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 思想史的傳薪者——余英時紀念論壇資料整理(三)

立云
·
·
IPFS
·
論壇最後,林載爵先生說:我必須再補充的是,余先生的人格特質,這個特質是我們對他最敬仰的部分,除了作為一個公共知識人之外,他溫厚,寬容,但是又非常的堅定。每一個跟他在一起的人都可以體驗到如沐春風的那一種感覺。
余英時紀念論壇一共分為五場,分別為「與西方對話,哈佛、耶魯到普林斯頓」,「究天人之際,此身所立的中國」,「知識人的實踐」,「史學家的耕耘」及「寫作者的修養」,共有20位來自史學界、知識界、出版界,位於世界各地的與談人齊聚一堂。這些講者,均曾與余先生在他「知識人」人生的不同時期、不同側面有所交集,並備受啟發。​聯經深信,思想史在每一個人身上延續。余先生的思想生命,仍會在現在與未來,與各個世代的心靈共鳴,薪火相傳。​

活動海報
余英時紀念論壇第四場視頻

余英時紀念論壇第四場「史學家的耕耘」

第一位講者,王汎森 先生

王汎森,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思想文化史、學術史以及史學史、東亞文化交流史的相關研究。就读普林斯顿大学时为余英时院士的学生。王汎森曾撰有「余英時印象」一文,寫到師友之間的相處細節。他曾借用“月印万川”这个成语,来指代余英时先生与自己及其他同侪学生的关系。

學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研究領域:明清及近代思想史、文化史

王汎森在臺灣及美國接受歷史教育,先後畢業於臺大歷史系及歷史研究所,並於1993 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明清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史、文化史、學術史和史學史,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到所謂中國的「新傳統時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學思想的政治意涵等問題。他的論文散見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新史學》、Ming Studie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等,並出版了如下各書:《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著作:

  • 《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時報出版,1985)
  •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台北:允晨文化,1987)
  •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中譯本:《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台北:聯經出版 2013)

  •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2001;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 《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 《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8;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 《何以三代之下有亂無治——明夷待訪錄》(台北:網路與書出版公司,2011)
  •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台北:聯經出版,2013)
  • 《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台北:允晨文化,2014;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台北:聯經出版,201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 《天才為何成群地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台北:允晨文化,2019)
  • 《啓蒙是連續的嗎?》(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20)
  • 《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社,2020)

王汎森寫余英時:

王汎森:偶思往事立殘陽……當時只道是尋常──向余英時老師問學的日子

王汎森:【唐宋之際】史學家的訓練——談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

王汎森記余英時 棋藝過人徹夜長談耐力更驚人

台灣中研院兩院士憶余英時 俠義性格支持港、台、中國人權民主運動


第二位講者,陳弱水 先生

陳弱水,1956年生於臺灣屏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並長期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為臺大歷史系特聘教授、臺大講座教授。行政服務方面,曾任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臺大共同教育中心副主任、臺大文學院院長。

專長為為中國中古史、中國思想史、比較思想史,與唐史。著有專書Liu Tsung-yu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最近五年撰有論文“Empress Wu and Proto-feminist Sentiments in T'ang China”、〈柳宗元與中唐儒家復興〉、〈公德觀念的初步探討〉、〈試探唐代婦女與本家的關係〉、〈思想史中的杜甫〉、“Culture as Identity during the T'ang-Sung Transition”等。目前主要的研究課題有唐宋思想變遷、唐代婦女文化、傳統中國的社會倫理觀念。

著作:

《論「成色分兩說」闡釋之流變》(臺北:學生書局,1978)。

 Liu Tsung-yü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aperback edition, 2006). 中譯本:郭英劍、徐承向譯,《柳宗元與唐代思想變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杜正勝主編,與王健文等合著)《中國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撰寫中古部分。

《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簡體字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7)。簡體字版:《隱蔽的光景: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20)。

《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新探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預定2021出版)。

陳弱水回憶余英時:

余英時辭世 門下三傑憶恩師:對民主、人道價值從不退讓


第三位講者,彭國翔 先生

彭國翔,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兼任國際中西比較哲學學會(ISCWP)副會長、European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Comparative and Continental Philosophy、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編委等。曾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並擔任世界多所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客座教授、訪問學者,包括:美國哈佛大學、夏威夷大學;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法蘭克福大學、馬普研究院宗教與民族多樣性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等。曾獲德國洪堡基金會與教育部頒授的“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等。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宋明理學、現代新儒學、中國哲學、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學和宗教的比較。

著有

《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學生書局,2003;北京三聯書店,2005)

《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儒家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儒家傳統的詮釋與思辨:從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近世儒學史的辨正與鉤沉》(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3;北京中華書局,2015)

《重建斯文:儒學與當今世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及中英文論文近百篇。

彭國翔寫余英時文章可參見:

《如沐春風:余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余英時教授九秩壽慶文集》

書籍封面

《如沐春風》一書由聯經出版,為慶祝余英時先生的九秩華誕,其門生故舊各自書寫與余先生互動的種種,文章的內容以余先生的教學與治學為主,間及處世、做人的態度。此書由王汎森、田浩、丘慧芬、何俊、河田悌一、林富士、周質平、陳玨、陳弱水、彭國翔、葛兆光、鄭培凱、冀小斌、謝政諭、羅志田、陶德民,十六位門生共襄盛舉,有懷舊憶往,有紀實文章,有思想整理,有學術論文,並附帶兩篇余英時的演講稿。


主持人,聯經總編輯 涂豐恩 先生

涂豐恩,畢業於台大歷史系及歷史研究所,後赴美留學,獲得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曾任職於台大數位人文中心(前數位典藏中心),並擔任北美台灣研究學會會長,現任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博士後研究員(Fong Fellow for East Asian Digital Scholarship)。同時也是「故事」網站創辦人。

推薦閱讀:

寫給所有人的歷史:涂豐恩和「故事」的故事


余英時紀念論壇第五場視頻

余英時紀念論壇第五場「寫作者的修養」

第一位講者:陳致 先生

陳致,文史及漢學研究學者,從事多領域的漢學研究,涵蓋古典文學研究與中國早期文化與歷史、中國古代詩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金文與簡帛文字)以及明清思想史。

現為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常務副校長、講座教授,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院長,2018年至今,擔任武漢學院校董會校董。

《余英时访谈录》,北京、香港:中华书局;台北:联经(2012年)作者

中華書局版《余英時訪談錄》


第二位講者,何俊 先生

何俊,為余英時先生退休後收的私淑弟子,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思想史研究,現任上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哈佛燕京學社、清華國學研究院、台灣大學東亞儒學研究中心等訪問學人,日本文部省重大研究領域海外學術評議人。

代表作

《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1998、2013)

《南宋儒學建構》(上海,2004、2013)

《事與心:浙學的精神維度》(北京,2013)

在《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哲學研究》《歷史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

何俊教授是全國朱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目前正主持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項目:“群經統類”的文獻整理與宋明儒學研究。

2010年,為余英時先生編撰《余英時學術思想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上海古籍《余英時學術思想文選》

何俊先生的講述中提及余先生送給他的手書詩稿。

一首是宋朝朱熹的詩:

古鏡重磨要古方,眼明偏與日爭光。明明直照吾家路,莫指並州作故鄉。

一首是余英時先生為錢穆先生而做的詩:

浪卷雲奔不計年,麻姑三見海成田。

左言已亂西來意,上座爭參杜撰禪。

九點齊煙新浩劫,二分禹域舊因緣。

辟楊距墨平生志,老手摩挲待補天。

附:余英時詩選相關文章 分明非夢亦非煙——讀余英時先生詩選


第三位講者,廖志峰 先生

作家,出版人,現任允晨文化發行人。

曾任廣告公司文案、國會助理、編輯,現供職於出版社。於《文訊》撰寫專欄「書時間」(二○一二—二○一四),文章、隨筆散見報章雜誌。著有《書,記憶著時光》、《流光:我的中年生活》。

廖志峰先生為余英時先生出版了重要著作《余英時回憶錄》

允晨出版《余英時回憶錄》

《余英時回憶錄》,台灣允晨出版,2018

相關文章:從「訪談錄」到「回憶錄」 余英時

原來這就是告別──《余英時回憶錄》是這樣完成的 廖志峰


主持人,林載爵 先生

林載爵,台灣著名出版人,現任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人。

聯經出版與余英時先生:

1976年聯經出版了余英時在台灣的第一本著作《歷史與思想》,後有1984年的《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2004年的《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2006年的《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2014年的《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2021年8月1日余英時過世,2021年8月27日林載爵為文紀念余英時與聯經以及他個人的因緣。其中引用余英時於《聯合報》2014年5月1日副刊「感受與追憶」一文所述:

「繼國瑞先生主持聯經的是林載爵兄,我和聯經的友誼關係也通過載爵兄而延續了下來。他和我是歷史學的同行,思想上的溝通也一向順暢。事實上,自從他在1987年擔任聯經的總編輯以來,我們之間的往復已日趨頻繁。關於我從普林斯頓大學退休(2001)和八十歲生日(2010)的兩部論文集,篇幅既大,又不可能暢銷。載爵兄竟一本聯經傳統,毅然出版,使我十分不安。我只有將這種深厚情誼永藏胸中。

但我和載爵兄之間,作為作者與編者,卻有兩度最愉快的合作。載爵兄在出版《胡適日記全集》和《顧頡剛日記》之前都先後邀我寫「序」——延續我為胡適《年譜》寫序的傳統。他並沒有要我寫長序,然而我為了不負他的信託,兩序都是下筆不能自休。這是限時交卷的工作,不容我有所延誤,因此我夜以繼日,寫得非常緊張,也非常暢酣,是我寫作史上兩次最難忘的經歷。現在寫出來作為我們之間友誼的紀念。」

以上段落出自林載爵寫余英時:

辭長不殺,真非得已——由短序變專書:余英時先生與聯經的因緣


林載爵先生為兩天的論壇結語:

謝謝大家,我知道有很多朋友們是從昨天第一場,一直到今天,可見大家都想透過這樣一個論壇,來表達對余先生的敬意。
經過這兩天與談者所談的一些對余先生的看法,以及不同的了解,基本上我們可以總結出幾個部分,
第一,作為歷史學家的余先生,這兩天所有的與談者都非常肯定以下幾點:
1)余先生在學問上是貫通的,貫通的部分除了要博之外,另外,他在每一個階段的歷史研究都能夠提出他的創見,這是不容易的地方,但這個創見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呢?建立在史料,這是余先生特別強調的一點,換句話說,沒有史料就沒有史學,在論壇第一場上,朋友們大概可以記得,田浩教授,這位美國歷史學者,也是余先生的學生,當他做博士論文的時候,余先生要他回到宋代這個範圍,在這裡面找題目,當時給他一個很好的建議,就是「你從現在開始,躲到哈佛燕京社圖書館,把有關宋朝的史料,全部,能看多少就看多少,在這六個月裡,不要想你的博士論文題目,等你把史料文獻看完後,自然而然就會從心中產生你個人的看法,那麼你的博士論文就可以進展的很順利。」可見,余先生對史料的重視。
2)在治學的態度上面,專注,思考,更是他的特點。
第二,作為知識人的余先生,很明顯的,他對現實充滿了關懷,他堅定地堅持幾個基本的價值:民主,自由,人權
他特別期待的是,透過這些核心價值的肯定,讓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建立人生的基本價值。譬如說,余先生身上,很明顯的體現出他個人的人生價值,他在各個階段各個部分各個場合所發表出來的言論,都能夠體現出他的人生基本價值的發展。譬如說,他非常堅定的支持「公民不服從」。但是,在一切其他的訪問中,他也特別提到,「公民不服從是一種人權,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到,我們不能夠做到一個說”你非聽我的不可“的地步,我們不能到一個“我令對方採取一個激烈的手段”的地步,這正是融匯在他的整個人生基本價值中非常完整的體現出來。
最後,我必須再補充的是,余先生的人格特質,這個特質是我們對他最敬仰的部分,除了作為一個公共知識人之外,他溫厚,寬容,但是又非常的堅定。每一個跟他在一起的人都可以體驗到如沐春風的那一種感覺。
這樣的一代學人,留下了他的著作,留下了他的人格風範,留下了他的思想,讓我們可以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去思考,讓我們個人,讓這個社會,能夠有一個穩定的更好的發展。
余先生在一個訪談裡曾經談到,那個題目很有意思,「你有沒有什麼非常嚮往的世界?」余先生說,「我所嚮往的人生的生活世界,就是和而不同。每個人可以充分發揮他個人的價值,但是又可以充分的尊重別人的價值,這是一個和樂的共同存在相互激勵相互影響的健康社會。」是他最期待的一種理想社會。我們期待這樣的社會在華人的世界中,每一個角落都能夠實現。
兩天的論壇就到這裡結束,非常感謝大家的參與,這樣的參與,代表著我們對余先生的思念,對余先生的敬佩,景仰,
謝謝大家。

相關媒體報導匯集:

端傳媒:

詩歌證史、治學如棋與「僑居鸚鵡」:余英時紀念論壇「敬思想史的傳薪者」側記

聯合報:

聯經舉辦「余英時紀念論壇」學者齊聚敬思想史的傳薪者

風傳媒:

熱愛傳統更崇尚自由!談余英時中國情懷的「兩個世界」 學者曝關鍵轉折

愛之深責之切!余英時對中國的「天人交戰」 葛兆光:感性卻又客觀

儒學是現代「遊魂」?學者解析余英時觀點:日用常行才能實踐價值

讚余英時一生為自由發聲 周保松:踐行「知識人」和民主公民應有責任

王汎森憶恩師余英時治學寫作 「附庸蔚為大國」寫序文蘊釀成專書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立云生活的紀錄者 關心歷史,宗教,族群,人權議題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封來信和我的悲傷

七日書#5 書後感(補發)

七日書#5 第六天「按照你的心意去做就好,別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