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囤積癖》

偶希都理
·
·
IPFS
·
★囤積既非強迫症,也不是焦慮症,而是在消費文明的外衣下「痛苦和快樂的混和」,讓我們看見人是如何能樂在獲取事物,同時又苦於無力管理或甩掉隨之而來的過多雜物。

●發生在我媽身上的事,並不完全是她的錯,不過站在她所留下的住宅廢墟,實在讓人很難諒解這點。她的故事是一部警世錄,顯示出一個關於當代美國的不堪真相:這種文化使得我們渴望那些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甚至經常忽略真正欠缺的種種,包括了愛、連結、有意義的工作、對自身以外某種存在的感知,以及對自然世界除了要開發來製造更多的資源買賣之外,還需要關懷。


●囤物是個很奢侈的問題,你可能很難意識到,尤其是你正淹沒在一場清理當中。在世界許多地方,人們不用跟太多的東西糾纏,而得設法憑著太少的東西求生存。當生命面臨風險,「少一點東西,多一點生活」(Less stuff, more life)這句極簡主義口號就不適用了。


●我想了解像我媽這樣的人,是如何成為自己物事的囚徒—還有囤物是如何成為一個大到足以催生暢銷書和電視實境秀的集體問題。對答案的追尋最終帶我在時間上往回走,回到維多利亞時人和工業主義和大規模生產的開端,然後向前走,走向消費文化的興起已經引領我們到目前的處境,走向我們可以為此而做的事。但首先,我需要更加了解個人與他們物事的關係,如何能從消費主義滑落到功能障礙,甚至病態─就像我媽那樣。


●購買要比丟棄要容易得多。消費社會利用一種稱為「禀賦效應」的現象,也就是,讓你以為擁有某樣東西,就會為你這個人注入更多的價值,彷彿這些物件是它們擁有者的延伸。怪不得,人們總是很難放棄自己擁有的東西。此外,這個世界(大部分都是負面的)資訊泛濫,24小時透過各 種裝置、途徑和平台發送,我們被分心,我們被淹沒,身處在一個對人和對自然暴力束手無策的世界,令我們感到存在性焦慮。

怪不得這麼多人都緊抓著自己的所有物,而且花費過多的時間加以整理和管理。怪不得那些許諾大家能和物質生活建立和諧關係的整理大師,會成為暢銷作家。我把這種現象解讀為:面對壓倒性混亂的集體自我撫慰。


●對髒污和失序的具體定義和詮釋,因文化而異,但按照道格拉斯的解讀,將失序與不道德或不潔淨扯上關連,是一種近乎普世的人類體驗。依附在囤積症的羞恥和污名,讓這種古老的關聯一直延續下去。對於那些供奉財貨及精神實踐的工業經濟體來說,囤積,就表示有人未能以「正確的」方式生活。

為了理解囤積為何會造成這麼多的騷動—不過是些東西而已,對吧?我發現道格拉斯的觀察很有用:「如果我們能從髒污的概念中抽出致病性和衛生,剩下的就是髒污,也就是『不在其位之物』的舊定義。這是一種非常具有暗示性的取向,意味著兩個條件:一套有序關係,以及對秩序的違反。髒污從來都不是一個獨特孤立的事件,哪裡有髒污,那裡就有系統。」囤積擾亂了我們,也涉及讓事情脫序的那種錯亂。心智失序,生活也跟著失序。


●有些混亂很不容易收拾,一如我所親身經歷的。整理師經常有如一位治療師:「罪惡感和羞恥感是我處理的兩個重點。」當客戶把親戚送的物品給轉送出去,她可能會感到罪惡;當她正視自己浪費了多少錢在從來不穿或不用的物品 上,她可能會感到羞恥。「雖然這些不是我的東西,但還是讓人情感透支,我對客戶非常有同理心。

過度的情感投入,可能會對整理師造成傷害,因此有時克魯格需要脫離一下去解壓。但是,整個助人的過程,最後會讓付出的情感和代價都成為值得。為了幫助客戶渡過艱難的整理過程,「近麻理」整理師會聚焦於克魯格所謂的「隧道盡頭的指路明燈」:他們會詢問客戶,他們希望整個收拾的過程結束時,他們的家是什麼樣子?他們希望在收拾完畢時,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堆雜長久以來都是個實體性的問題,但現在也佔據了數位的世界。在這個重科技時代,數位內容(電郵、文件檔案、照片等)堆積得有如幾乎無形的堆雜。然而,隨著這種新型堆雜不斷積累起來,它們也像有形的堆雜那樣會把人壓垮。姑且將它們稱為「虛擬厚重內容」吧。

2018年,諾桑比亞大學心理學系的英國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關於數位囤積行為的研究。他們發現,身處數位世界的現代人,經歷了在實體囤積領域常見的課題,涉及到數位材料的過度積累、刪除這類材料的困難,以及和這種積累/刪除困難所引發的焦慮。


●無論不遠和長遠未來的堆雜會呈現什麼形式—包括數位和生態堆雜—我們都需要具備一種集體轉念來加以應對。近藤麻理惠的人氣,多少來自於她向大家保證,在一個被物事淹沒的社會,仍然有可能在太多和太少之間找到平衡。我們能做出這種轉念嗎?我們能湊合用著較少但更有意義的東西,並且好好照顧最要緊的東西—包括地球—嗎?


●我是這麼解讀威廉·莫里斯的規則:學著重新看見物事,無論是因為它具備某種用途,還是你相信它們是美的。他教我們定義用途和美感,也是說,一個物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建立起來的種種關聯,還是因為它能夠做些什麼? 擁有它,必須在時間、金錢或精神和環境健康上,耗費多少 代價?想想這些物事的隱性成本和歷史。


~珍妮佛.霍華德(Jennifer Howard)/《華盛頓郵報》特約編輯與專欄作者

~《囤積癖: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

~《Clutter: An Untidy History》


#囤積癖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囤積癖》】↓↓

https://igamepark.biz/2-ia9

【金石堂購買《囤積癖》】↓↓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偶希都理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日文教學/閱讀筆記/電影筆記/臺灣、環遊世界旅遊,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時事日文】「職場霸凌」的日文怎麼說?

【時事日文】「電視」的日文怎麼說?

時事日文
196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