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分享|休息的藝術
昨晚睡得好嗎?
身為 哇賽心理學 的忠實紛絲,他們最近創了一個podcast頻道「 睡眠先生的活力學」。由心理學博士蔡宇哲、臨床心理師吳家碩組成的睡眠主題頻道,上個月舉行新書抽獎,很幸運抽到這本由主持人寫推薦序的「休息的藝術:比睡眠更能帶來活力與幸福的10道休息建言」,最近變成了我的睡前讀物。
作者加入一項名為「休息測試」的計畫,團隊成員包裹心理、精神領域的專家,本書就是他們兩年研究的結果。書中列出十項對休息最有效果的方式,甚至有些會令你意外,聽起來蠻有趣的。
睡前跟大家分享其中一個我覺得很妙的方式:做白日夢
研究員 GordonShulman 在使用電腦斷層掃描儀的研究指出:「當我們什麼事都不做的時候,大腦才會處於最活躍的狀態。」
反而全神貫注在某一項任務時,大腦不但沒有很活躍,反而有些部分還停止了活動。
科學家把白日夢稱為「心智漫遊」,就是大腦最自然的狀態,大腦會一直運作,就像鯊魚必須一直游動避免溺水一樣,到我們生命結束時,他才會真正的「關機」。
當大腦沒有收到任何任務通知時,會在某一區域進行預設活動,另一個特徵是,他會開始聚焦於「未來」。
所以當我們在做白日夢時,常常會往未來的方向想像。哈佛醫學院視覺神經認知實驗室主任Moshe Bar提出一個蠻有趣的理論:我們做白日夢是為了要建構未來的記憶,一旦這些未來真的發生了,就可以有效利用這些記憶。
白日夢還有其他好處:提升創造力、強化組織能力、避免衝動做決定、強化好奇心等等
但是,心智漫遊也有他的缺點。研究顯示,在2000名受測者中,有46%的人在心智漫遊時心情不開心,尤其會不自主地「反覆沈思過去發生不好的事情,然後對未來感到擔憂。」
當這些負面狀態持續一段時間,壓力甚至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心智漫遊權威Jonathan Smallwood將這個現象稱為「固著思考(Perseverative thinking)」
所以常常陷入沮喪的人,他們常常在反省,也很容易被負面思考影響。所以做白日夢比較不適合思想較負面的人,反倒適合把心思放在未來,而非過去失敗的人。
冥想是一個很常見的作法。從注意幾字的呼吸中,仔細觀察腦中的想法;
另一種方式:身體掃描。從腳趾開始,做收緊、放鬆的動作,再來是腳踝、小腿、膝蓋...逐一注意身體各個部位,最終到達頭頂,可以有效轉移注意力。
臨床心理學家Ad Kerkhof 設計一種很奇妙的技巧,可以幫助那些時常窮擔心的人。
「想像把煩惱全部鎖在一個盒子裡,然後離你遠遠的,再也出不來。」
這方法跟之前去體驗NLP工作坊的方式很像。講師叫我把不愉快回憶想成有形體的物品,然後想像他們被水管沖走的樣子。
或者是睡前,把明天待辦清單,或今天完成的滿意清單寫在一張紙上。研究顯示,越忙越不能聰中得到喘息的大忙人,寫得清單很長,但卻更容易比一般人早個15~20分鐘入睡!
但這些方法不一定每個人都成效顯著,請慢慢找尋自己合適的方式吧!
我們的價值觀都認為做白日夢是愧疚的事情,因為我們對白日夢的研究不夠透徹。
其實我們不需太在意自己是否進入白日夢狀態。做白日夢有助於放鬆身心,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就像放鬆的散步,為的就是盡情享受沿途的風景。
這裡的休息,是指睡眠以外的短暫、有效的充電手段。短暫休息既可讓身體得到放鬆舒緩,更可促進工作效率與激發想像。
這本書除了建議可以怎麼休息外,也加入大量研究資料去證實這些建議,但沒有太多艱深的理論,讀起來還蠻舒適易懂的。
至於其它九項是什麼(在此強烈建議不要看電商的目錄介紹),大家可以去看這本書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