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柏威夏寺:移動的邊界・謎樣的神殿
許多人都以為吳哥王朝就是今日的柬埔寨,這種看法實在太小瞧了吳哥的魅力了,整個東南亞境內遍佈著大大小小的高棉遺址,較為允當的說法為柬埔寨只是高棉王朝的精華區,吳哥只是它的發源地與首都。
高棉是個大帝國,但是從13世紀後高棉進入了黑暗時期,隨著周邊列強國家的崛起,以吳哥為中心的勢力也因逐漸分崩。素可泰、阿瑜陀耶、瀾滄、藍納這些王國的崛起,吳哥慢慢淡出歷史舞台。
吳哥也算躲過一劫,因為瀾滄王國當緩衝的緣故,元朝的崛起並沒有使他遭受波及,當間諜的周達觀所留下來的敵情通報《真臘風土記》,反而成為後代世人研究吳哥文明最重要的史料,沒有之一。
中南半島先後受到印度與中國兩大古文明不同層面的影響,西方人的殖民更是替使國族邊界問題更加複雜。歷史上這裏曾共同存在著許多複數王國,在法國人殖民後瀾滄、阮朝與高棉先後進入了法屬印度支那的殖民共同體,在其瓦解後又回歸原本的勢力陣列,並且呼喚已經被遺忘的傳統。
高棉尋回古吳哥的榮光為號召,即便是紅色高棉也未曾破壞國族象徵的吳哥遺址,越南則是在反美後反中的情況下統一兩越,寮國則是建立共產政權後,又以瀾滄王國的代言人自居。而因外交情勢而維持獨立的泰國則是鼓吹大泰民族主義,試圖融合更多的各方族群,吸收國家邊界上的鄰近勢力。
也因此東南亞一直是個充滿當代民族議題的田野寶地,比起已經像是進入「凝態」的東亞,這裏更像是藏著各種奇珍異獸的迦南美地,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我相信在未來20年內這個地方仍會爆出許多令人讚嘆為止的研究。
但在各個近代國家重新喚回傳統以立威信的同時,區分他者的邊界就更加重要,但橫跨中南半島的高棉帝國所遺留的遺址散落各國,柏威夏寺好死不死就座落在柬泰邊界上。
與吳哥其他正方形基地的建築不一樣,他是一座長方形的神廟,入口是在泰國,而神廟主體屬於柬埔寨,也因此被當地人稱作「邊界上的神廟」。
這兒離暹粒市區大概三個小時的車程,很多人會排個一天的時間將柏威夏寺與貢開一起玩,但我們還有個大圈的行程,只好放棄貢開只去柏威夏寺。不過跟人來人往的吳哥城相比,柏威夏寺真的是門可羅雀。山下是售票亭,這裏並不算阿薩帕拉風景區,所以得另外買票,門票10美金。
但買完票不代表你已經抵達,柏威夏寺是在扁擔山脈的背脊上,你可以選擇花5元請當地人騎摩托車載你上去,或花25元坐四輪傳動車。
儘管到柏威夏的路其實很難走,必須經過一段很長的62號公路,周邊是一望無際的山林,但我真心推薦遊客可以選擇搭摩托車上去,更能夠實體感受這座神殿的高聳入雲。
62號公路終點的殿前廣場是一座市集,有一些零星的小攤販在這裡兜售各種紀念品。儘管稱作廣場,但地板卻是大大小小的石塊,一不小心還會被絆倒。這裏我們已經離開柬埔寨的柏威夏省,踏入屬於泰國的四色菊府,大概因為柏威夏寺屬於柬埔寨,只有廣場與入口處的那加階梯(Naga Balustrade)才屬於泰國。
據說柬埔寨當年有討論要從62號公路處興建登山纜車,以免觀光客還得取道泰國才能上山參拜,但時隔多年看起來也沒有下文。而目前要參訪柏威夏寺,仍須從柬埔寨在站前廣場建的便道進入。
柏威夏寺的歷史最早始於889年,是一座獻給濕婆神的廟宇,後來在蘇利耶跋摩二世(-1150)時整座寺廟宣告完成,石板上刻有當時完工時隆盛的獻祭儀式。也大概是這裏的地勢,讓這座神廟花了兩百多年才完工。
但是這也不禁要問,為何高棉王國要在那麼高的山建這麼一座神廟,除了高棉王朝崇尚須彌山之外,軍事功能也不無可能。9世紀時柏威夏寺的地點剛好在陸真臘與高棉古國之間, 情勢有點類似今日的泰柬邊境,由此可見柏威夏寺的尷尬地位其實自古有之。
高棉帝國在中南半島叱詫風雲四個世紀,而後隨著暹羅的崛起以及越來越頻繁的軍事進攻,高棉在13世紀進入黑暗時期。
許多史學家也在探討吳哥是否真的進入了「黑暗時期」,他們觀察到自元朝興起後吳哥文明重心南向移轉(shift southwards)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在遷都金邊後大業完成,儘管當地還是有許多定居者,但吳哥地區,甚至包括整個西北部都有被荒廢的跡象。
無論如何,在13世紀後高棉帝國的勢力退出後,柏威夏寺與附近的扁擔山脈(Dângrêk Mountains),甚至整個伊善地區進入三不管狀態,這兒先後遷入了占巴塞人、暹羅人,他們與當地被同化後的高棉人通婚。他們與三個王朝都有段距離,堪稱是中南半島中的中央邊陲地區。
這些位處於今日泰東、柬北、寮南的部落介於素可泰以及後來的阿瑜陀耶與瀾滄之間的部落,只有一些零星的地方部落各自投靠瀾滄與阿瑜陀耶的勢力。歷史學界對他們的歷史至今仍是所知無幾,連帶的在這段期間並無太多對柏威夏寺的記載。
吳哥王朝的南進使得這一塊地區淡出歷史舞台,在此之後的征服者是泰國的大城與卻克里王朝,他們併吞了伊善地區以及柬埔寨的西半部。但是說吞併也不太對,在西方列國體制進入亞洲以前,邊界的概念並非這樣分明。倘若不是19世紀法國人的到來,卻克里王朝恐怕也沒有要徹底征服此地的意思。
但是對柬埔寨來說,泰國的東進就代表自己的西退,遷都金邊的原因就是暹羅陷落吳哥。而因為清楚地知道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柬埔寨對法國人的殖民並不像越南這樣頑強抵抗,他們深刻體悟引進法國人的勢力後,自己就能抵擋鄰近的越南與泰國,這二者比法國人更可惡,將自己蠶食鯨吞,而泰國更是大舉「擴張」,將湄公河左岸都視為自己的領土,勢力直逼寮國。
從後見之明來看,法國的殖民統治的確替柬埔寨的領土維護了最後一絲的完整性,對法國的忌憚更讓泰國的擴張意圖止於扁擔山脈(Dângrêk Mountains)。在1904年與1907年的法國-暹羅的邊界勘定中,法國人地圖堪繪時動了手腳,如沿著山脊切割,柏威夏寺即會屬於北側山脈的泰國擁有,但在地圖中這一部分卻巧妙地繞了一個小彎,讓柏威夏寺大部分主體都留在法屬印度支那境內。
泰國人當時限於對製圖技術的知識貧乏,並未發現地圖上與自己「認知」並不一樣,或者即便發現也敢怒不敢言。心不甘情不願的泰國只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殘留的法屬印度支那打了場不大不小的戰爭,開始「爭取」應該屬於自己的領土,並且強迫殖民政權簽了東京和平協定,「恢復」今日柬埔寨西方馬德望、詩疏風、柏威夏等地的統治,柏威夏寺也不在話下,軍政府還特地在曼谷市中心蓋了個勝利紀念碑來慶祝。
柬埔寨與泰國為何對此地那麼執著?柏威夏寺不應該是神廟,而應該是碉堡。扁擔山脈與豆蔻山脈之間的瓦塔納走廊(Wattana Corridor)更是泰國在前近代數次攻入柬埔寨的重要軍事要道,柏威夏寺正是這個走廊的終點。爬上Main Gurupa後方的石台就可以知道如果從與邊界近乎同行的62號公路上來,這兒對南方這一側的視野可以說是一覽無遺。
此時泰國已經注意到柏威夏寺的存在,當權的軍政府更稱柏威夏寺「重要性不輸給吳哥窟」,並且出資將其整修。只是當二戰結束,泰國也因軸心國的戰敗而必須歸還所有在二戰期間所「侵略」的法屬支那印度土地,但位於邊界上的柏威夏寺究竟的歸屬又再度引爆泰柬之間的衝突,這起紛爭從領土戰略角度提升到國家主權。[1]
對柬埔寨人來說,泰國人始終對自己心懷不軌,從高棉王朝沒落之後,他們一直在泰越夾縫中生存,越南吃掉了下柬埔寨地區,而泰國吞併了伊善高原,法國人雖然可惡,但整個柬埔寨今日的領土完整性是在法國的「保護」下完成的。當法國退出中南半島,民族主義的崛起讓情緒高昂的柬埔寨人民說什麼也不會再讓泰國侵犯自己一絲一毫。
但是對泰國人來說,柏威夏寺的失去卻被認為是西方殖民主義的遺毒,畢竟是法國人「故意」在邊界探勘上做了手腳,畢竟是法國人讓泰國被迫「割讓」西柬埔寨的領土,又畢竟是法國所留下來的印度支那「索回」了柏威夏寺,諸如此類的「國恥論」讓泰國人覺得柏威夏寺自始屬於泰國人,它的失落與柬埔寨的索回是西方列強體制百年來強壓在泰國身上的不平等枷鎖之一,讓他怎能不氣。[2]
對柬埔寨與泰國而言,柏威夏寺變成了高度敏感的政治話題。在西哈奴克的領導下,柬埔寨出現了抗議聲浪,控訴泰國數百年來的殖民行為,更把這起事件鬧到位於海牙的國際法庭。而泰國的「平泰」雜誌更是發動「一人一銖」的運動,希望聘用最好的律師替他們爭取失落的柏威夏寺[3]。然而最後國際法庭所做出的判決,是引用1904年的邊界探勘地圖,認為泰國早在那時就已承認柏威夏寺屬於柬方的事實。如今的柏威夏寺是由柬埔寨控制,復原工程也在緩慢進行,柬埔寨也在2008年申遺成功,而此舉又造成兩國的緊張情勢,所幸並未出現更大的衝突,也讓民眾今日得以一訪這座神殿。
由於地處偏遠,這裡少有觀光客來訪,也出現了猴子比人多的情況,而也正是柏威夏寺的難以到達與邊界問題,也讓這座雲端裡的神殿更加謎樣與迷人。
[1] 夏恩・史崔特著,譚天譯,《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臺北:聯經,2019),頁260。
[2] ibid, p.262。
[3] ibid, p.274–7。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