族史,惟中風後只能以日語書寫,由女兒翻譯成中文。2023年9月23日,林亨泰辭世,享嵩壽100歲,象徵臺灣文學史一段閃亮時代的結束。

王文興 1939-2023 臺灣小說家

我把每個字當音符對待,停頓的部分是休止符,而小說就是樂譜。

臺灣現代文學小說家王文興於2023年9月27日辭世,其代表作《家變》被譽為五四以來最偉大的小說之一,也是一代文青的現代文學啟蒙讀物。《家變》於1973年問世時,曾因作品內容「離經叛道」以及「怪異」文句引起爭議,但王文興卻認為這種文字只給少數「知音」讀。他的書寫以緩慢見稱,據說三十年前每天只寫30個字,《家變》寫了七年、《背海的人》寫了廿三年、《剪翼史》又寫了十三年。

王文興在臺灣現代派文學的興起與發展中有著巨大貢獻,1960年他與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等創辦《現代文學》雜誌,把卡夫卡的著作引進臺灣。196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其後赴愛荷華大學獲得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後在臺灣大學中文系及外文系擔任教授,主講英美小說及小說創作,並翻譯波特萊爾的作品,於2011年獲頒予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的騎士勳位。

王文興離世後,文藝界眾人於社交媒體憑弔,均回憶其人溫潤如玉,個性低調謙遜,形象紳士。作家崔舜華如此形容他,「你可以看見,一顆忘懷了時代、當下、一時之間的種種限制和籲求,卻始終謹記時光珍稀的嚴謹的心靈,如何在雜草叢生的城市一隅,自在自得地煥發光芒,而始終不言亦不戲。」

谷村新司 1948-2023 日本男歌手、音樂家

「我也要出發 照著心的指引遠行

我也要啟程 辭別吧 命運之星」

——〈昂〉

日本歌壇巨星谷村新司是橫跨半世紀的歌壇天王,其影響力擴及中港台三地,深受各地人民的喜愛。谷村新司在1948年出生於大阪市住之江區,年幼時的他原本對音樂不太感興趣,但後來為變得受歡迎而自學結他。高中時期,谷村新司組成民謠樂團「Rock Candies」,逐漸累積起名氣。其後在1971年,谷村新司在與後來成為著名唱作人的堀内孝雄、矢澤透組成樂隊「Alice」,谷村新司同時亦為不少知名歌手作曲和作詞,例如山口百惠的名曲〈啟程的好日子〉、〈This Is My Trial〉等等。

除了樂團活動,谷村新司也以個人身分創作,並創作出不少大熱作品,包括在1980年推出的〈昴〉,曾被不同歌手改編翻唱,包括香港歌手關正傑的〈星〉和羅文的〈號角〉。張學友、梅艷芳、陳百強、張國榮等本地歌星亦都曾經翻唱谷村新司的作品,包括〈遙遠的她〉、〈孤身走我路〉、〈旅程〉、〈有誰共鳴〉等等。谷村新司在1992年替動畫片《三國志》作的主題曲〈風姿花伝〉,亦因著動畫放送,紅遍了中國、香港、台灣等地。

谷村新司早在80年代初已舉辦海外巡迴演唱會,1981年他到北京工人體育場演唱,成為中日音樂交流的重要人物。在1982年,谷村新司獲無綫電視邀請,出席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擔任表演嘉賓和評判,見證梅艷芳奪冠、踏上樂壇天后之路。 1984年,他跟譚詠麟、以及韓國歌手趙容弼共同成立「PAX MUSICA」,旨在推動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為了表揚他在樂壇的貢獻,日本政府在2015年向他頒授「紫綬褒章」。

2022年為「Alice」成軍50週年,谷村新司與另外兩名隊友在東京舉行紀念演唱會。他們原本計劃在2023年舉行全國巡迴演唱,但在3月,谷村新司因為急性腸炎,需要入院治療,全國巡迴演唱亦宣布延期。最終他們無法在表演台上重聚,2023年10月8日谷村新司於東京病逝,享壽74歲。

露伊絲・葛綠珂 (Louise Glück) 1943-2023 美國女詩人

葛綠珂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桂冠詩人,文筆簡潔坦率,深刻描繪人類痛苦的現實,多圍繞死亡、童年和家庭生活等主題,並從神話和古典主題汲取靈感。

在紐約長島長大,受到父親鼓勵,從小就開始閱讀並寫詩。她曾憶述自己孤單的童年,「作為一個社會人,我與世界的互動是反常的、被迫的,是一種表演,閱讀是我最快樂的時候」。高中時曾患神經性厭食症,後康復。其後於莎拉・勞倫斯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就讀,但未取得學位。經歷一段失敗的婚姻後,葛綠珂於1968年出版首本詩集《第一個孩子》(Firstborn),再婚後誕有一子,也重拾學業,生活逐漸平穩,曾是耶魯大學英語教授及史丹佛大學詩學教授。

葛綠珂獲獎無數,1993年以《野鳶尾》(The Wild Iris)普立茲詩歌獎,2014年以《貞潔之夜》(Faithful and Virtuous Night)獲國家圖書獎,2015年則獲時任總統奧巴馬頒發國家人文獎章。但她為人低調,她2003年榮膺美國國家桂冠詩人時,表示喜歡自己的讀者群「規模小而熱情」。2020年,葛綠珂獲諾貝爾文學獎,評審讚揚她「以獨特而具質樸之美的詩意敘述,使個人的存在與世界互通」。

2023年10月13日,她在麻薩諸塞州的家中因癌症病逝。據其學生、普立茲獎得主暨詩人格雷厄姆(Jorie Graham)表示,葛綠珂直到死前幾天才被診斷出癌症。

戴瑞奇・麥瑞 (Dariush Mehrjui)1939-2023 伊朗導演

「我對參與革命十分熱情,用幾英里的膠捲記錄每天發生的事情。」

伊朗名導戴瑞奇·麥瑞與其妻於2023年10月14日在家中雙雙被刺殺身亡,消息一出隨即讓伊朗影迷震驚。麥瑞為伊朗新浪潮電影的領軍人物,作品《母牛》爲該運動的開山之作,當年因被偷運出境才得以面世,於當年的威尼斯影展上映後,旋即引起關注。麥瑞畢生以電影對抗強權,他也曾自言「對參與革命十分熱情,用幾英里的膠捲記錄每天發生的事情」,作品因此常遭禁播,當中有些作品甚至無法在伊朗國內上映,戲外他本人也曾被捕16次。

麥瑞生於伊朗德黑蘭的中產家庭,自幼對波斯細密畫及音樂感興趣,並十分喜歡看沒有配音的美國電影,當中《單車失竊記》是啟蒙他走上電影路的作品。1959年他遠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系讀書,師從名導尚‧雷諾亞等人,後又轉到哲學專業。畢業後他先創辦文學雜誌《波斯文學評論》,向西方讀者介紹波斯文學,期間寫了第一部劇本,可惜處女作《鑽石33》票房慘淡,第二部作品《母牛》才讓他的作品走進世界,此作被譽為伊朗電影的起源,把藝術電影中的現實主義、象徵主義及感性層面帶入伊朗電影。

在麥瑞遇害前,其妻於社交網站透露收到國外匿名人士發出的死亡威脅,而且他們的家中曾遭爆竊。二人遇害是否與此有關,仍待深入調查釐清。

安東尼奧・奈格里 (Antonio Negri) 1933-2023 意大利哲學家

「抵抗是公民的一種正常狀態。談論政治就是談論反抗——只要還沒有實現絕對民主。抵抗和反權力以何種形式出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存在。」

安東尼奧・奈格里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因與美國政治哲學家麥可・哈特合著的《帝國》而聞名,也是斯賓諾莎的重要研究者,對全球化時代社會抗爭理論,及新左翼政治哲學思潮影響深遠。

奈格里生於帕多瓦,其父為意大利共產黨激進分子,在其兩歲的時候死於與法西斯鬥爭。1953年,以色列獨立並奉行社會主義,奈格里因參與集體農場而成為共產黨員。他在帕多瓦大學任教政治哲學教授,後於1969年創辦工人力量組織,而成為「自治運動」(Autonomia Operaia)旗手。

他於70年代被指控多項罪名,包括成為左翼游擊隊組織「紅色旅」的策劃者,參與綁架意大利總理​​莫羅,及基督教民主黨領袖等人。雖然證實他與該行動無直接關係,宣判其無罪,但仍被指在激進分子與警察的衝突中負有道德責任,因而被關押至1983年。後來他被選為激進黨成員,便運用議會免責權拒絕受審,繼而逃至法國。奈格里在法國受密特朗法案保護,與德里達、傅柯、德勒茲同於巴黎第八大學和國際哲學學院任教。1997年,他回到意大利辯訴,將原判30年刑期改為13年,獄中期間出版《帝國》、《諸眾》等具影響力的著作。

斯賓諾莎的哲學是奈格里畢生的研究重心,著有《野蠻的矛盾》、《顛覆性的斯賓諾莎》、《斯賓諾莎在我們時代》;早年1990年出版《約伯之工:人類勞動的聖經寓言》,以馬克思主義重新闡釋舊約聖經故事《約伯記》,晚年專書闡述馬克思主義與工人自治運動、傅柯的關係,至2023年12月16日,奈格里在巴黎逝世,享年90歲。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