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 誠實面對自己,真的很難

kyo
·
·
IPFS
·

這次要講的是這幾天看的一篇文章和一則 Podcast,兩者的共通點是「自我反省」,和一般反省不同的是,他們的反省是以「公開」的方式為之——寫成文章及錄成 Podcast。

公開反省也不算新鮮事,真正值得一提的是自剖的犀利度,作為讀者,我都不由自主地為他們感到不好意思了!(身為高敏感人的我同理心總是反射性發動)

如此的坦誠與赤裸,不禁覺得:「為什麼你能表述到這個程度?你不怕作為讀者的我們討厭你嗎?」只能說,佩服,我也想要有這樣的勇氣。

你好嗎?我其實不好:2021上半年心靈復健筆記

👉 原文連結

承認自己不好,需要勇氣。

而要寫出這樣的文章,需要很大的勇氣。

劉揚銘是我一直有在追蹤的自由工作者,從他的成名作《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開始認識他,還做了一點點摘要 。

雖然你看下面的書評有不少人酸他是靠妻靠家裡,但我對此並不太以為然。

這些立論不見得沒道理,但善用自身條件選擇獨有的生活方式、貫徹自己的價值觀,依舊值得我喝采 — 即使你有一樣的條件,往往也不會像他這般選擇,大部分人只是隨波逐流。

這篇文章,也繼續堅持著他的「任性」,真的很敢講:兩星期花了 80 小時打電動、和業主溝通上的衝突、案子沒做完請朋友接手等等。

很久以前準備書記官時,遇到低潮期,也是狂打電動三星期,那種迷失、不想堅持的感覺真的好鮮明,也好難受。

我想,如果真的很難受,試著像作者這樣,把這份無力寫成文章,發表出來,應該是個不錯的方式。而且不用強調太多正向的東西,文章坦誠,舒壓的效果才好,因為省去了偽裝的力氣。

EP35|蘇文鈺教授:走進偏鄉,成為孩子黑暗裡的光,希望有朝一日能讓偏鄉變成樂土

👉 Podcast 連結

這則 Podcast 正是出自張修修的不正常人類研究所 ,最近又聽了好幾則。我得承認,對於訪談類的內容向來是缺乏耐性也很不偏愛,除非我對那個人的過往真的很有興趣 — 比如張修修本人。

這則訪談的 9 到 18 分鐘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也是這篇主題關注的部分。一般而言教授可是很有社會地位的人,能夠在節目中講述自己過去的迷惘與倦怠 — 且毫不留情,很率性。

其中這段話非常打動我:

本來這是我的第一選擇(創業),因為我還蠻愛錢的(主持人:看起來不像啊?)
現在不愛錢了,現在覺得錢夠用就好
但那時候真的是: 人很空虛的時候最愛錢,因為除了錢之外,沒有什麼能讓你覺得有安全感的

很喜歡這個擲地有聲的觀點。當然,我們還是要有點錢才好。


小結:有反省有沉澱

在臉書、ig 上,本能地只想表現自己美好的一面,我覺得很正常,畢竟大家多是如此,想要當清流,實在不容易,也不必勉強。

但有機會可以誠實地表達自己的脆弱與不安的時候,不妨一試,捨棄多餘的包袱,或許有意想不到的輕鬆感。即使沒有,至少也說出口了。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Code and Me on July 19, 2021.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