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走入名为“亲密关系”的黑洞,但不必温和

BIE别的女孩
·
·
IPFS
这日她在微博公开了自己的最新摄影集《缱绻的黑洞》。在这本摄影集中,她将镜头瞄准了自己过去五年的这段亲密关系。

以下文章来源于BIE别的 ,作者BIE别的

Sojulee

五月下旬,我与独立摄影师、照镜子 Miroir Project 主理人之一王靓的第一次交谈,即在讨论和准备这篇文章,关于她最新的、聚焦亲密关系的摄影集——《缱绻的黑洞》。 

按照常规流程,我们自我介绍、确定呈现方式、商定采访日期等。在这轮聊天的最后,靓靓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如果可行的话,希望可以在 6 月 2 日发布文章。因为 6.2 那对她而言是个重要的日子。

“重要的日子”。我想我能猜出这个日子重要在何处。那是她与他的纪念日。出于一种初见的礼貌与对这个巧妙遮蔽的缘由的察觉,我没有追问正确答案。

6 月 2 日,我在靓靓的微博里得到了对这个猜测的认定。这日她在微博公开了自己的最新摄影集《缱绻的黑洞》。在这本摄影集中,她将镜头瞄准了自己过去五年的这段亲密关系。在 2017 年,王靓与恋人开启了这段绵长的关系,也是在那年的夏天,她偶然获得了一台柯达一次性胶片机,那时开始与她同居的恋人自然成为了她镜头里主要内容之一。

五年后,这些毫无预先计划的摄影积累成了《缱绻的黑洞》。影集的内里,多数是她的恋人;有的如影集的封面一样、是没有人影踪迹的场景,那是他们住过的不同的家或他们共同去过的地方;中部还有数封他们之间的手写通信。但这不是对恋人或亲密关系的一次粉色的美好的赞颂,王靓要呈现和把握的是亲密关系的真实形态 —— 包括它的背面、阴影。在对这本影集的介绍中,她这么写到:

“作为这段关系的经历者,我切身体会到了亲密关系中点点滴滴的缱绻与痛苦,平淡与惊喜,考验与坚持;而作为这段关系的观察者,主观与客观交织的视角则引发了我对当代两性关系的普遍思考……

“……它们(这本影集内容)之中的许多内容并不美丽,或许无聊,甚至有些负面。也许距离会产生美,但爱是不畏惧真实。”

记录恋人与亲密关系是需要勇气的。在记录以后的反复查阅中,需要直面对方、自我、关系的瑕疵的勇气。放下相机回退一步,我想,“去爱” 或坦诚想要 “被爱” 也是需要勇气的。靓靓在形容他们的恋爱纪念日时使用 “重要的日子”,而不是 “恋爱纪念日”,这像如今的我们对爱、情感、亲密关系的态度的折射。去拥抱爱,直接揭示它、袒露对它的渴求 —— 那总有点令人羞耻,因为不够酷,不够 “独立”。

甚至会被误读为依附恋人、对自我的完全丧失。于是对亲密关系的记录,也会被误读为对恋人与关系的美化。

《缱绻的黑洞》在网上公布以后收获到相似的评论,有人认为这本影集是她对恋人和情感关系的一次美化。而它的真实面目,是王靓所说的 “不畏惧真实”。同它柔软而坚硬的标题 “缱绻的黑洞” 一般,它承载的是亲密关系中的正反面,它还原的是一份关系的原始、真实面貌,它探讨的是情感关系如何像黑洞一样神秘且令人畏惧,但又吸引着我们走进。

借《缱绻的黑洞》发行的时机,我们与作者、摄影师王靓聊了聊这本影集内、影集后的更多故事与曲折。或许,打开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摄影集、与他人关系中的圆满与缺失对视,也需要勇气。

Hi 靓靓!我想知道,是什么时候你第一次产生了要记录亲密关系的想法?是有意识的吗,还是偶然的?

是出于偶然。当时我在淘宝上看到一个柯达的一次性相机,只要 50 多块,可以拍 36 张,长得也很可爱,于是我就买了。在那之前我也有接触过摄影,但是都是用数码相机,拍得也不多。

买到那台相机时我跟男朋友已经同居了几个月。因为我跟他朝夕相处,天天在一起,现在又有了一台相机,就很自然地就开始拍我身边比较熟悉的、亲密的东西,包括他。那时没想过要进行持续的拍摄,也没有想过只拍他,一切都是非常自然地发生的。

还记得拍下他的第一张照片吗?当你回头看这张照片时,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印象很深。拿到那个一次性相机时,我正好在他面前拆快递。我拿着相机想试拍一下,他正好坐在沙发上对着我笑,于是我对着他拍下了这张照片。

当时我们两个都比较穷,和好朋友合租,住在北京西路附近的石库门老建筑里,还是别人隔出来的房间。他坐的沙发很破,上面都掉皮了。

后来我们搬了家。到现在为止总共搬了 6 次家。有时候我翻看以前拍的照片,感觉旧的空间让我有一种用语言难以形容的酸涩感。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些照片的话,我可能都已经忘记了当时居住在这些空间里的一些具体的感觉,比如有什么物件,家具是怎么布局的。

我注意到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书中有几页收录了你们之间的信件。信件原来就是你的一个写作习惯吗?还是说你在这段关系开始以后,然后才比较频繁地去写信?

对我来说,拍摄他的照片是一种跟他沟通、一起思考的过程。但是 2019 年的有一段时间里我们因为一些原因被迫分隔两地,完全没法拍摄,所以这种思考和沟通就暂停了,转为体现在了那些书信里面。当时写了差不多有 100 多封信,我就精选了一些放在这本书里面。

大概在什么时候,你想把这些亲密关系的照片汇集起来成为一本书的?

其实这受到了一位摄影师的启发。我大学快毕业时,学校附近办了一个旧书市集,我在一个摊位上看到了一本摄影集,是中国摄影师戴建勇的《朱凤娟》。他用长达 10 年的时间拍摄了自己的妻子,从他们两个相识、恋爱到结婚生子的一系列过程。 

戴建勇拍摄的妻子朱凤娟。图源:《朱凤娟》线上展(小红书@JudyZhu)

当时我非常仔细地观看了这本书,深受感动,然后惊讶地发现:我自己其实也在无意中做着类似的事情。后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作者本人。我约他一起出来喝了次咖啡,跟他聊了聊自己的经历。他说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鼓励我坚持拍摄下去。不过那个时候也没有产生汇集成书的想法。

接着是大学毕业。由于学生时代的结束,我的生活态度不可避免地发生着转变。当时我意识到了这些转变可能会对拍摄产生影响,因为我们的关系也会产生变化。我觉得在学生时代拍摄的这些照片很珍贵,这段亲密关系其实跟我的学生时代在时间线上也是重合的。于是我回顾了一下照片,发现数量和内容都挺丰富,所以产生了做书的想法。

前段时间上海封城,在家里没事干,再加上我们周年纪念日快到了,我就利用在家的这段时间和好朋友老严、Elsa 一起完成了这本书。 

封锁的过去两个月里,你与伴侣也都是一直在一起的吗?

对。但是其实在封锁的这段时间里,他的照片我一张都没有拍。 

是有意的吗?

从产生了做书的想法之后,我就有意地暂停了拍摄他的照片的行为。因为我觉得自己真的拍了很久了,想要停下来梳理之前的一些心境和照片。

在整个过程中确实对 “拍摄” 这件事产生了一些心态上的变化。一开始会觉得无论是他、还是照片,都很新鲜很有趣。他拖个地撒个尿,我都要拍一张。一切都很有意思。但到后面也会陷入困境,觉得似乎一个人每天做的事情都差不多。而且也不是每天都有强烈的情感或新鲜的事情去支撑我拍照。所以中间也会断断续续的。

有时候也会觉得有点烦。甚至会想:我是不是不能总是为了拍照而时刻抱着相机拍照?有时甚至会觉得我拍了太多这些照片,反而失去了享受当下时刻的纯粹心态。 

有没有哪一个瞬间,你会感到特别厌恶,突然不太想继续做这个事情?

有啊。开心的时候会有动力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也很乐意拍照。但如果是在吵架或一些更糟糕的时刻 —— 比如书里记录的砸碎东西的那些时刻 —— 我首先感到难过、痛苦,还有手足无措,但内心深处也会萌发出 “这个场景会是张不错的照片” 的想法。 

这时就会产生矛盾:我要不要拿起相机把它拍下来?如果我拿起相机拍下的话,我会不会是一个很冷血的人?“在这种时候我都还在想着拍照片啊。” —— 会有这种想法。偶尔也会觉得自己有点恶心。

因为当你在真正崩溃的时候,真正愤怒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去拍照的。最多就是事后去记录一些碎片化的影像。帮做我图片编辑的好朋友老严觉得这是这种关于私人生活的记录的摄影的一种矛盾:你要么拥有这个瞬间,要么记录这个瞬间。你不可能在那个当下的瞬间又拥有它,又去记录它。就算是记录,也是在图像里去后置完成对原先的那个瞬间的回溯和想象了。

我们来聊一聊这本书的标题吧!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标题,“缱绻的黑洞”,这个标题的灵感是来自于哪里呢?

这个其实也是我和老严讨论时,她提出的。当时她让我思考:想通过这本书表现出亲密关系中的哪些特点?我想了想,说,我想表现的是亲密关系的两面性。就是亲密关系并不是只有彼此恩爱,彼此开心 —— 因为现实生活就不是这样的。

所以用 “缱绻” 来代表亲密关系里的温柔甜蜜、难分难舍。黑洞嘛,其实是一个中性的意象,代表亲密关系里彼此之间的强烈吸引、依赖。还有一个 “无尽坠落的行进” 状态,类似 “坠入爱河” 的过程。 

刚才我又仔细看了封面。很好奇为什么选了那张作为封面,它对你而言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选封面时我们在有人的照片、无人的照片两者里纠结了很久。因为有一个人在上面的话能更直接地体现出这本书的主题 —— 这本书是关于这个人的。最后还是选了这张无人的照片。

有一次,我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坐在床上哭,用纸巾擦鼻涕和眼泪。封面这张照片记录的就是那个瞬间。照片的角落里还有揉成团的纸。 

这张照片容纳的是一张床、一个私密空间,你能感觉到一些有人在上面生活过的痕迹,家的感觉。但上面也有一些破碎的细节部分。所以我觉得它呼应着书名,还挺适合作为封面的。

当你回顾这些照片时,它们会不会给你带来一种对已经成为过去时的亲密关系的新看法?

我确实会有这种感觉。对于那些正面的回忆,我在回顾时会去美化它。可能当时并没有好到那个程度,没有那么开心,但就像在回顾你的青春期,在回顾初恋的感觉一样,会有一点过度美化它。尤其是在照片里面,可能会因为一些阳光、色调的原因,觉得那个瞬间金光闪闪。如果是负面的瞬间,如果没有照片作为记录的话,或许会很容易忘记和释怀。但有了这些照片之后,每次看到它都会重新经历一遍那种痛苦。

你的伴侣有没有表示过,他看到这些照片时的想法? 

其实我在这次编辑成书之前并没有系统地给他看过。这一次给他看了之后他好像挺感动的,因为里面有很多点点滴滴的回忆。他跟我不一样的视角是他会更在乎照片里的自己长得帅不帅,头发好不好看这种,哈哈哈。

不过如此赤裸地将亲密关系以影像形式公之于众,你是否担心未来自己某一天会后悔?

你是说公开这些影像这件事,还是拍摄?

我指的是把自己拍摄的影像公开。因为我觉得公开有点像一种仪式。或者说,你曾经犹豫过是否要公开吗? 

当然犹豫过。在做这本书前我就有类似的顾虑。因为我男朋友本身算是一个小小的公众人物,他有他自己的关注者,我会担心很多人看待这本作品的角度和眼光会偏离它的初衷。我在微博上发布这本书之后,确实也有很多人说 “这不就是 XXX 的一个私密写真集”,甚至会有人来私信我,说 “我很喜欢你男朋友,作为一个乐手我很喜欢他,所以我想收藏这本书”。

就是说他们并不会从摄影的角度,或从一段关系的角度去看这个作品,甚至不把它当成一个作品来看待,就有点把它当成明星写真集这样?

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在做这本书以及发布这本书之前我纠结了很久,我也问了朋友和我男友:你觉得会怎么样,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做?

我经历过很多纠结的时刻,最后还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才把这本书做出来以及发布出来。同时我也告诉自己:别在意别人的评判和眼光,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概就是这样。

6 月 2 日我们@BIE别的女孩 微博也发布了这本书,我看到有许多在谈论你男友身份的评论。有的人的言语里甚至带有点恶意。我想,他们是觉得这本书是在美化一段亲密关系吗?

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作品只不过就是在秀恩爱。或是像你说的那样,把一些他们觉得不应该公开的私密的东西给公开了。也有一些人知道这段关系里不那么如意的部分,他们会说 “这个女孩怎么这么没脑子。”

不知道男性摄影师拍摄的亲密关系摄影会不会招来这样的评论。

大多数已知的的亲密关系摄影,大多数都是由男性拍摄女性,比如说像戴建勇和荒木经惟。之前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没有人去做女性拍摄男性的摄影书?这也是我非常强烈地想把这本书做出来的一个原因。

之前我在看自己拍摄的这些照片时,可能都是单张单张地去拍摄、去看。但现在当把它们都整理出来后,我感觉它形成了一个女性视角下的男性的形象。我觉得这是在以往的一些相似题材摄影书中很少看到的。 

在观看时,你会感觉到女性视角拍摄的男性伴侣,和男性视角拍摄的女性伴侣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吗?

男性拍摄的女性,总有种令人不适的凝视在里面。比如在拍摄女性的身体时,常常会有一些色情的视角。观众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很多人是因为被摄的女生长得漂亮、身材好,或者是比较裸露而去看这本书。 

此外,我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会有意地去保留那些不那么 “男子气概” 的瞬间。他在亲密关系里也有脆弱的一面。他也会流泪,也会因为关系里的不愉快去伤害自己等等。我觉得这些东西是在这段关系以外不会展现出来的。亲密关系是能让他能够释放脆弱的一个房间那样的存在。

我在做这本书时候还想过一个问题。

这种思考会有两方面。一方面,我会思考一段具体的关系、具体的人给我的生活、性格、个人经历来了哪些影响与变化。除此之外,有时我会抛去自己是拍摄者、亲历者的身份。我会去想象这里记录的是我不认识的两个人。他们是生活在当代社会里的两个普通年轻人,一对普通情侣。在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和共同生活中,他们自然也会面临很多问题。

我自己的这段经历像是一个标本,它展现出一对普通的年轻情侣在城市中生活,会经历的一些问题,比如学业、工作、生存压力、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问题与差异是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去碰撞、磨合的。

除了这本影集外,你最近还有其他的计划跟项目吗?照镜子的呢?

照镜子的话,除了日常的栏目以外,我们今年打算做一本自己的 Zine。会拟定一个主题,然后邀请一些摄影师来拍摄一些照片,最后把它做成一个期刊。最近也在筹备一些线下的展览。

给定主题有考虑过“亲密关系”这个方向吗?

目前还没有。

是不是因为如果给定了这个主题,集结、邀请大家来拍,就缺少了美妙、巧妙的偶然感?

对。可能就会有点刻意。

谢谢你,靓靓!

// 作者:sojulee

// 编辑:madi

// 设计:板砖兮

// 排版:sojulee


BIE别的女孩致力于呈现一切女性视角的探索,支持女性/酷儿艺术家创作,为所有女性主义创作者搭建自由展示的平台,一起书写 HERstory。

我们相信智识,推崇创造,鼓励质疑,以独立的思考、先锋的态度与多元的性别观点,为每一位别的女孩带来灵感、智慧与勇气

公众号/微博/小红书:BIE别的女孩

BIE GIRLS is a sub-community of BIE Biede that covers gender-related content, aiming to explore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males. Topics in this community range from self-growth,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gender cognition, all the way to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art. We believe in wisdom, advocate creativity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question reality. We work to bring inspiration, wisdom and courage to every BIE girl via independent thinking, a pioneering attitude and diversified views on gender.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BIE别的女孩BIE别的女孩致力于呈现一切女性视角的探索,支持女性/酷儿艺术家的创作,为所有女性主义创作者搭建自由展示的平台,一起书写 HERstory。 我们相信智识,推崇创造,鼓励质疑,以独立的思考、先锋的态度与多元的性别观点,为每一位别的女孩带来灵感、智慧与勇气。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关于 “女性互助”,我有话想说 | 别的女孩来信

在 “勃 ”与 “溢” 之间 —— 敬我们年轻的身体

别的女孩对谈导演邵艺辉:啥是爱情?啥是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