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式炒粿條 / Pad Thai
粿條、河粉、粄條,三種稱呼實指同一種米製品。若要細究源起,這食材最早應被稱為「沙河粉」,是源自廣州沙河鎮的米製麵條,河粉到了潮汕,便被稱為「粿條」,在客家族群裡又被稱作「粄條」。
因為這次要介紹的是炒粿條,以下就以粿條稱呼吧。
在東亞地區以米食為主,衍生出了許多米製品,其中粿條是以米漿鋪於容器中,炊熟成薄粉皮後,再切成條狀而成。粿條本身清淡無味,適合佐以濃郁的醬汁或湯底,由粿條來承載複雜濃厚的調味,如乾炒牛河、越南河粉都是相當知名的粿條料理。
炒粿條這道菜,由廣州潮汕、經過中南半島、風靡至新加坡。潮汕的炒粿條,以老抽炒得色深味濃,東南亞則是用上當地的魚露,增添了不少鮮味。
進入泰國,炒粿條有了截然不同的風格,有別於老抽、魚露的棕褐醬色,泰國的炒粿條用上大量的紅椒粉,炒出充滿泰式風情的大紅色。棕梠糖的濃郁甜香,搭上羅望子的溫和酸味,讓炒粿條嘗起來富含層次,卻不覺膩口,不論搭配肉類、豆製品或是海鮮都能相得益彰。
不過,也想抱怨一下,就連在泰國當地,都能經常碰上以番茄醬調味的炒粿條,色澤鮮豔看似美味,但一口咬下,那甜膩與酸嗆真是邪門歪道,令人不敢恭維(苦笑)。

材料 Ingredients
• 粿條 一人份(約200克)
• 紅蔥頭 3瓣
• 韭菜 3-5株
• 豆芽 一小把
• 紅蘿蔔 1/3條
• 蛋 1顆
• 其他佐料 適量(如雞肉、蝦子或豆腐)
(醬汁材料)
• 棕梠糖 1小匙
• 羅望子汁 2大匙
• 紅椒粉 1/2小匙
• 魚露 1小匙
• 醬油 1大匙
• 蠔油 1大匙
(本次示範是使用米線,但粿條會更道地)
步驟 Steps
1. 粿條泡水軟化待用,紅蔥頭切末、韭菜切段、紅蘿蔔切絲待用。
2. 將醬汁材料混合並攪拌均勻。
3. 鍋裡放油,油熱後加入其他佐料炒至半熟。
4. 打蛋入鍋,將蛋炒至鬆散。
5. 把軟化的粿條稍微瀝乾,與拌好的醬汁一齊入鍋。
6. 炒到大致收汁後,加入蔬菜,翻拌至蔬菜稍軟即可起鍋。

若你也嘗試了這個食譜,歡迎分享你的料理!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