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见闻2|芬兰的狗
最近一直想写一下芬兰的狗,但下一秒又立刻觉得自己的立意太过于单薄,仅仅依靠一个深刻隽永但简单明了的想法不足以支撑起一篇哪怕只有一千字的文章。
今晚还是决定信马由缰地写一下,因为我的脑子里有一个声音说:“你就写吧,写起来之后灵感就自然有了。”
当然,我的脑子里还有另一个声音:“你看今晚的时间还早,不到九点,你下午睡到六点多才起来,何况你今晚买了美味的回锅肉盖饭,不写点什么的话对得起它吗?再者说了,你那个蓝牙键盘都擦了几次灰了,不打字的话对得起它吗?”
时间确实还早,回锅肉确实好吃,小键盘确实好用,我确实也想写点什么--至于对得起谁对不起谁,我才懒得想。
六点多的午觉睡醒之后在床上看到一个抱怨芬兰生活的推文,说这个“只有区区五百多万人口的国家,登记在册的狗却有两百万,城市里简直到处都是狗屎。”此推文作者关于狗屎的经验和我的观察是一致的,我不久前还问芬兰朋友为什么冬天路上有雪的时候有些遛狗的人不捡狗屎。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没雪的时候路上好像没见过狗屎。芬兰朋友情绪激动地同意了我的观察,但也无法做出解答。
有趣的是,我在上一篇文章里也写到了狗和狗屎,而当我进而想到接下来这篇文章可以继续写芬兰的狗的绝妙时,忍俊不禁地自鸣得意起来。因为我想读者们一定会为我这样标新立异的蹊径另辟拍手叫好,会觉得这真是个有框架和逻辑的作家,这个粉丝我当定了。
但我关于芬兰的狗的深刻想法不在于狗屎,也不在于它们相较于人口的巨大数量,而在于它们的安静。是的,我曾不止一次地略带得意地向我的同学描述我这个有趣的观察--芬兰人太安静了,甚至他们的狗都很安静。
我的同学们听到后大概只是被逗笑了,我却不记得听到过他们有价值的反馈。
我只为我自己和我所在的小城说话--因为我不知道在诸如赫尔辛基和图尔库之类的大城市的狗情况是怎样--但我见过的所有芬兰的狗都是一律的安静和松弛。在我见过不知道多少条安静的狗之后,我一语中的地入木三分地在心里为这种现象做出了解释:因为狗的主人也是安静和松弛的。
我甚至结合我入门级的心理学知识给这种现象进行了引申,大胆而合理地推测了芬兰人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甚至大范围的人际关系也是同样的松弛,进而形成了我们国人所看到的社恐乃至近于疏离的芬兰的民族文化。
而在我给狗现象做出解释的背后,我同时想到的是作为对比的我所见到的中国人和宠物狗相处的模式,具体地说就是言多、聒噪的和高情绪化。或者说,正是因为我在见到芬兰的狗之前有关于中国的狗的经历和观察,才能在见到芬兰的狗之后迅速和准确地产生那个想法。
这个想法的产生几乎是瞬间完成的,就像一见钟情一样,是身体感受,而不是理智思考。而诸如电影电视小说之类的文艺作品往往会把类似的行为进行细致入微地甚至长篇累牍地解构和放大,进而引申到通过对很多高速动作进行超慢速呈现达到给观众带来强烈对比感和冲击感的效果。此刻我想到的这种经典慢动作镜头包括但不限于:《功夫》里的火云邪神用手指夹住近在咫尺的手枪里射出的子弹、《黑客帝国》里基努里维斯夸张地身体后仰在枪林弹雨中以及某个漫威电影里的英雄主角在类似爆炸和坠落的紧急事件发生后通过时间静止或超高速运动完成救援之后镜头里的一切重回正常速度完成灾难发生而众人在惊讶之中安然无恙。
回到狗的话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人养一方狗;什么样的主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狗;观其狗,知其人。
现代的宠物狗早已超越了看家护院的远古本能,更多成为了人类的精神陪伴。而陪伴是相互的,从狗的角度来看,人类会把自己的性格、习性和情绪投射到狗的身上,长此以往,狗也就会自然表现出主人身上的某种特征。
作为一个整体,我们中国人其实是比较情绪化的,就像一个婴儿。而许许多多这样的婴儿挤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大环境。自然地,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人和狗就会受到感染,也不自觉地变得聒噪和情绪化起来。
人和狗的动物性本能或者说出厂设置都是大体类似的,人都有七情六欲,狗都会拉屎狂吠。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对每个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就有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芬兰的狗也是狗,也会想要随地大小便,见到陌生人和陌生狗也会兴奋或者害怕,但每当迎面走来的狗对我表现出兴趣想要过来嗅闻我的时候,狗的芬兰主人没有一个会大声呵斥,甚至不会发出任何声音,而是很温和而坚定地拉狗的绳子。动物也是可以感知到人的情绪的,它能感受到你的紧张和害怕,它也能感受到主人的淡定和平静。针对宠物狗的脱敏训练固然重要,但我觉得第一步还是狗主人本身的修养和情绪控制。如果你本身就毛毛糙糙,喜欢大喊大叫,遇到事情容易情绪剧烈波动,却希望只通过脱敏训练让狗狗“乖”,这无异于掩耳盗铃。
而从家庭或者亲子关系的角度来看,事情就更简单和明显了。很多家长找到心理咨询师来解决自己孩子厌学和沉迷游戏的问题,这跟捂上自己的耳朵把狗狗丢给脱敏训练是同一个道理,他们把孩子身上表现出的问题当作感冒发烧一样的疾病来看待,希望有个医生开点药打个针就能解决。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才是孩子问题出现的原因,或者说,他们自己才是孩子问题的解药。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要把孩子的问题怪罪到家长身上,只是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就像主人和狗狗相处的模式一样,家长有意无意地亲手打造了和自己孩子的相处模式,但当问题出现的时候,由于人格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很难主动意识到他们自己的人格水平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乃至决定影响。正是由于他们自身发展的不成熟,他们才会觉得养育孩子是一门类似于做饭和开车的可以复制和普遍适用的技术,或者说,他们才从不会反省“从来如此”的育儿方法有什么不妥,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是孩子“生病”了。
从这一点的对面来看就是孩子问题的解答,当家长本身人格发展水平足够的时候,自然会养育出“自足”而正常的孩子;或者说,当你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从自己身上找答案。
这一点很像量子纠缠和佛讲的“转念”,当你变了,你的周围就变了。
我在芬兰的时间还很短,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了解还很浅,但我知道每个普遍社会现象的背后一定是长时间无数个人习惯的累加。一旦这种文化形成之后,每个新生个体和新的家庭产生之后,都会自然地形成特定的相处模式。所以,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文化是自然而然的,甚至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只要人的肉身存在一天,就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和文化能达到完美--完美其实并不存在,也不必存在,因为有“瑕疵”的真实才最美。但这不代表我们就不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或者说,我们明知自己的有限,但去尽量追求向上的无限,这就是美本身。
这也正是学习外语和向外走的一大好处,它能让你像灵魂出窍一样回头看到客观的自己--无论是好是坏,也无所谓好坏。你就是你,你已经是这样的一个存在,而现在你看到了这个存在,你可以做的就是选择要不要去改善它。
改善它也并不难,它甚至可以简单到当你的狗兴奋地扑向一个路人时你温和坚定地拉回它的绳子,而不是比它还要兴奋地叫嚷。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